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传》⑧|选中王小波的伯乐,竟然是他?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权威传记《王小波传》,作者是文学教授房伟。这部传记以王小波的人生轨迹为记述主轴,抽丝剥茧地梳理出作家的反叛精神和美学风格来源,推导文学偶像的形成。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领略当代中国最独特的思考者有趣而浪漫的精神世界。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大学生活。他俩因文学而结缘,又因为精神追求的高度契合成为灵魂伴侣,从此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李银河的鼓励下,王小波考取大学,知识面也获得极大的扩宽。


在之后的留学生涯中,王小波与李银河度过怎样一段爱情之旅?他是如何遇见伯乐——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边留学,边打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出国热。


李银河也萌生出去国外读书的念头。她很快获得签证,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


自从妻子出国后,王小波就成了一名“留守男士”。


从人民大学毕业后,王小波留校任教。这段时间,除了读书、教书,下班后经常去找朋友聊天,有时一起去澡堂。对将来的生活他没有过多打算,同时也是在等国家改变留学生政策。


《三十而立》《似水流年》等小说,能够看到他高校教学生活的影子。日后的成名作《黄金时代》,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酝酿。


经过一番努力,王小波也追随李银河去了匹兹堡大学。


美国的留学经历,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产生强烈的“反观自身”的愿望,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道路与中国的革命文化氛围,并决心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


刚到美国,新鲜劲还没过,就受到一系列挫折和打击。经济问题、语言学习,还有资助的申请,都成为王小波切实的困扰。


通过GRE考试后,王小波去匹兹堡大学询问时,被一个美国教师挖苦了半天,气得他脸孔发紫,想回怼几句,奈何英文全气忘了。



他想去教数学,但对重视口语的托福考试打怵。后来,又想跟哥哥王小平去图兰大学念统计学科,奈何学费昂贵,又因为英语太差难以申请奖学金。


他只能跟李银河在匹兹堡大学选课拿学分,同时向美国各个高校提出奖学金申请。


那时候,仅凭李银河有限的奖学金维持两人日常开销,生活相当拮据。有一次,学习太累了,她因低血糖引发眩晕,倒在教室门口,幸好被人及时发现,送去医务室。


为凑学费,王小波咬着牙去餐厅打工。先在一个外号叫“周扒皮”的老板手下打工,干活很辛苦,还被克扣责骂,忍无可忍的王小波和老板吵了一通后离开了。后来换了一家信佛的老板,情况才好一点。


有时刷一天的碗,累死累活挣得20块钱。出门去餐厅,心情不佳。在餐厅干活时,心情更不佳。拿钱的时候,心情总算好转,但回来一想,这么干,一星期干六天也挣不出学费,于是又闷闷不乐。


对于边留学边打工的辛苦,他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累得屁滚尿流。今天老婆通过了资格考试,气焰万丈。从泔水桶边回来,益发不乐也。”


留学之初,王小波抱定读博士的念头,还没有当职业小说家的念头。



遇见伯乐许倬云‍‍‍‍


1985年,33岁的王小波终于迎来人生中的转机。


因为在这一年,他遇见了伯乐——台湾著名学者许倬云。


教数学、学统计学这两个打算落空后,王小波最终去了妻子李银河所在的匹兹堡大学。李银河当时在攻读博士学位,许倬云教授在她的学位导师小组中。


有一天,李银河找到许倬云,简单介绍了王小波的情况,希望教授能对他给予指点。


许倬云是著名的西周史和汉代农业研究专家,曾师从胡适和傅斯年。不屈服于权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他的师承规矩。


第一次见到王小波,许倬云觉得这个年轻人样子懒懒的,英文不是很好,但人很诚实,谈话很随意,不那么一本正经,同时也看出了他内心的无助和彷徨。


每个星期三,师徒俩会畅谈一下午,东拉西扯,只要王小波提问,许倬云就会回答,不是给他答案,而是教他怎么思考——一种学术精神及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方式。


王小波偶尔提及自己打过工,但从不抱怨。在美国,生活细节属于个人隐私,他不说,许倬云不会问。他俩的交流主要属于精神层面。


许倬云很欣赏王小波顽童般的惫懒气质,站着歪歪斜斜,坐着的时候脚会翘在桌上。于是自己也童心大发,把脚翘到桌上,两人相顾而笑。



在许倬云的教导下,王小波开阔了眼界,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史进行系统性的阅读,文学功底逐渐加厚,产生了对历史小说创作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坚定了从事文学创作事业的信心。


许倬云的推荐,是王小波的作品在台湾获奖的重要因素。王小波第一次在《联合报》得奖的作品《黄金时代》,就是由许倬云破例推荐。不但得了大奖,还获得丰厚的奖金。


这笔奖金,让王小波摆脱了在美国的打工生涯。


总而言之,自从结识许倬云并拜他为师后,王小波确立了人生方向,精神也愉悦起来。


许倬云对这位高徒的评价是:


“很真情,不虚伪。用他的笔写出了一代人想说却说不出的想法,反映了他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即使批评,也是厚道的,不尖酸刻薄,不是谩骂,而是带着怜悯和同情写他所处的时代。”


王小波逝世后,许倬云经常会想念起他,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诚实,热情,而且相当聪明。



爱情浪漫之旅‍‍‍‍


在美国期间,除了艰苦的学习生活,旅行也扩大了王小波的眼界。


一位熟识的朋友,对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留学生活说过这样一句:“我感觉他们两口子,把钱都花在旅游和伙食上了。”


虽然是穷学生,但王小波和李银河会想方设法地挣钱,利用各种方式游遍美国大陆。


等到暑假,天气不冷,他们会提前找好地图,带好衣服和炊具,然后开始按图索骥的旅行。没钱的时候,在路边树林里搭个帐篷,捡几块木柴,就能生火做饭。


在美国的旅行,让他俩开阔了眼界,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


有一次,他们遇到所谓的左派,蹲在地上卖毛泽东、切·格瓦拉的书,王小波凑上去搭讪,对方笑着问他怕不怕美国中情局。


1986年8月,王小波和李银河买了欧洲的火车通票,踏上了欧洲之旅。这次欧洲旅行,也是他俩的爱情浪漫之旅。



为了省钱,他们住便宜的学生公寓和青年旅馆。在布鲁塞尔,因为在免费的面包上涂抹了太厚的黄油而拉肚子。在北欧,王小波还冻出了气管炎。


在荷兰,看到美丽的风力农场,王小波想起在山东插队时所目睹的痛苦的农村生活,由此反思我们的文化中歌颂痛苦、美化苦难的虚伪道德主义倾向。


除了欧洲之旅,王小波还曾和兄弟们一起出游。20世纪80中期,哥哥王小平和弟弟王晨光先后来到美国,三兄弟得以相聚。


王小平开车接上王晨光后,去匹兹堡与王小波会合,看到他和李银河的住所,环境并不好,却不乏文化气息,他后来在文章里追忆:


“小波和银河两人住一间十几平方米大的房间,地上放一个床垫,有两个音响,放着古典音乐。


美国的东西不对口味,他们最爱吃的是披萨,贵的吃不起,只能吃当地最便宜的那种,大约5元一个。”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生活在故国才会感到踏实,也才会具有安全感。这大概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留学四年后,选择回国的原因。


正如他在散文中写道:


“人生在世,就如同打开的书,我们更希望这本书的主题始终如一,不希望它在中途改变题目——到外文化中生活,人生的主题就会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生活更加真切,哪怕是变得平淡也罢,这就是我们回国的原因。”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王小波的留学生涯。刚到美国时,因为语言和经济问题,王小波有段时间去餐厅打工以维持生活。自从遇见著名学者许倬云后,他确立了人生方向,也坚定了从事文学创作事业的决心。再聪明的人,得遇高人指点,会少走很多弯路。


回国后,王小波是如何成为自由撰稿人的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点在看,做个独立的思考者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点在看
做个独立思考者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