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巴菲特的致败投资
阅读穿越时空
思考增厚人生
我们学老巴,一般是着眼于老巴那些传奇投资。
比如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盖可保险、喜诗糖果、可口可乐、苹果等。
我们似乎忽略了,巴芒从来没有大的致败投资。
巴菲特曾说,他们最好的投资并不比别人强多少,但是他们的坏的投资很少。
老巴的失败投资,是在什么水准呢?
根据2007年巴菲特股东大会透露:伯克希尔在可出售证券的投资上从没产生过超过净资产0.5%或1%的损失。
从1965-2007年,长达40多年的历史,竟然没有一笔证券的投资损失超过净资产的0.5%。
而从1970年代开始,老巴在证券投资上就采取了集中投资几只股票的风格。
如以1993年为例,伯克希尔净资产104亿美元,而股票投资中超过2.5亿美元的就有8只:
总成本超过25.7亿,总市值高达百亿以上。
这25亿的总成本,相对于104亿的净资产就是24%。
因为这25亿并非都是1993年投资的,有历史的积累,如果把之前年度的投资仓位拿出占其当年比重,则会更高。
这样集中的投资策略几十年,竟然没有一笔产生过0.5%的净资产损失。
这意味着,不能有任何一个股票仓位在占据净资产的1%以上时产生50%的亏损,不能有任何一支股票占据净资产的5%时产生10%的永久亏损,不能有任何一支股票占据净资产的10%时产生5%的永久亏损。
可见老巴的成功率是何等的高。
反观自己,有过多少投资产生过10%乃至20%的亏损?
复利作为第八大奇迹,需要的最大前提条件是正收益、不间断。
而一旦产生了大的永久性亏损,复利之路就被打断了。
假设有甲乙丙三位投资人。
甲才华横溢,每年能够取得15%的收益率,但是每5年有一年会亏20%。
乙和甲差不多,也是每年能够获得15%的收益率,但是每五年会有一年亏30%。
丙没什么特别法门,就是采取简单的投资指数的办法,每年获取10%的收益。
如果初始投资额都是100万,三十年后这三位老兄分别如何呢?
30年过去,甲老兄拿回750万,乙拿回337万,而最笨的丙,拿回1745万。
年化收益率分别是6.9%,4.1%和10%,可见如果某些年度出现重大回测,会对结果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老巴能数十年如一日的把致败投资控制在如此地步,焉能不封神?
那老巴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看看老巴自己是怎么说的:
总是考虑最坏的情况,保证伯克希尔进两大步退一小步甚至不退步,而普通投资人可能进两步退一大步甚至退两步。
巴菲特这种总是考虑最坏情况的思维方式,和《孙子兵法》中“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善战之将,先保证自己不会被打败,再等待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能够不败取决于自己,能否找到机会打败敌人取决于敌人。
这和我们投资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创造成功的机会,只能先保证自己不出错,等待市场给予的机会然后出击取得胜利。
读巴芒越多,越明白其实顶层的智慧都是相通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常识。
巴芒所讲的道理,和孔子、释迦摩尼、老子、孙武所讲的,没什么分别,只不过情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老夫子、释迦摩尼、老子、孙武这些人来做投资,一定也是最顶级的投资人。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都是宽阔平坦的,而大家却偏偏喜欢另辟蹊径,圣贤是最讨厌另辟蹊径的,明明有正道不走偏要想着走捷径。
捷径,是最远的路。
此时回头再看老巴说的投资第一不要亏损,第二不要亏损,第三不要亏损,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看一下老巴一些年度的持仓:
在几十年的投资历程中,老巴的持仓始终比较集中,且重仓股的变动不大。
可口可乐、盖可、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大都会都持仓数十年。
通过巴菲特的言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老巴的出手次数少且重,一旦重仓出手成功率极高。
老巴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紧紧守护好这个篮子。
一年10个大投资决策和三年一个大投资决策,出错的概率会相差百倍。
这种要么不出手,要么动若雷霆的投资法,将绝大多数的时间、精力用在了思考和等待上,通过前置的高门槛将绝大多数机会给过滤掉。
平庸的公司、平庸的价格根本无法进入决策流程,耐心呆在简单的能力圈里,等耐甜蜜的击球区。
简单优质的生意、优秀的管理层、低廉的价格,条件齐备则重仓出击。
老巴的致败投资少之又少,小之又小,是建立在严苛的出手条件上的。
以股神的经验观照我们自身,我们做不到老巴那种地步,但也该趋近之。
趋近的方法,老巴已经指明:
选择简单优质高确定性的生意,管理层心系股东回报,在能够明显获取优秀收益率的价格坚定买入。
买入后,仅仅依赖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回报就足以获得满意的回报,而并不依赖于股价的波动起伏获利。
一群朋友探索切磋投资之道,顺道做些好事的小部落,欢迎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