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战略的力量来源
春节将至,致朴基金会约我写一篇文章,谈一下对致朴战略规划过程的观察。我借机总结2021年我在公益战略观上的一个进步。这个进步,来自于我参与CDR伙伴战略过程的体会,包括致朴基金会,也包括联劝、德胜、文雅、安利等基金会。我向大家学到了很多,在此一并感谢。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注重战略逻辑。如果你让我做战略诊断,我一定会讲“问题—愿景—使命—目标—路径—指标”,各个部分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连贯一致性。战略逻辑是检验战略好坏的重要标准。很多基金会的战略,只有花多少钱、做多少事,不界定问题,不设定目标,不知道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路径。这样的机构,不管PPT做得多漂亮,其实都是“没战略”。
战略管理需要做很多分析工作,借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战略需要用脑。
作为机构负责人,我对战略管理的实操部分也深有感触。我知道战略绝不仅仅是创意那么简单,而是有无穷无尽的计划、协调、监督、回顾、调整等工作。每三五年、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都在进行,不断重复,永无止境。战略管理的工作一点都不有趣,甚至相当枯燥。我认识的一些公益创业者,有战略雄心,有深刻思想,但熬不住管理过程的枯燥,机构做得一团糟。这样的机构,不管创业者多么有魅力,其实也可以讲机构并没有战略能力。
战略管理需要做很多琐碎的、重复的实操工作,借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战略需要用手。
我2021年在战略管理方面最大的收获是,我对战略管理之中“心”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体会,补上“心”这一环,心、脑、手三个支点,搭起来一个战略管理三角模型。
我把心放在顶点,是因为心是战略的牵引,是战略的力量来源。没有心的力量支撑,逻辑分析得再好,一句“我不想干”,战略就溃不成军。没有心的力量支撑,谁又能熬过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复枯燥?
总结一句,战略管理的工作,不仅有逻辑分析“脑”相关的工作,也有计划实施“手”相关的工作,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还要做“心”相关的工作。
“心”相关的工作有哪些呢?在此,我按照战略管理的流程略作梳理。
01 发起人的初心,是战略的起点
观察行业内的基金会的战略,你会发现,有的基金会三五年就一次大转向,有的基金会却能围绕一个核心,十几年耕耘不辍。可以想象,那些有战略定力的持续耕耘者,只要管理者没有明显的缺陷,假以时日总是能做出不错的成绩。而除非迫不得已,频繁的战略大转向,是机构最大的浪费,过去积累的知识、伙伴、经验都被抛弃,团队人员也可能会换一大波。
为什么会有这类差别?我理解和基金会发起人初心的清晰度、稳定度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基金会的发起人,愿意花钱、愿意做好事,但是却不怎么花精力弄明白自己做公益的初心。自己为什么要做公益?自己想从公益里收获什么?自己看到了什么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参与和帮助?自己对什么事情最有热情?做什么事情乐此不疲,不但没有消耗感,反而有一种收获感?把钱花在什么人身上、什么事身上,哪怕没有结果,自己也不心疼?
有些基金会的发起人,思考战略问题,不是向内求,而是向外寻。国家呼吁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捐钱;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所以我们要做乡村振兴;行业领袖们呼吁公益生态建设,所以我们资助行业生态。这些战略起点,不是来自内心的召唤,而是对外部观点、趋势和机会的响应,因此就很不牢靠,一旦政策风口、行业潮流发生变化,机构的战略就会动摇。
致朴基金会本轮五周年战略规划,在愿景、使命、价值观、组织文化的讨论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发起人不仅和理事会、团队反复讨论,而且逐字逐句、字斟句酌地修改,最终形成了自己认同、全员认可的文字表述。
愿景、使命、价值观、组织文化,将发起人自己内心的信念,清晰化、结构化、文字化,是发起人给予机构最好的礼物,也是发起人应尽的职责。
在发起人内心信念的基石之上,秘书长和工作团队这些职业经理人们,才能盖出战略的大厦。
用一个图简要描述如下:
02 参与共创出内心拥有感
德胜社区基金会曾经分享过机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教训。工作团队花费很多精力制定了一份机构战略,当战略提交给理事会的时候,却没有通过。
秘书长总结说,“我理解,我们不是自己闷头做好了,再去征求理事会的意见,而是要在最前端就去找他们讨论,征询理事的意见”。后来,他们改变了工作方式,邀请核心理事共同讨论,把理事会的想法和秘书处的想法,共创融合,形成了新战略,获得了理事会的通过。基于这次教训,德胜社区基金会的理事会治理水平,大大提升。
CDR参与过德胜社区基金会战略规划的过程,很遗憾当时我们并没有注意到理事会参与的重要性,没能提前提醒伙伴注意,这也是我们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失误。
绝大多数基金会的战略制定,严重缺乏参与。有的时候就是管理团队少数人拟定之后,提交给理事会审批,审批通过后再通知工作团队执行。这样一种单向沟通的方式,理事会和工作团队对战略的参与感很低,虽然不一定会否决战略,但是对战略的认同度和拥有感肯定会是不佳的。
致朴基金会战略规划,前后经历了十个月,为各方面的充分参与留足了时间。不仅是工作团队,还包括发起人和合作伙伴的参与共创。基金会的发起人们,从头到尾参与了战略制定过程,刚开始参与战略诊断,中间到其它机构学习战略经验,两次理事会全体理事把握战略方向、做最终的战略决策。致朴基金会还为伙伴举行了4次战略沟通会,把一线伙伴的观察和反馈纳入到战略之中。
有了参与共创,战略就从“你的战略”变成了“我的战略”。战略中就有我的一份子,对战略的拥有感就会增强。
拥有感,是怎样一种东西呢?它是一种心理上的价值感受。也许在战略逻辑上、战略文字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就因为我参与做了,我拥有了它,我对它的评价就会更高。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禀赋效应,因为它是我的,因为拥有,它就会增值,增值多少呢,可以增值到2倍。一台新手机,市场价值5千元,如果我买了它,使用一段时间,它成为了我的手机,别人要花1万元,我才愿意卖给他。这就是拥有感所带来的价值增值。
因此战略制定过程,不是采用通知、审批的方式,而是采用参与共创的方式,让一部分人的战略变成全体的战略,虽然过程复杂一些,时间长一些,但是在此过程之中,不仅意见和想法多元了,而且把大家的内心里更认同战略了,这个时候就赋予了战略更大的生命力。
再用一张图来概括:
03 人的成长与组织发展的联结
当经过参与式共创讨论,战略内容逐步清晰之后,我以为战略规划的工作基本完成,可以提交理事会做最后的决议了。这个时候,致朴基金会的朋友告诉我说,还没结束,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他们要做一场团建活动,他们希望把团队成员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希望团队成员在机构的发展中同时完成自我的成长,让大家从内心出发去感受致朴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之间的联结。
有所遗憾,我没能参加这次团建活动,但我理解了这件事情的要点,其中的关键,“人是目的”、“充分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成长”,“人是完整的人”。这是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博雅管理的内涵,也是教育的核心内涵。
当战略制定之后,人和战略的关系是什么?人是战略的工具吗?还是人在制定和执行的战略过程之中,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
这一层的问题,值得所有的组织管理者和战略顾问深思。
一般说来,战略落地的关键是什么?战略分解,把战略任务按照时间分解,分解成三年计划、年度计划、半年计划、月度计划;按照部门分解,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然后执行、检查、考核。这显然很关键。组织文化,激发团队的士气,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规范团队的行为,组织文化是管理的工具。这显然也十分重要。
然而,更深层次的,有时我们把团队当成了组织的工具,当成了战略的工具。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战略和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相关?战略能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自身成长的工具吗?
这个角度的思考,我在致朴基金会身上看到了。很遗憾,我自己所在的机构还没做到,我没有实践过这件事,因此体感不深,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它体现了管理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管理者注意。
当战略和每一个人的自身成长联系紧密了,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在组织发挥在那中可以贡献什么,看到组织发展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不是战略落地最扎实的根基吗?这样人会不会更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执行战略呢?
再用一张图来描述:
04 战略评估,让人感受到价值
如果说战略规划是一个构想,战略评估就是对战略规划的验证。
说到战略评估,我们会想到什么?设置影响指标、成果指标、产出指标,采集数据来衡量它,然后还可能想到对照组、前后测,这样才能归因,知道有多少效果是由我们的行动带来的。
评估的过程,也最容易和“科学”、“数据”、“分析”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的,评估的过程必须严谨,这样评估的结果才能被采信。
然而,战略评估有没有“感性”的部分呢?当然有,而且非常重要。
评估的意义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要让工作团队、理事会、出资人等相关方,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对价值的感受,越是清晰,越是直接,越是能给人成就感,越是能激励人们的持续工作。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公益机构做不到这一点,很难界定效果,很难衡量效果,很难让团队感受到效果,结果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原来公益的理想和情怀,慢慢消磨,直至某一天,消失殆尽。
一家优秀的公益组织,一定会想办法让人感受到工作的价值。这些办法,不仅是指标监测,不仅是第三方评估,有时候数字和报告,虽然能够科学地呈现价值,但却不能让人感受到价值感。
不仅是让工作团队感受到价值感,对于基金会来说,让发起人、出资人感受到价值感也极为重要。不管发起人的初心多么坚定,如果我们不能让他感受到价值,那种漫漫长期的付出感,若有若无的成果感,让人很难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要体会出资人的价值感来源是什么,然后让他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感受到价值,这样战略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我们很多基金会忽略了这一点,很多出资人就被一份报告、被工作团队与实际伙伴、服务对象隔开了,因此就很难产生发自内心感受的价值感。这对基金会的持续运营就极为不利。
最后用这张图概括战略管理全流程中与心相关的内容。
最后非常感谢伙伴们提供机会,让我参与他们战略管理的流程之中。2021年,我体会到了心、信念和情感,在战略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我相信,愿意拿出私人资金用于公共事业的慈善家们,每一位身上都有心、信念和情感的力量,这种力量促动着大家投身公益事业。我相信,如果慈善家们能够花费更多的精力,澄清自我的内心和信念,就可以让自己的公益事业更加扎实,更加持久,也会更有力量。
志艳参加致朴战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