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就一土鳖暴发户诅咒崇高的嘶吼!
《芳华》这个电影公映了,好多有文化有深度的作者和影评人都从各自对时代的理解上给予了评判,本来不想再参与这个话题,因为深刻的影评和实事求是的评价也有很多,但是昨日看到一个叫郭斌的作者,回忆了他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并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证明了《芳华》的电影对那个时代的描述是阴暗的虚假的,其中作者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同是女兵题材的电影1977年拍摄的《青春》和四十年后拍摄的《芳华》境界完全不一样呢?
为此,我特别的从网络上找着了这部《青春》观看了一遍。
而冯小刚的电影从看我《集结号》被恶心到以后,就再也不去看了,受不了那种恶心,为什么《集结号》我被恶心到了,因为那部电影就是在明目张胆的污蔑崇高嘛,他把人民解放军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描写成一种无谓的牺牲,就是公知们常说的炮灰嘛,这种描述对于一个国家和军队的凝聚力当然是非常有害的,最重要的是,这根本就不会是历史的真实。对于一个瞪眼胡说八道的人你拿他没办法,只能催生出自己身体的不适!
解放军是冯小刚描述的那样吗?如果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没有一个切实的目标为谁而战,他们能够打得过武器装备人数都比共产党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吗?解放军的干部又是那样吗?如果干部们不能和战士同甘共苦不能让战士们感受到军队大家庭的温暖,他们上战场后会奋不顾身奋勇杀敌吗?鲜明的对比是国民党一副当官的贪财,当兵的自然就怕死,他们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死换来国民党的升官发财,不是这样吗?为什么解放战争期间很多国民党的军队一触即溃,为什么大几十万国民党士兵投降到了共产党这边后就会勇于战斗?因为国民党那边是为当官而战为军饷而战,谁玩命那是傻子,到了共产党这边是为了自己以及家人和受苦人的美好生活而战,不玩命还就只能受苦,这就是根本的区别,这是为个人的私利和为他人的崇高的区别!这是如何看待自己生命价值的区别,只不过在那些善于经营个人私利的人眼中,他们是不承认这种崇高存在的,但是可耻的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这些人去违背历史的真实拼命的来亵渎曾经存在的崇高,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和他们在庸俗在无耻的路上和他们一起狂奔,这样大家也就看不透他们过人的无耻了,这就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还想保留一份对崇高品格敬仰的我,就没有在看过他的电影,对于具有崇高品格的人,我就像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一般敬畏,也许渺小的我登不上那么高的山峰,但这种敬畏将是我不至于滑入那种无耻的泥潭的清醒剂,而那些无耻的人,他们总是在无耻的泥潭中嚎叫着,根本就没有什么山峰,到处都是泥潭,这些人在泥潭之所以能够露头,就是因为他们的脚底下踩着一个个被他们骗到泥潭里去的人头,他们不断的把人骗下去,目的就是让他们可以踩着更多人头而已!
回到开篇的话题,为了与电影《青春》做一个对比,我不得不观看一遍《芳华》,我不像某些脑残们只凭自己的臆想就辱骂那个时代,实事求是是一切正直的人必须坚守的品质!
《青春》讲述的是一个因病致残了十三年的偏僻农村的聋哑女孩,因为解放军的医疗队下乡为农民看病,把她的聋哑治好了,这个女孩子特别感激共产党解放军,立志也要当一名解放军女战士,报效祖国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特别的强调了两点,一个是治疗这个女孩的女军医的高尚品格对她的影响,另一个是这个女孩通过顽强的学习专研业务,最终从一个听觉有障碍成为了一个合格的通讯女兵(接线女兵)的过程!在有关部队生活的描述上,讲的是战友之间的团结友爱,也讲到了互相批评,其中有一个细节足以表明那时的社会交往常态,哑妹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从小就照顾她生活的凌雪也和她一起参了军,通信兵的风吹日晒登高爬杆,让凌雪觉得太苦,因此想托关系调离这个工作,她把这个悄悄话告诉了她的好朋友哑妹,哑妹对她的好朋友怕吃苦的想法很难受,因为凌雪平时积极的要求入党,并且正处于预备党员考核期间,在考核期结束民主评议党员是否合格的时候,哑妹提出了不同意见,提出凌雪未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同意她入党!就这么一个细节,可谓是几十年来那些对文革谈虎色变的一个证据,他们振振有词以这样的一个文革中存在的批评行为作为人性恶来批判,这也是让我感觉到文革前党员和文革后党员不可同日而语的地方,更让我感觉到这些“振振有词”的人的眼瞎,如果“振振有词”的人还是一个党员,那么就是无耻,因为加入共产党的条例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既然你想加入共产党,那就说明你同意了这个条例,如果你自觉达不到这个要求,那就免开贵口去加入共产党,可笑的是,很多“振振有词”的人加入了共产党,却肆意践踏着自觉的誓言违背自己的入党承诺,同样是这一批人,却在改开后大言不惭的评判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真是不知道“不要脸”这三个字怎么写!
古人都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共产党的追求是什么?那就是天下大同的人间正道,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在追求天下大同的道路上的殉道者,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你就别去当这种殉道者,因此那个时代正是有了诸多“勤而行之“的共产党员,才有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壮美!
而今天,却是这些”不笑不足以为道“的”下士“们,在散布着他们眼里的“道”,《芳华》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芳华》主线讲述了一个“勤而行之”的雷锋一样的人物刘峰被战友嘲讽,被爱人背叛,被社会戏弄的故事,副线则讲述了一个善良的羸弱的何小萍被社会打压,被战友欺负,被领导使坏的故事,最后,这两个苦命人相拥在一起,(而那些背叛戏弄欺负别人的,过得都怡然自得)影片结束!
乍一看这么一个故事似乎描述了一个”好人没好报“的深刻社会主题,这也是当下很多人为这部电影叫好的原因,包括一些有着相同境遇的人也感同身受所以大为赞赏,但是,这部电影的阴暗之处在于,他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于与当下社会思想主流截然不同的时代,因此,也就把这个电影整个变得如同一个神经病的呓语!因为他的故事并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在这部电影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要么尖酸,要么刻板,要么冷漠,要么虚荣。而这些尖酸冷漠虚荣的人最终非富即贵,盛气凌人,一掷千金!而善良热情的人却在底层苦苦挣扎,如果他对这样的现实采取一个批判的态度,那也算这个冯小刚还有点良知,可是,他却不是这样的态度,他把这称之为”解放“! 与《青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春的战友是互相帮助,芳华的战友是互相揶揄,青春的战友是诚恳批评,芳华的战友是互相挑刺,青春的领导是热情洋溢嘘寒问暖,芳华的领导是冷若冰霜不近人情,青春的目标是远大理想,芳华的目标是个人幸福.........
同时期同题材的电影,为什么在不同时代拍出来差异会那么大,哪个是时代的主流社会现实,哪个是黑心的污蔑歪曲,网络上很多经过那个时代有相仿经历的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就说一个最起码的现实,如果去《青春》这部电影拍出来后观众们认为不符合历史现实,那岂不是自找挨骂吗?可是如今的某些人,在那一代人还健在的情况下,就亟不可待像个瘪三一样的去撒泼打滚抹黑那个时代!
可是我们的冯大导演百密一疏啊,毕竟一个还不曾远去的时代要完全抹黑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电影中有这么一句画外音,“时代变了,只有他还在做好事”,这说明了什么?坚守那个时代的人在坚持做好事,而称之进入新的一个时代为”解放“的人,当然不屑于做好事了,并且尽情的嘲讽着做好事的人,这就是冯小刚赤裸裸的观点,而且从电影的表现中,他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做好事当然就是因循守旧要倒霉的了!
无论是谁,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道理,人性之恶源于人性私欲的膨胀,人性之善表现于对他人的关爱,也就是具有公心!古往今来中外文化中所称颂的圣贤人物,无不是因为对他人或者一个群落一个民族直至全人类的关爱而被人称颂铭记的,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公心的人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反之,被历史唾弃的鄙夷的批判的,无不是因为个人的私欲膨胀而侵害他人或者其他群落其他民族的利益!这是人类文明的渣滓!
然而,冯大导演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鼓励公心抑制私欲的时代是”恶“的,当开创这个时代的领导人毛主席去世的时候,冯小刚这孙子用那些人忍不住的笑容来表明一个“恶”时代的终结人们的高兴!(这是多么无耻的明目张胆历史事实的亵渎)同样,这孙子把进入了一个鼓励私欲泯灭公心的时代用“解放”来表达.......
是啊,冯大导演如何能不表达他们的“解放”了的高兴心情呢,如果是那个时代,如冯大导演这样的有”才华“的导演,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导演岗位上老老实实的工作,哪里会有”解放“后日进斗金妻妾成云的奢华,哪里会有大骂”中国的垃圾观众太多“而这些“垃圾观众”们依然对他“鲜廉寡耻”的追捧的风范呢?
,是的,今天对一些人来说的确很自由,有了当老爷太太的自由,有了诅咒高尚的自由,有了动辄千万上亿的自由,更有了鄙视穷人的自由!与之相对的是,更多的人有了生病等死的自由,有了背井离乡的自由,有了因为生存而自卑自怜的自由,有了因为住房而辛劳一生的自由!
人类社会从来就不乏有着远大理想崇高目标的人来引领人们奔向天下大同人人平等的康庄大道,而这些老爷天天们当然惧怕这样的崇高,所以他们拼命的告诉世人,崇高是假的,想崇高的人是骗子,真崇高的人会倒霉.....总之,要把人们对崇高的追逐扼杀,.他们以最大的声音把人们都驱使到自甘堕落的泥沼中,万世不能自拔,然后,这些老爷太太们会以悲天悯人的姿态说,看看这些可怜的自甘堕落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