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即日起,广船青年将不定期推出【原创精选】板块,精选来自广船青年的原创感悟文摘,带你一起倾听青年心声,走进造船人的精神世界。
从《梁家河》吸收营养
文丨军工事业部团总支 李巧娜
拿到《梁家河》,带着党员学习任务的心态和“有大学问”的疑惑,我翻开了书本。“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才理解了封面上习近平主席这句直白话的深刻情怀。
书中回忆了1969年开始习主席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生活,介绍了梁家河改革开放从贫困村到致富村的过程,还记叙了2015年农历腊月习主席带夫人回梁家河的走访慰问。读完此书,我对习主席的知青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脱胎换骨式的成长、为民做实事的信念与担当、对乡亲浓厚纯朴的感情……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但我们成长的环境已然比习主席那一辈好太多,不禁让人感慨社会的进步,感慨习主席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感慨读书让人愉悦催人奋进,感慨今日我从书中又吸收了营养。
艰难困苦磨炼意志。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十五岁的习近平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战胜了“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难关,融入了梁家河,成为人人夸赞的“好后生”。无数事实证明,环境越是艰苦,越能磨炼人的意志、坚定人的志气、造就人的信仰。如今已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依然要有“不怕吃苦,吃亏是福”的心态,这样心中自会有一份怡然自得。
读书可以修身。合上书,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习主席的勤于读书:下乡插队带的行李箱装满了书;点煤油灯“挑灯夜读”;“30里借书讨书”;上山放羊揣着书;田头背《新华字典》……无论条件多艰苦,时间多紧迫,读书都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如今我们生活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捆绑了我们的时间。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试问自己多久才读一本书?对读过的书有思考借鉴吗?我们应该向习主席学习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用书籍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需,填补阅历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543wjwtx0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主席说过:“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作为国企的一名普通员工、党员,我没有习主席“治国平天下”那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盼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做好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幸福是奋斗来的,修身养性,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 ◆ ◆ ◆ ◆
★ 荐书《梁家河》陕西人民出版社
团团也读了这本《梁家河》。
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梁家河》更多采用的是侧面描写以及故事纪实的形式来展现习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不同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那样的访谈形式,也不同于诸如《习近平治国理政》等其他类型的严肃作品,《梁家河》少了几分“又红又专”的正式感,多了几分“接地气”的真实感。
总书记也曾是“受苦人”,点着油灯整宿读书读得一鼻子黑,担子磨破了肩膀一层又一层。梁家河也曾是“苦地方”,从建起第一口沼气池,到家家户户通电通网,从没有一口饱饭,到人均纯收入9600元,梁家河就像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也像是中国人民追梦之路的一个缩影。
读一读《梁家河》中生动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理解梁家河的大学问,读懂“为人民服务”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读懂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风雨历程。
◎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告诉你:青年人从“梁家河”中学什么?
(欢迎来稿分享你的精神世界)
——END——
供稿:李巧娜
编辑:爱读书的小符
喜欢就给个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