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门还是望族:是什么决定了国家的贫富?

硅谷维立 硅谷生活家 2020-08-25

 

1. 世界是平的吗?


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名记者Thomas Friedman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断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为全球各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这种机会必将导致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越来越接近。


十几年过去了,世界有没有变得更加平坦,仍然是众说纷纭;撇开发展趋势不谈,从海地、索马里到美国、瑞士,不管十几年前还是之后,贫富差距都巨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家也有寒门和望族之分,这句话用在国家之间也一样贴切。


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差距如此巨大,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很多聪明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Daron Acemoglu和James Robinson出版于2012年的巨著Why Nations Fail(《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也是这样一个尝试。


Acemoglu和Robinson认为,唯一能解释国家之间巨大不平衡的,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他们指出,经济制度分“攫取式”(extractive)和“包容式”(inclusive)两种。攫取式经济制度的特征是少数社会精英从其他大多数人身上攫取财富,包容式的经济制度则把大多数人的福祉包括在经济体制中,大家从经济发展中共同获利。


经济制度受政治制度直接影响。政治制度也分攫取式和包容式两种。攫取式的政治制度即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上大多数人没有话语权;包容式的政治制度则是大多数人都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攫取式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攫取式的经济制度,而攫取式的经济制度反过来又会巩固攫取式的政治制度,因为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财富必然会买来更大的政治权力。


包容性的经济制度保护私有财产,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投资。因为人民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他们努力工作,创造发明,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社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反,在攫取型经济制度下,多数人不能享受经济进步的成果,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然采取一种旁观的漠然态度。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便缺乏创新的活力和进步的引擎,更何况精英阶层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还会对创新加以阻碍。而且攫取性制度导致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又导致内讧和社会的不稳定。但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从一个独裁走向另一个独裁,社会陷入专制泥沼不能自拔,造成一代又一代的贫穷落后。


Acemoglu和Robinson花费500多页的篇幅,上下两千年,纵横几万里,从罗马帝国到玛雅文明,从中世纪的威尼斯到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从苏联到美国再到中国,采用丰富的案例,信手拈来各种历史事实,一看就是渊博的学者。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描述的很多国家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挣扎,看到一幅宽广的历史画卷。



但在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富强,有些国家贫穷——这一点上,该书虽然提出了有道理的理论,例证也非常丰富,所做的工作却不算令人满意。



2. 《为什么国家会失败》的缺陷


Why Nations Fail最大的缺陷,是没能说出攫取性制度和包容性制度形成的深层原因作者对包容性和攫取性制度优劣的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读者自然会产生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国家形成了攫取性制度,另一个国家却形成了包容性制度呢?很多国家经常反复无常,一会儿采取更包容的政策,一会儿采取更攫取的政策,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个社会转向攫取或包容呢?


作者在每一个走向包容或攫取的例子中,都花很多篇幅讲述该事件的历史背景,分析最终结果出现的原因。比如黑死病对欧洲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但各个国家受到的影响不一样。在英国该事件减少了工人数量,增强了工人的议价能力,打破了新旧经济力量的平衡,导致英国走向包容;而在东欧,因为社会制度与英国略有不同,却导致了第二次农奴制和精英对农奴变本加厉的压榨。


又比如同样被欧洲人殖民,南美矿富人多,被殖民者用武力征服,发展成攫取型国家;而北美寒冷贫穷,只有印第安游牧部落,没有庞大的定居人口,殖民者只能从欧洲输入劳力。新移民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不断为自己争取权利,终于建立起包容性制度。


但脱离了具体例子,想回答为什么一个国家会走向攫取或包容,却没有答案。作者的说法是,历史的关键时刻带来机遇和挑战。这时一个社会现有的政治经济状况加上历史的偶然,最终决定了社会的走向。作者愿意采用这种含混的说法,而不是试图给出答案,是他们治学严谨,因为这个答案本来就很难找出来,或者根本不存在。但可以给出的清晰答案停留在攫取或包容,却不能更深地挖掘下去,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够畅快。


该书的第二个缺陷是有把历史按作者预设的观点进行简化的倾向,即进步都归功于包容,退步都是攫取的错。书中的主要例子还是有说服力的。比如光荣革命巩固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把相当一部分权力从王公贵族手中夺过来分给平民百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包容性的政治制度,直接导致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又比如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谈论殖民制度的恶果。殖民制度是一种殖民者对被殖民者巧取豪夺、殖民地人民完全无法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这种彻头彻尾的攫取,导致了殖民地的贫穷落后。


但该书还花了很多篇幅分析其他国家在其他历史时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比如塞拉利昂独立后的政变和内战,哥伦比亚民兵组织和政府的勾结,阿根廷2001年的金融危机,美国的民权运动,等等。即使从作者自己的叙述,也可以看出国际国内多股力量的交锋,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了事件的发展,但作者却总是把这些事件放在包容和攫取的框架中来描述。社会科学理论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理论一样干净、完美。一套理论如果能解释相当大一部分社会现象就已经很成功。如果非要把它应用于更广的范围,就可能力不从心,Why Nations Fail的一些论证就给我这种印象。


这当然也是因为作者没有给出“攫取”和“包容”的清晰定义。历史上有过很多国家,每个国家的制度都在不停演变,没有两套制度完全相同。从彻头彻尾的攫取,到完完全全的包容,其中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大多数社会都有一些攫取性的机构和政策,也有一些包容性的因素。到底哪个社会算攫取,哪个社会算包容,很难说清楚,这就让作者的论证有了一定程度的随意性。读了某些章节后,读者难免会猜想,随便在历史书中翻一翻,或许也可以找出一些其他例子,来论证包容性政策并未导致进步,或攫取性政策并未导致落后。一旦读者有了这种感觉,很多长篇大论的论述顿时失去了说服力。


第三个缺陷是对攫取性制度一定导致国家失败的论证不够令人信服。我非常愿意相信包容性制度比攫取性制度优越,但要说攫取性制度不能导致社会进步,读了这本书后却半信半疑。按照作者的说法,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包容性政治制度,所以包容性制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里,人类虽然走得跌跌撞撞,却也有进步和发展,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当然作者可能会说,虽然当时的整个社会不算包容型,但实行了某些包容性的政策,所以才会有繁荣和发展。但部分也因为前面说的对“攫取”和“包容”的定义的缺乏,这样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即使在光荣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国家也没有全部变成包容型,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但很多国家都在或快或慢地发展着,有些发展明明就发生在作者定义的攫取型社会中。比如法国路易十四的政府是典型的攫取型政府,他把国王的权力发展到顶峰,也让法国有了强劲的经济增长,成为欧洲最强盛的国家。又比如书中举的前苏联的例子。苏联在建国之后有过长时间的高速经济发展。作者解释说这是因为政府动用自己的力量,把资源集中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结果。这种做法有时候也会在某些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因为攫取型社会不鼓励创新和创造性破坏,这种进步必定不可持续。


因为苏联确实已经崩溃,读者可以勉强接受这个说法。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十年八年,而是持续了五、六十年。相比之下,书中举的一些例子中,包容性政策带来的繁荣不见得持续更长时间;有些例子还是很近的事情,能持续多久还要拭目以待。如果这本书是在苏联崩溃之前的八十年代写的,作者即使做出同样的论断,正如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对中国的预测一样,读者只能半信半疑,因为论证本身不够有说服力。


说到对中国的预测,不可能不想到美国社会最近表现得尤其明显的对中国的恐惧和担心。这种担心也表明,《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关于包容性或攫取性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强大或弱小的唯一解释的断言,在美国朝野很多人眼中,不过是学者罗曼蒂克的一厢情愿



3. 是什么决定了国家的贫富?


在开始自己的论述前,作者在第二章“行不通的理论”(Theories that don’t work)中,批判了几种比较流行的关于世界各地发展为何不均衡的理论。我觉得这一章很有意思,因为它给出了对“是什么决定了国家贫富”这个领域的研究的全貌。


第一种理论是地理假说。这种理论认为,世界各国之所以贫富不均,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比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居住在热带的人比较懒散,缺乏好奇心,所以他们没有寒冷地区的人勤奋,也缺乏创新性。继承孟德斯鸠衣钵的现代经济学家加上了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解释:热带地区的疾病,尤其是疟疾,对健康和生产效率有负面影响;热带的土地也不适合高效率的农业生产。


第二种理论是文化假说。文化理论的鼻祖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认为新教改革催生的新教伦理是现代工业在西欧出现的主要原因。后来的文化学派不再把文化限制在宗教的范围,但也认为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同是它们发展速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比如有人认为非洲之所以穷,是因为非洲人劳动习惯差,拉丁美洲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受到伊比利亚文化的影响,又或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富裕,要归功于英国文化传统等等。


第三种理论是无知假说。这是经济学家热衷的一种假说。经济学中著名的第一福利定理定义了在哪些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从经济观点来看合乎社会要求。当第一福利定理定义的这些条件不存在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们有许多市场失灵,而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不知道如何消除它们。富国之所以富,是因为它们制定了更好的政策。换句话说,世界不平等的存在,是因为穷国的统治者不知道如何让穷国变富。


我前几年读过地理理论的重要著作,Jared Diamond的Guns, Germs, and Steel。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可读性比Why Nations Fail强,论证也更加脉络分明。Diamond认为,各大陆之间在大约500年前——也就是现代时期的开始——的不平等状态的起源,是它们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比如说,欧亚大陆比美洲大陆有更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可以被驯化成家养的动植物,因而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进而导致劳动的分工、贸易和技术进步。其他地理条件,比如说一块大陆的轴线走向是南北向还是东西向,也直接影响技术的传播,以至该大陆发展的速度。


虽然Why Nations Fail一开篇就批评这本书,我觉得两本书并不矛盾。Diamond使用的是长的时间轴,解释的是500年前的世界格局,分析的是之前几万年发生的事情,比如当西班牙人跑到秘鲁杀戮和掠夺当地人时,为什么两者之间实力如此悬殊,却没有试图解释西班牙人殖民秘鲁以后,为什么秘鲁和西班牙之间还是有巨大的贫富差距。动植物的驯化,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像制定一个包容性或攫取性的政策那么立竿见影。从空间上来说,Diamond比较的是大陆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同一块大陆中邻国之间的差异,或者南朝鲜和北朝鲜的差异。因为这些原因,它和Why Nations Fail有点像橘子和苹果,讲的不是一回事。




4. 怎样才能接近事情的真相


世界的格局是变化的,500年前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贫富分布不一样。500年前北美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地方,现在却是世界头号强国所在地;中国500年前睥睨群雄,100年前却成了列强环伺的东亚病夫。与Jared Diamond的宏观视野相比,Why Nations Fail的视野更微观,关注的是比较短的时间轴和比较狭窄的区域,有更多复杂的变数,证据和逻辑也都比较混乱。或许这也是为什么Jared Diamond的文章看起来更加整齐漂亮。


但Why Nations Fail的优势在于,它在我们看待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时更有相关性。比如很多数据表明,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变得越来越悬殊,这是不是表明我们正在从限制精英人物利益的良性循环走向少数人致富和扩张权力的恶性循环呢?又比如中国的制度按照作者的定义是攫取型的,至少政治制度绝对是攫取型的,但中国也经历了三十年的稳定发展。中国的快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呢?


这些问题大家每天都在思考,却没有明确答案。这也是Why Nations Fail这样的书的价值所在:虽然有些混乱,有些模糊,有些问题答不上来,却可以跟现实挂钩,有鲜活的生命力。


但分析世界上的国家为何贫富不均,世界格局为什么是今天的样子,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课题。学者们因为要著书立说,喜欢建立一个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所设定的框架内来分析问题。但更加可能的是,国家的贫富不均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文化、地理、制度都是原因,还有很多历史的偶然。虽然Why Nations Fail否定其他理论,声称只有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其他学者在提出理论体系时可能也有类似行为,但在我这个门外汉和第三者看来,恰恰应该将所有这些理论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释当今世界的格局。若果真如此,则表明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局外人有时候可能更有优势: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们有更开放的头脑,因此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



维立,毕业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博士。现居硅谷从事高科技工作。业余时间翻译写作,出版过六本作品/译作。



前文导读: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选择下面行动中的一项:


A. 分享到朋友圈

B. 转发至相关微信群

C. 关注“硅谷生活家”公众号

D. 以上全选


(正确答案:D)


——— 长按关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