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传》⑦|爱她就像爱生命,与李银河相伴的20年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权威传记《王小波传》,作者是文学教授房伟。这部传记以王小波的人生轨迹为记述主轴,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作家的反叛精神和美学风格来源,推导文学偶像的形成。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领略当代中国最独特的思考者有趣而浪漫的精神世界。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凭借强烈的求知欲,王小波后来是如何成为大学生的?又是如何与妻子李银河相遇相知相爱的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因文学而结缘
李银河说:“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福就是,我挑了王小波这本书读。”
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也是王小波的妻子、知音和作品的推荐者。
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银河帮王小波实现了文学梦,也因为她的极力推荐,才让王小波在去世后暴得大名。没有李银河,就没有王小波的煌煌文名。
李银河和王小波同岁,中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知青,下乡内蒙古、插队山西。知青生活打碎了她的革命理想,发现自己不能改变世界,晚上通过背诵英语单词缓解孤独。
后来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曾被留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后转至光明日报社担任编辑。
她用八个字评价自己:外表平静,内心狂野。
李银河大胆直言、率真执着的性格,与王小波颇有契合,只不过她更具行动性。
他俩的缘分,从文学出发,相识、相知、相爱二十年,直至王小波病逝。
1977年秋季的一天,王方名一位四川老朋友的儿子,带着年轻的李银河来到王家。
原本,李银河是来拜访前辈王方名的,想向他请教几个学术问题,恰巧遇到王小波,几位年轻人就聊了起来。
王小波小说《绿毛水怪》的原稿,勾起李银河的好奇心。之前,她已在一位共同的朋友那里看过这篇手抄本小说,被其中浪漫狂想的故事吸引。
她不曾想到,这部作品将成为自己和王小波的姻缘书。
两人最初交往时,仅限于谈人生理想、文学心得。直到有一次,王小波去报社找李银河,主动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听说没有时,他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自己想与对方交往的意愿。
李银河被王小波的气质打动,两人确立恋爱关系。
看见这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王家人感到惊讶。李银河工作好,在政坛也开始显露影响,而王小波近乎一文不名。
李家对他俩的结合并不同意,李银河的母亲觉得王小波傻大黑粗,看上去挺怪,总觉得这人靠不住。
除了家人不看好,起初,他俩本身对这份关系的信心也不够坚定。
交往一段时间后,李银河对王小波产生厌倦,直接原因是觉得他“长得不行”,为此提出分手。又说还可以继续做朋友,并寄来两张电影票。
王小波把电影票寄还回去,同时在回信中写道:“你应该从信纸上闻到竹叶青、二锅头等很多酒的味道,因为何以浇愁,唯有杜康。”
他幽默地建议李银河去动物园的爬虫馆看看,比较一下,他是否比爬虫还难看,又直言说李银河也不是那么好看。
两人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和好如初。
李银河对他的塑造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我和你就像二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甜。”
从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这些情书,可以看到一个性情率真、聪明叛逆又浪漫至极的文学青年的身影。
同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气质的作家,王小波借助民间的破坏力和野性自由,来表达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李银河的爽朗直率、善良单纯,对真理的热情追求以及理想主义的激情,都深深感染了王小波。王小波称她为“坚定的战士”。
在她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矛盾。
从李银河公开结集出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不仅可以看到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王小波为人处世和人生追求,也能看到结婚前,李银河对王小波的塑造。
作为新时期的主流知识分子,李银河希望自己的伴侣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比如,她讨厌王小波说粗话,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表现。
王小波解释,之所以自己经常说粗话,是因为周围的工人们都说,虽然说的有时不堪入目,但心里只当作有趣的话大笑一场。他是个粗人,也就没必要装模作样。
又比如,她希望王小波不仅要考大学,还要入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王小波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此加以幽默的推诿。
高考恢复后,在李银河的鼓励下,王小波报考了一次中央戏剧学院。考试前,李银河专门带王小波去了舅舅家,让他给小波讲了讲考试的注意事项。
复试时,考官问及最喜欢的剧作家是谁,王小波回答说是萧伯纳。结果,全场冷场很久。因为在当时,萧伯纳属于冷门,也比较另类,很多考官也不熟悉。
最终,王小波终被淘汰。
这次高考失利,对他俩的爱情也是一次考验。因为这件事,李银河加深了对王小波的某些“成见”,还闹了别扭。
王小波听从父母建议,转移考试方向,改考理工科。为全力以赴,背水一战,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的王小波躲到哥哥的煤矿宿舍里发奋苦读,最终考取人民大学经贸系商品专业。
由于高考刚恢复,录取率不足十分之一,王小波就是这十分之一的幸运儿。
就这样,二十六岁的王小波,在李银河的鼓励下成为一名大学生,从此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世俗之中的灵魂伴侣
大学生活是王小最平静、最充实的一段岁月。
王小波选择了食品商品学专业,平素邋遢的他,居然在大学一年级当选为学生委员,负责收集同学的粮票和钱,再兑换成饭票。
他不看重分数,除了上课,喜欢聊天,看各类闲书。到了期末,才突击应付考试,总能有惊无险地过关。
在这段时期,王小波的阅读面变得深广,杂学旁收,他像贪婪的大鱼遨游于书籍的海洋,着迷于知识带来的快乐,最终成为兼通文理的杂家。
刚上大学的时候,李银河家里依然不同意他俩的来往,两家关系也一度紧张。
他俩周末见面,常去郊区的公园散步、聊天。和所有热烈中的男女一样,一周不见就觉得如隔三秋。他俩的通信,更是缠绵悱恻。
有一次,王小波听说李银河家人要给自己父母写信,阻止两人交往,他甚至想把这信抄写成大字报,请路人评理。
然而李银河认定,自己和王小波是两个在宇宙中游荡的灵魂,不愿孤独,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和别人无关。她看到王小波身上拥有“真”这一可贵品质,坚信他日后能取得巨大成功。
因为李银河的坚持,家人最终表示妥协。
他俩行事低调,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拍婚纱照,只是领了结婚证,两家人各自请了一桌饭,算是庆祝。
他俩在恋爱阶段就下定决心,献身于各自的事业,过高贵的精神生活,不为世俗的虚假模式所束缚。
结婚以后,他俩的日常生活一团糟,但两人自得其乐。李银河搞学术的时候,会一连好几天靠吃饼干度日。
有一次,王小平去他们家,发现喝水的杯子居然黏在茶几上,拿都拿不下来。
相比日常家务、相夫教子,李银河更喜欢追求个性独立和精神世界的完整。为此,他俩商议不要孩子。
很多人,将结婚当作一项任务,为了结婚而结婚,找个不讨厌的人搭伙过日子。而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因为心智与气质的吸引走到一起,是事业的同道者、思想的知音,更是灵魂的伴侣。
好的爱情,未必能带来优渥的物质生活,但一定会让人的心灵世界变得更丰盈。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相互影响,还与共同成长,正如《王小波传》中的一段话:
“李银河能给王小波勇气和自信,而王小波也能给李银河以爱和智慧的精神交流。
两人的关系有些柏拉图意味,他们拒绝世俗生活——尽管,他们不可避免地身处世俗之中。”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大学生活。他俩因文学而结缘,又因为精神追求的高度契合成为灵魂伴侣,从此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李银河的鼓励下,王小波考取大学,知识面也获得极大的扩宽。
在之后的留学生涯中,王小波与李银河度过怎样一段爱情之旅?他是如何遇见伯乐——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点在看,做个独立的思考者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