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存款利息降低,钱到底该放哪儿?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2023-07-26
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当代青年生活实录”。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采访、撰文|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这些年,我买过股票,被'腰斩'了(指股票价格跌去一半以上);买过基金,本金没了1/2;还试过P2P,平台直接跑路了。”在上海工作的33岁女孩常璐说道。


尝试多种投资理财方式后,常璐意识到,高利息背后暗藏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并不适合自己。如今,她的大部分存款都放在银行定存和余额宝里。


过去三年里,像常璐这样从基金理财产品回归传统银行存款的情况并不少见。去年开始,中国居民存款大幅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前阵子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再度增加15.39万亿元。


来源:《红星新闻》截图


与居民存款增加现象相反的是,银行的存款利率正在不断下调。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有六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到了2023年5月,中小银行加入了利率下调的行列。刚刚到来的6月,多地村镇银行也宣布下调利率,幅度约5-30个基点。


“存款利率正式迈进2.0时代”,人们感叹道。


十点人物志和几位朋友聊了聊,发现每个人应对利率下调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人提前还房贷,省下超过40万贷款利息;有人将钱放在股市,想为自己和家人赌一个未来;还有人攒钱存大额存单,放进村镇银行。


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今天,人们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下调之后



5月25日,常璐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她将剩下的房贷提前还清。完成这项操作后,她在三年前发布的豆瓣帖子“提前还房贷可行吗?”里,更新了自己的状态:“已还清所有房贷,从此无债一身轻”。


常璐是江苏人,从事IT行业,目前在上海一家国企工作。2017年,在父母的建议下,她在上海嘉定区买下一套60平的房子,总价180万,掏空了自己和父母的积蓄,自此成为有房一族,背上了110万房贷,以及60万贷款利息。


在“提前还贷”没有成为热门话题的2020年,嗅觉敏锐的她已经提前还了30万商贷。提前还贷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她购买的基金收益持续下滑,存款利率也在降低,不如拿出手中这笔钱用来还房贷。

常璐买的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重要的是,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提前还清房贷,自己能省下超过40万贷款利息。她购房时选的是公积金+商贷的组合贷款模式,公积金可以覆盖部分房贷。但她转念想了想,“公积金也是我自己的钱,为什么要给银行呢?”


存款利率下调后,为了替未来减负,提前还贷成了购房者的优先选择。常璐曾犹豫过,手里的钱用来还贷好,还是购置理财产品更好。她听过不少关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言论,但她最终还是作出还贷决定,并劝告其他正在犹豫的网友,“理财跑不赢房贷的话,还是提前还贷更好”。


常璐身上有种罕见的方向感,她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要什么。研究生毕业前,她曾去过某知名企业实习,待了一年左右,她不喜欢大厂的快节奏以及无止尽的“996”。于是,她在毕业后进入了目前的单位。虽然她偶尔还是会加班,但好在工作稳定,不必像同龄人那样担心被裁员。


她算过,几十年后退休,即使通货膨胀严重,自己有退休金、公积金,这些年也会不断积攒存款,无需过度为未来担忧。这让她提前还贷时有了底气,也让她成为这个焦虑时代的少数不焦虑群体。


常璐的背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即使存款利率下调,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而对于正在或者计划用利息覆盖日常支出的人,几个基点的下调,都能成为揪心的原因。


44岁的上班族飞哥,生活在西南某县城,他近几年来的收入来源,除去每月4500元的到手工资外,就是靠积攒存款来获取利息。因此他对利率下调的新闻格外敏感。他将钱存在当地的村镇银行,利率最高的时候,大额存单定存利率能达到5.15%,而目前只能达到3%-3.5%。他阐述其中的差异:如果你有100万存款,每年将会损失利息16500块,每个月会损失1375元。


他的人生规划里有一个长期目标——辞职后过上FIRE生活(FIRE:财务自由提早退休)。如果存款有200万,按5.15%的利率,每月靠利息就有8583元,而存款利率下调后,利息变成了5833元。


看到存款利率下调的新闻时,飞哥觉得自己离FIRE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如果手头资金没有300万,将会完全影响FIRE的计划”。


飞哥存的大额存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钱是不少人安全感的来源。因此,近一年来,多家银行利率下调,也让人们感到不解和困惑。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各类财经领域人士试图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释背后的原理。


一位财经领域从业者认为:存贷款利率下调,属于银行的自救手段之一。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将钱存起来,正在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对于银行,只有把钱“借”出去,才能产生利息,从而盈利。人们“爱存不爱借”的心理,会增加银行的经营压力。


利率下行成了“大势所趋”。经济学家康勇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称,未来,存款利率将延续缓慢下行态势。他也强调,利率下调未必是件坏事,存款和贷款利率下降后,当钱流动进市场,会进一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恢复。



风险VS回报?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依靠存款带来更高回报的想法,终究是破灭了。


人们曾经对于存款的期待中,保住本金是基础,最好还能对抗货币贬值,实现钱生钱。


受访者中,几乎每个人都尝试过股票、理财、基金、大额定存等多种资产配置方式。股票、基金以及理财产品,代表着“高风险、高收益”;而银行活期或定期存款则意味着“低收益、能保本”。


将钱存起来还是购置理财产品?是萦绕在当代人心头的难题。这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该把钱放到哪里?


存进银行吃利息,是多数人拥有存款后的初始选择。但在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像是打开潘多拉魔盒,唤醒了人们的理财意识。常璐起初也因余额宝走上理财之路,后来,她又接连尝试过炒股、基金以及不同的理财产品。


这些经历都不算成功。尤其是基金,她持有收益亏损3万,成了被套住的“基民”。


她为此焦虑过,但也劝慰自己,“只要没卖掉,就不算亏”。这些失败的理财经历,让常璐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带有风险性的理财方式。


常璐基金账户截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有赚有赔,是风险性理财的特质。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同时,有概率获得高额投资回报。飞哥至今最大的一笔收益,来自于股市。他抓住了2014年的牛市,曾在一天之内赚37.1万,但他摔过最狠的跟头,同样发生在股市。他持有的股票短短几天内亏了97.7万。飞哥说,自己永远都记得这两个数字。


股市风险太高,“有时我也很懊恼,如果当初在最高点的时候退出,现在早已经FIRE了。”但飞哥同时坦言,如果当初自己没有炒股,也不可能有如今的资金积蓄。


即使是现在,依然有人愿意承担理财的高风险,力求更高的回报。河北小伙王磊就是其中一位,他目前手头有110万,大部分来自父母资助,他是独生子,用父母的话来说,“这些钱早晚都是你的”。


他将钱分成几份,90万放股市,20万存进银行。2021年年底,他花了5万投资银行金条,他买的时候黄金单价约每克360元,去年2月俄乌战争后,金价一下涨到440元。王磊看好黄金的升值空间:体积小,又是硬通货,未来只会涨,不会跌。


买黄金成了一种流行热潮,图源视觉中国


和飞哥一样,王磊也是2014年进入股市。但他只摸到了“牛市”的尾巴,之后度过了漫长的“熊市”。他曾在一周之内本金翻倍,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亏损。最近,他买的3只股票,亏损加起来超过10万元。


炒股这些年,王磊称,总体来说盈亏平衡。他也想过,如果将那些亏掉的钱,存进银行吃利息,想必会是一笔可观的收益。不过他并不后悔,他形容炒股跟买彩票的心理相似,“它有一定的几率让你发财致富”。


“股市赔钱不至于让人活不下去,万一盘中出现利好,它的收益将远远超过银行存款和普通理财产品。”王磊说。


虽然他将大部分存款放进股市,他并不建议别人也这么做,“大部分(炒股的)人还是亏多赚少。小部分赚钱的人,要么运气极好,要么确实下功夫(研究)了。”


起起落落的股市行情,图源:视觉中国


未来,他还会将钱投进股市,不过他计划调整资金的配置比例。他称,自己过段时间打算撤出股市里的50万资金,其中30万存银行,剩下20万购入实体黄金。


将每个平台的存款控制在50万以内。受访者们都提到了这一点。《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里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条例仅保护存款,不包括理财产品)。


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存款本息控制在50万以内,即使银行倒闭,也不用担心无法理赔。



还是要存款



兜兜转转一大圈,尝试多种投资理财方式后,大多人还是回到了原点——将钱存进银行。


前几日,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报告(2023Q1)》,报告中显示,中国人活期/定存类资产配置指数略有上升,而股票基金、海外资产以及商业保险的配置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图源:《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报告(2023Q1)》


从风险性投资回归稳固性存款,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损失越大的人,越容易成为风险厌恶者。


27岁的吴亮,一直是全家存款理财过程中的决策者。他本身存款并不多,但会给父母的投资理财提供建议。


读高中时,吴亮就展露出在投资理财方面的小小天赋。他靠向父母提议购买股票和理财产品,帮助父母赚过几笔钱。在他高中毕业后,父母买了第二套房,吴亮称,自己最少帮父母赚到了“新房卫生间的钱”。


直到2018年,吴亮遭遇了一次滑铁卢。他见一款名为“牛板金”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颇高,建议父母大量购置。而就在那年夏天,多家P2P平台集体爆雷,“牛板金”也是跑路的平台之一。


吴亮和父母成了爆雷潮的受害者,他们亏了超过四十万。而其他受害者亏得更多,有人在爆雷潮中血本无归,有人连养老钱都赔了进去。P2P被视为一场巨大骗局,次年,多个省份发文取缔这种网贷业务,P2P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P2P爆雷潮相关报道


爆雷潮后,吴亮的父母提起那笔亏损的钱,总是忍不住唉声叹气。每当这种时候,吴亮心里都无比难受。他愧疚于给父母带来的亏损,这笔亏损也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规划——他原本想去国外留学,后来一直未能成行。


此后,吴亮没有放弃寻找其他理财方式。他试过互联网存款,以及在村镇银行存钱,但他比以往更注重其中的风险性,不再相信年收益率过高的理财产品。


原本当他提理财方案时,父母总是100%采纳他的建议。经过P2P暴雷事件后,吴亮的父母如今会更全面地考虑利弊。随着年龄增长,不愿再冒风险的吴亮父母,这两年决定将钱全部存进国有大行,“利息低点,好在能安心。”


一对夫妻拿着银行存折,图源:视觉中国


吴亮父母的转变,也是理财观念逐渐保守化的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纵然货币贬值容易引发危机感,“钱生钱”听上去也十分诱人,但他们更想留住现有存款,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托底。


正如著名投资家罗伯特·清崎说的那样:“从长期来看,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留住了多久。”


几位受访者认为,在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面前,要警惕收益过高的产品,守住本心,控制投入的资金数额,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存款利率下调”相关讨论留言区中,也常有类似声音出现:“不慌,(存款)继续放银行,就算跑不赢通胀,也能跑赢99%的投资理财者。”


还完房贷后,常璐还有60万存款,她将存款放进银行定存和余额宝里,利率比她刚存钱时低了不少。她的基金账户里也留有一部分钱,不过她会控制数额,即使亏损,也不至于影响生活质量。


飞哥近四年来一直坚定地选择银行存款,他甚至不再寻找其他理财方式,认为它们都“不太靠谱”。他正在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为提前退休的目标努力攒钱。哪怕距离目标越来越远,但他相信,自己迟早能够实现。


经历过市场的起起伏伏,尝试过炒股、理财等多种方式。总结这些年的经验,飞哥得出结论:“只要是正收益,哪种方式都挺好……我现在终于明白那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离你。”


(为保护隐私,文中受访者常璐、飞哥、王磊、吴亮为化名。)


点“在看”,理性存钱,守住本心


今日推荐,点击下文即可阅读


关注十点人物志

收获更多精彩内容

点【在看】
理性存钱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