《被讨厌的勇气》⑥ | 关系再亲密,也要保持距离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真正幸福的可能。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认可欲求和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受赏罚教育的影响才会寻求认可。实际上,我们不是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不需要寻求认可。要理解这一点,就得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通俗来讲,就是每个人自己管好自己,不要干涉他人生活。
如何借助课题分离改善人际关系?认可欲求与自由,存在怎样的关联?
青年:那么,对我那位闲居在家的朋友,您依然要说“不可以干涉”之类的话吗?
哲人:原则上来说,这的确是由本人自己解决的问题,父母不可干涉。父母应该做的是施以援助。孩子陷入困境时是否想找父母商量,或者平时就建立起信任,这非常重要。
青年:假如您自己的孩子闭居在家,怎么办?
哲人:首先,我会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另外,告诉孩子如果他需要,我会随时给予援助。这样,孩子察觉到父母的变化,就会考虑如何做这一课题。
青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您真能那么想得开?
哲人:有些父母之所以苦恼于亲子关系,是因为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只考虑孩子,而没有自我。
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始终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意愿生活。当我担心甚至想干涉时,就会提醒自己——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如此。
青年:难道家人也要划清界限?
哲人:关系亲密的家人,更有必要进行课题分离。
青年:实在难以理解!如果这样与别人划清界限,岂不是谁都无法信任?
哲人:实际上,信任这一行为同样需要进行课题分离。具体来说,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别人的课题。如果意识不到这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就会变成粗暴的干涉,烦恼的也是自己。
青年:太难了!
哲人:请试着这样想,干涉甚至负担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课题分离,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简单的第一步。
青年:抱歉,我还是不能理解。
哲人:就以你为例吧。假设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你一定很痛苦吧。但要搞清楚,如何克服不认可的感情,是你父母的课题,而不是你的课题。你不需要在意。
青年:父母为此伤心都没有关系?
哲人:是的。
青年:您在开玩笑吧?
哲人:关于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
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而其中的根本原因,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是不会进行课题分离。
青年:道理能明白,感性上无法接受这种论调!
哲人:请从别的角度来考虑。假设你遇到一个毫不讲理、容易发怒的上司,无论你多么努力,他都不给予认可。
但要清楚一点,工作并非为了讨好上司和同事。面对毫不讲理的上司,就没必要迎合。
青年:道理是这样。但对方毕竟是自己上司,如果被他疏远,我就无法展开工作。
哲人:呵呵,这属于人生谎言。被上司疏远就无法工作、工作干不好全因为那个上司,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认为,这种话其实是自己干不好工作的借口。
假如你进行课题分离,就会意识到,乱发脾气、毫不讲理,是上司的课题,没必要讨好或者委屈求全。你要做的是诚实面对自己的课题和人生。
青年:但是……
哲人:上次,你说希望获得改善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我的建议就是课题分离。
对此,哲人讲述了关于“格尔迪奥斯绳结”的故事——
哲人: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领地时,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是之前的国王格尔迪奥斯用绳子将其捆在柱子上的。当时流传一种说法,解开绳结者将成为亚细亚之王。
很多挑战者都没能解开绳结。亚历山大大帝直接挥剑斩断,并对众人说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就像格尔迪奥斯绳结,需要用全新手段切断。
青年:并不是谁都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课题分离完全无视人的感情,又如何构筑人际关系呢?
哲人: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换言之,想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
贴得太近,无法正面对话。父母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保持适度距离很重要。
青年:亲子关系也需要保持距离?
哲人:当然。你刚才提到的人际关系的羁绊,本质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该受其束缚。
否定原因论、采取目的论,对阿德勒心理学中这些反常识主张,青年无法接受,他觉得哲人的话大而无当,父母的要求反而是出于责任。
哲人洞察出青年的心理——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甚至干涉。对此,青年坦然承认。
哲人: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的确比较轻松。但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看别人的脸色生活,可以作为一种人生路标,却极其不自由。那为何要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呢?为了获得认可,换言之,就是不想被讨厌。
青年:有谁想故意惹人讨厌呢?
哲人:的确没人希望自己惹人讨厌。但是,为满足别人期待而活着,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青年:难道我要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地活着?
哲人:课题分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你刚才说不想被别人讨厌,哲学巨人康德将这种自然欲望称作倾向性。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本能性的、冲动性的欲望,就像从斜坡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推上山坡的态度。
青年:您是说对抗本能和冲动,才叫自由?
哲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心理学这一理论我反复提到,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我们不可能生存在没有他人的环境中。由此可见,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什么?!
哲人: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但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的事。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不对!绝对不对!
哲人:你一定认为自由是从家庭、学校、公司等组织中跳出来吧?其实,即使跳出组织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如果不付出被人讨厌的代价,就不能真正获得自由。
青年: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
哲人:不畏惧别人讨厌地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地激流勇进,这才是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青年:即使被人讨厌,也没关系?
哲人: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总而言之,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通过课题分离改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的代价。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包括最亲子关系,都需要进行课题分离,因为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不去迎合,难免招来别人的讨厌,而被讨厌,是自由的代价。
总而言之,想拥有幸福和自由的人,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既然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而不是终极目标。那么,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