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遥传》④|初恋虽美好,搞事业更重要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作家张艳茜的作品《路遥传》。路遥是中国当代作家,曾写过《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知名文学作品。本书是国内首部忠实记录路遥文学人生轨迹的传纪读本,作者张艳茜曾经与路遥共事,是路遥的学生以及朋友。她笔下的《路遥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路遥。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了解路遥的文学人生。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辛峰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路遥传》。


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传》里路遥争取上中学的过程,还有他读书时期在饥饿中疯狂阅读的经历。


换句话说,也许正是极度的饥饿逼迫着少年王卫国一步步走向了作家路遥。只是这其中的艰辛,也惟有他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北京知青到延川


1969年,北京知识青年突然来到延川这个偏远的山沟沟,仿佛也突然打开了王卫国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心灵窗户,他的视野从一个闭塞的山沟,从一片贫瘠的黄土高坡,瞭望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这些来自清华附中和北京101中学的优秀青年,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令王卫国惊奇而羡慕。


一眼就能分辨出他们和陕北黄土地青年的差异,表现在知识层面以及眼界视野上。这深深地触动着王卫国的心灵,让王卫国的心理上感受到一种不平衡、一种冲击和启迪。


朦朦胧胧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开始让在黄土地上成长的后生王卫国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萌动。


仿佛一粒埋在土地下的种子,遇到了一场久旱后的甘霖,王卫国对未来的希望被激发出来,他懵懂地开始思考陕北农村青年,尤其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那段时间,北京知青陶正肩上扛着油印机,背上背着蜡版,农闲时间,就忙着写诗抒情。写文章后,他会用油印机打印出来自己发表,宣传革命理想。




陶正这个高才生,来到延川黄土高坡插队之时,正是当时的文学青年王卫国在长期求索与迷惘的阶段,他试图通过文学叩响命运之门。


陶正的学问、陶正的思考,陶正的所作所为,在王卫国看来,既新鲜又神圣。陶正最热心专注的是研究和思考国际政治,这对一个生长在陕北山沟沟的青年来说,有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


王卫国觉得,北京知青陶正,突然间拓宽了他的思维空间。


为了与北京知青有更多的接触机会,王卫国经常跑几十里的路,到北京知青插队的小村庄,跟他们同吃同住,听他们讲山外的事情,讲国外的事情。


后来成为作家的路遥,缠绵病榻时回忆与北京知青,尤其是与陶正交往的经历时,很认真地说,陶正是他导师式的启蒙者,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启蒙者。


正是因为陶正,让返乡知青的王卫国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项营生叫写作。


1971年,陶正与有了笔名“路遥”的王卫国,被曹谷溪团结在一起,成为延川县文学小报《山花》的主要撰稿人。


1975年,作为“工农兵学员”的陶正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1973年,王卫国也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1976年毕业;再后来,路遥与陶正都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作家。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年近3万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给陕北这块古老而沉寂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知青文化和陕北乡土习俗的冲撞与融合中,王卫国的心灵世界里树立起了一个明确的人生坐标,他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意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大厦。



路遥的初恋


北京知青来到延川,不仅让王卫国思想的视野大大拓宽,而且他在个人感情的选择上也开始经历一种变化。


当年延川流行一句顺口溜:抽烟要抽大前门儿,找朋友要找北京人儿


1971年,王卫国对陕西作家李小巴说:“北京知青来了不久,我心里就有种预感,我未来的女朋友就在她们中间。”


当时,李小巴听了十分惊宅,“几乎认为这是一个自不量力的陕北后生在口吐狂言。”


北京知青刚到延川时,王卫国是县革委会副主任,正参加一个工作组,进驻百货公司开展路线教育。



工作组里的另一个成员是来自北京的知识青年林琼。


这个姑娘,能歌善舞,活泼美丽,王卫国对她一见钟情,当下被她美丽可爱的性情迷倒了。


而林琼对路遥的才华和人品也颇有好感,两人的关系便逐渐密切了起来。


后来,路遥在他的长篇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回忆道:


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用颤抖的手握住我初恋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受至今如初。我曾和我的女友穿着厚厚的冬装在雨雪迷漫的山野手拉着手不停地走,并仰起头让雨点雪花落入我们的嘴中,沁入我们的肺腑。


有一段时间,林琼返回队里办事,王卫国寂寞难耐,只能白纸黑字鱼雁传书。


在延川县革委会曹谷溪的住处2排18号窑洞,不断地来取书借书的时候,王卫国向曹谷溪袒露自己与林琼的甜蜜恋情时,脸庞上闪烁着灿烂而幸福的光彩。


那个年代,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都知道“招工指标”“参军名额”以及“推荐上大学名额”是多么的重要且来之不易。


只有抓住这些机会,才有可能改变身份,改变人生的命运。


1970年,铜川二号信号工厂招工,王卫国和林琼都被大队公社推荐到县上,但指标有限,为了热恋着的姑娘,王卫国背着林琼把自己的指标让给了她,让她去了工厂。


曹谷溪知道了此事,关切地问王卫国:你就不怕她把你给撇了?


王卫国很有信心地说,不会的,我们的心已经分不开了。


然而,刚刚被免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的王卫国,紧接着,就收到了一封初恋女友的好友的信,信中向王卫国转达了初恋女友要与他决裂的意思。


仕途失意,爱情失恋,年轻的王卫国遭遇了命运的巨大打击,痛苦万分。当着曹谷溪的面,王卫国控制不住地失声痛哭。


面对痛不欲生的王卫国,曹谷溪语气铿锵地对他说:


“一个汉子,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怎么办?我以为应该躲到一个没人注意的角落,用自己的舌头舔干伤口上的血迹,再到人面前上去,依然是一条汉子!”


这也许是在王卫国感情历程中最重要的支持,是对一个敢于面对自已失声痛哭的朋友的直接回报。


此后,曹谷溪也成了王卫国紧急时刻最为信赖、最愿意依托的朋友,或者称为亲人也不为过。



路遥与《山花》


对路遥的人生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是北京知青的到来,二是一份文学小报《山花》的创办。


1972年,由曹谷溪牵头,组织白军民、路遥、闻频、陶正等人成立了业余文艺小团体——延川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


由于当时的县委书记雷增寿、政工组长刘保存等对文艺创作很重视,创作组成立后,还拨了专款,让创作组办个铅印小报。


1972年9月1日,由延川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创办的一份小型文艺报纸——《山花》诞生了,这是当时西北地区第一份文学报。




在那个时期,文艺界百花调零,《山花》一经面世就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延川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没有编制,《山花》由曹谷溪、白军民、陶正、闻频、路遥等人共同编辑。

而当时,白军民在文教局工作,杂事多;陶正在关庄公社插队,进城一次不容易;闻频在乐队,要随时排练,到处演出。《山花》主要由曹谷溪和路遥来编辑。

路遥的作品频繁出现在《山花》小报上:


第3期,与曹谷溪合作的《赞歌献给毛主席》;第5期,叙事诗《桦树皮书包》;第7期,小说《优胜红旗》;第9期,《老锻工》;第15期,整版只刊登了路遥一个人的小说《基石》;第18期,小说《代理队长》。


体裁上,路遥逐渐由诗歌向小说转笔。


路遥以一种与命运决战的姿态,以一种狂热痴迷的心态,投人到了文学创作之中,而文学创作的初步实践,也挖掘出了他生命深处的巨大潜能,他的才华日渐显露,成就日渐突出。


路遥当时的作品,引起了省内外评论界的重视,一些当时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如王恩宇、师长泰、王百龄、刘羽升等,在《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发表的评论中,屡次提及路遥,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当时插队落户在延川县的作家史铁生后来撰文回忆说:


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延川,是路遥的故乡。


我下乡,他回乡,都是知识青年。那时我在村里喂牛,难得到处去走,无缘见到他,我的一些同学见过他,惊讶且叹服地说那可真正是个才子,说他的诗、文都作得好,说他年轻,有思想有抱负,说他未来不可限量。


后来我在《山花》上见他的作品,暗自赞叹,那时我既未做文学梦,也未及去想未来,浑浑噩噩,但我从小喜欢诗、文,便十分地羡慕他,十分的羡慕很可能就接近着嫉妒。



结 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路遥传》里北京知青对路遥的影响,特别是路遥与北京知青林琼的恋爱,还有路遥积极参与《山花》刊物工作,勤奋创作的过程。


换句话说,经历了初恋失败的路遥,此刻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试图通过文学之路来重建自己的事业。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文中配图来源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点【在看】,揭秘路遥的文学人生。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点在看
揭秘路遥的文学人生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