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纪念,遥望千年,向大师致敬!
2024年3月14日
农历二月初五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玄奘法师圆寂日(公元602-664年)
大唐盛世 西行求法
绍隆佛种 光流法界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具光辉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人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大师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时,师之壮志亦如日中天,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完成空前绝后的壮举。
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归国,受到朝野的轰动迎接。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生平
XuanZangDaShi
玄奘法师(602~664),唐代高僧。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父亲为一饱学知名之士,曾作江陵县令,玄奘为其第四子。
玄奘幼年时,已极其聪慧敦厚,温文儒雅,仪表非凡,勤学不懈。出家后为我国杰出之翻译家,法相宗之创始人。师出生之年,一说为隋代开皇二十年(600),一说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其二兄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
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二十七名时,主考大理卿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问其出家目的何在?
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贤其器宇,由他这一不平凡志愿,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因隋唐时代的佛教出家制度,是由政府统一举行招考“度僧”。玄奘十三岁出家,乃与二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槃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至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师偕二兄由洛阳而长安而四川,参谒宿老,寻师访道的参学生活,足迹及于半个中国。
跟着又经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迹罕绝;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迹;时而见凶恶野兽,鬼魅影像……”师于此可怕之境象,只有用佛教之无上虔诚心,为那些无祭的孤魂野鬼,默默地诵经超度。后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迦湿弥罗与犍陀罗南行,至摩揭陀国。
玄奘法师西行路线图
西行
XuanZangDaShi
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求法,从戒贤论师研究法相、唯识学,那烂陀寺为当时全印度最高学府,戒贤论师为全寺最高之导师。
那烂陀大学遗址
玄奘被列为十位上首弟子之内,在这六年中,学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论》《婆沙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对法论》《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钻研诸部。
其后,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又亲近胜军论师三年,研究《唯识决择论》《意义论》《十二因缘论》《庄严论》,以及关于瑜伽、因明等许多问题,并寻求梵本。游学南印归来,回到那烂陀寺,又奉戒贤论师之命,在寺内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论师也在那烂陀寺讲授龙树系的《中论》与《百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
戒日王为当时印度各国之盟主,统一全印,听闻玄奘之声名,遍满全印,特礼请师到炮罗伽耶城谒见。师时年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礼请师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俨然成为印度宗教界的最高权威,获得空前无比的荣誉。
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炮罗伽耶城,开七十五日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玄奘法师在印度,可谓誉满五印,戒日王礼请他常住,在印度可成为国师,为一宗教之领袖。然师不忘为法而来,应为法而归,辞别戒日王,踏上归国的路程。
返唐
XuanZangDaShi
贞观十七年,师正式向戒日王辞行东归。经今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迎接。
师所持经像舍利等物,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六百四十三部: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小乘-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十五部,弥沙塞经律论二十二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迦叶臂耶(迦叶遗)部经律论十七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外道因明论三十六部,及声论十三部。
译经
XuanZangDaShi
师归国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玄奘开译场于长安弘福寺后,即请朝廷诏征天下晓法能文之名僧襄助其事。其中有十二人为“证文”,九人为“缀文”,另有精通文字学的僧人为“刊定”,精通梵语梵文的僧人为“梵呗”,又请求唐太宗派遣通文的学士代为校阅润饰。
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大菩萨藏经》二十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阿弥陀经之唐译本)一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阿毗达磨宗论》四十卷、《咒五道经》一卷、《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俱舍论》、《成唯识论》十卷、《唯识三十论》、《摄大乘论》、《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师留学印度十九年,精通梵文及印度各种方言及俗语,尝斥责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玄奘翻译佛经的认真态度,史无前例。
为求译法划一,乃立五不翻论。即以下五种情形不予意译,保持音译:
(一) 为秘密之故,例如经中诸陀罗尼,是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
(二) 多种涵义,例如薄伽梵一词,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意,故不可任择其一而译。
(三) 此方所无之故,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故保留原音。
(四) 顺古之故,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指无上正等正觉,然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皆以音译之,故保留前人规式。
(五) 为存尊重之心,故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一概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此乃因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后者则易招致等闲视之而轻贱故。
他翻译经典的步骤,是翻译完一卷,先当众宣读梵文原著,然后再宣读中文译稿,如果有人认为甚么地方译得不妥,就又各专家返复辩论,一直等到辩论出结果,公认到了无可置疑的地步,才动笔修改译文,作为定稿。
所以经过他校正和翻译的佛经,每一句都是经过专家的鉴定,推敲、修改,使其所翻之佛经在意义上和梵文原著的版本一样正确无讹;
在文学上,和中文创作一样流畅优美,使中国有了一套“中国的佛学”;
从文学史来看,他创造了新的翻译体裁,使文学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文化史上看,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中国文化有了划时代的影响。
玄奘法师奉太宗之命,撰述西行所见所闻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一百三十八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立宗
XuanZangDaShi
玄奘法师往印度,事护法之门人戒贤论师,具禀法相宗之奥秘。返唐后,翻传法相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玄旨。受教者颇多,弟子以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为著名。诸位弟子之中,最得意和有成就的并非辩机,而是窥基。
法相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
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
法相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它在理论创新上富有睿智,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能破能立,不惧邪魔与妖孽。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大慈恩寺玄奘法师舍利
示寂
XuanZangDaShi
麟德元年(664)正月,师深知自己时日已不多,吩咐众僧,造像写经,广为布施,燃灯放.生。同时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东西全部施舍给寺里的僧众。他召集了所有身边翻译佛经的弟子,嘱咐道:
二月初四夜,在法师身边的明藏禅师见有两个人各有一丈许,共同捧一白莲华,如小车轮,花有三重,叶长尺余,光净可爱。来到玄奘法师身旁,其中一个擎花人说道:“师从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今小疾并得消除,应生欣庆。”玄奘法师欢喜注视,恭敬合掌良久。
初五夜半时分,弟子问师:“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
玄奘法师回答:“得生。”
这是玄奘法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
唐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玄奘法师示寂,世寿六十三。弟子窥基光耀师之学说,中国佛教史上便有了“慈恩宗”又称“法相宗”的一大宗。
师示寂后,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时,塔圯;迨至乱平,堙没无人能识。对日抗战(1937~1945)时,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移奉其国。后以部分顶骨归还我国,现奉安于台湾省南投县日月潭玄奘寺。
题西天舍眼塔
唐 · 玄奘
帝释倾心崇三塔,为怜舍眼满千生。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推荐阅读:
真正在修行的人,“龙天护法”自然来护持!
每天诵七遍加倍咒,所有功德成亿倍增长!
慈诚罗珠堪布:如果能这样修,再没有什么需要修的法了!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