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传》②|荒诞的现实,促成作家的诞生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权威传记《王小波传》,作者是文学教授房伟。这部传记以王小波的人生轨迹为记述主轴,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作家的反叛精神和美学风格来源,推导文学偶像的形成。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领略当代中国最独特的思考者有趣而浪漫的精神世界。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的病逝、他的家庭出身以及在北京著名的铁狮子胡同度过的童年时光。在苦难中出生的王小波,从小体弱多病,还有先天缺钙、扁平足、心脏瓣膜闭锁不全等问题,这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一个人的命运,也许早有定数吧。


作为革命者的后代,他度过怎样的顽童时代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神秘的光环


1956年,王方名在朋友的帮助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教研室。一家人随之搬往人民大学校园内的林园楼。


勤奋用功的王方名,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他在报刊上积极发表文章,对流行观点提出质疑,对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主次问题展开探讨。


在当时,这种文章显得不合时宜,引起一些学者的强烈反驳。对方的反驳,引发了家人的恐慌。


宋华多次劝说丈夫王方名,要注意影响。然而,这个性情狷介的书生并不屈服,他坚持自己的观点。


没多久,这些文章引起“热爱革命辩证法”的伟大领袖的注意。他在中南海邀集一批学者,讨论逻辑和哲学问题。王方名就在被邀之列。


这次最高领袖的接见,让王家蒙上一层神秘的光环。在后来的“文革”斗争中,王方名虽然没有受到重用,却因此得以保全。


王方名文笔好,旧学功底深厚,富有逻辑思辨的能力,分析事物准确犀利。这些优秀素质都影响着王小波,也是他小说和杂文中的“逻辑化细节”、“批判理性精神”的家学基础。



刚成立的人大,地处北京郊区,这使得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地接触大自然。


对于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书上有一段细致的描写:


“各种各样奇妙的昆虫、蝴蝶与不知名的草木,共同构成了王小波自由心灵的荒野狂想曲。


在空气清新的郊外,兄弟姐妹几个,外加他们的小姨,捉蝴蝶,捕昆虫,自制弹弓打鸟,抓可怜的小刺猬。王小波还和兄弟们偷偷地用火烤刺猬吃,身上长了很多疹子。


他们还用泥土堆砌出各种堡垒、城墙、战争工事,体验那个时代孩子们特有的模拟战争的乐趣。”


撇开王方名的事业不谈,生活上的日渐安定,让他恢复了才子派头,张扬不羁,以天下为己任,对党派高度忠诚,对斗争抱着天真幼稚的想法。



生活中的王方名,具有川人的火爆性格,孩子调皮捣蛋,不是打屁股,就是拎耳朵。有时,他也会在孩子们面前流露出天真可爱、情感热烈的一面。


他热衷收藏,喜欢发明小物件,还喜欢写诗,甚至写过很多缠绵的情诗。他是一个美食家,对口味多变的川菜情有独钟。


他在学术研究上富于创造性和叛逆性,属于大开大合的野路子。


王小波继承了父亲创新的激情,却没有父亲那种张扬的表现。



神话的破灭‍‍‍


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充满非理性的狂想,与盲目乐观的氛围。


居住在人大林园楼期间,除了亲近自然,王小波见证了“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饥饿年代的到来。


在时代氛围下,他的活动空间从人大墙外的荒野、林园楼的日常进入另一种空间。见证了全民大赛诗、劣质小高炉、违反自然规律的发明、深耕密植的高产神话、各地频繁出现的“生产卫星”这些历史奇观。


儿童的狂想,时代的荒谬,王小波兴奋地拥抱了这一切,与大家一起陷入狂热状态。


那时候,他热衷于除四害的闹剧,驱赶麻雀,捕捉苍蝇,老师的表扬让他满足了虚荣心。


相比这些,他更喜欢跟着哥哥去到别人家里,丢下一毛钱,将人家做饭的铁锅收走,然后集中在操场上,体验大炼钢铁带来的心灵震撼。


人民大学的操场上,炼钢炉昼夜不息地工作着。在王小波的童年记忆中,走出家门,就能看到“紫色的天空和种种奇怪的情景。”


他对“大跃进”的理解,首先来自哥哥王小平的诗歌作品。


当时,人民大学的任务是每月作诗三万首。作为小学生的王小平也写了几首关于“大跃进”的诗歌。结果,写有诗歌的纸张被王小波拿去擦屁股。


对于这件事,王小波自己在文章里做有记录,但王小平在回忆录里否认了这种说法。



除了全民大作诗、各种“大发明”也层出不穷。王小波在杂文中提到一种叫“超声波发热”的发明。


这种所谓的发明,是将一根铁管砸出扁口,再在扁口装上刀片。冷水从扁口里冲出来,流经刀片,产生震荡,发出超声波。人们可以用它蒸馒头,还可以烧开水。


当时的澡堂里到处安装这种“超声波”,洗澡时,一个不小心就会把屁股割破,水却始终没有变热。


学校的老师,会带领学生种试验田。王小波看到哥哥们在试验田里战天斗地,他们声称种下的麦苗很快就长出来,收获大量白面。


可每次去试验田里查看,都是失望而归。


当时还流行一种深耕密植法,具体操作是:挖一丈深的大坑,囤积很多粪肥,埋下二百斤种子,然后期待大丰收。结果,由于坑太深,施肥太多,到了秋天颗粒无收。


王小波在杂文中记载了亩产的神话。那时候,他的姥姥已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当这个山村老太太听到亩产量达到二十万斤的奇事时,跺着小脚说了一句:


“打死俺也不信!”



“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当“大跃进”的神话破灭,饥饿的恐慌随之来临。


那段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有人甚至在偷东西后活活撑死。


王小波在杂文中回忆了那段时期的切身体会:因为饥饿,上课常常走神,还迷恋上吃铅笔。他以黑色幽默的口吻写道:“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报纸上天天介绍对付饥饿的办法,比如米饭双蒸法、开发小球藻。


饿得发昏的人们,在人民大学的操场上摆起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水缸,扯上十几条电线,布置很多电灯。夜幕降临时,操场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大家都期盼着小球藻能够快速长成绿色的面包。


到最后,除了浪费大量电能,人们只收获了一缸缸的臭水。


那个时候,王方名和宋华也在家里养了些小球藻,甚至还用小儿子的尿液催促球藻生长。


过了很长时间,这道被期盼的蔬菜被端上餐桌。王小波和哥哥王小平拒绝食用,他们说道:“若要吃小球藻,毋宁死!”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宋华和她的母亲千方百计地从自己的口粮里节省。老人为此患上严重的浮肿病,手和腿上肿得发亮,一摁就是一个小坑。


为了开源节流,大家在校园里搞起自留地。姥姥根据乡下种地的经验,提议种产量大的红薯,孩子们没事就去街上捡马粪做肥料。红薯结得并不多,姥姥又把红薯的藤和叶子剁碎,和上杂面做了吃。


很多人家在家里饲养家畜家禽,洗澡间养兔子,阳台上喂鸡。作为高等学府的家属楼,家家户户飘出鸡粪、鸭屎、兔子粪蛋的味道,还不时传来鸡鸣鸭叫。


饿慌了的王氏兄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算计校园里的枣树,偷人家自留地里的萝卜。王小波是个精瘦但很机灵的顽童,偷吃食从来都是手到擒来,没有被抓过。


饥饿情况缓解后,王方名会用稿费买点肉食,藏在每个孩子的碗底。最小的王晨光看到碗底有腊肉,打开窗户,喜悦地大喊:“我们家吃大鱼大肉啦!”


童言无忌的结果就是,被他父亲拉出来打一顿。


王小波的童年经验,是中国“大跃进”运动,直至“三年自然灾害”历史的缩影。


正是“大跃进”运动,让他看到理性缺失的荒诞。因而,成年后的王小波对智力和理性更感兴趣,并且强调通向真理的方法论。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童年时代的经历。随着父亲调入人民大学任教,全家人从铁狮子胡同搬入校园内的林园楼。


王小波因此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亲近自然,尽情玩耍,也见证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到来。当“大跃进”的神话破灭,王小波深刻体会到饥饿年代的艰难,并与家人想方设法填饱肚子。童年的种种经历,让他看到理性缺失导致的荒诞,也是他后来追求智力和理性的缘起。


步入少年阶段,在时代环境下,他又将经历怎样一番血与火的革命狂想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点在看,做个独立思考者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点在看
做个独立思考者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