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2020年9月11日-12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办、能源基金会协办的“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研讨会”暨“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伙伴关系(CAMCAP)2020年年会”在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借助CAMCAP平台,总结梳理我国城市在大气环境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交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方法和路径,探索实现城市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控制以及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技术方法。
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陆军书记主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和大气环境司吴险峰副司长到会并致辞,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和来自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代表近400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城市空气质量综合管理和协同效益、城市低碳发展技术和政策、城市管理案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陆军书记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和代表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各界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陆军书记表示,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年,也是面向2035美丽中国目标、谋划“十四五”的关键年,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力量、搭建平台,为推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贡献力量。
李高司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在气候变化应对的持久战中,“十四五”是全面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大气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深入融合、协同增效的重要时期。在“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提出有力度的碳排放控制指标、系统性部署碳达峰行动、强化碳市场建设和深化国际合作等工作,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应对。
吴险峰副司长在致辞中强调,连续8年的攻坚,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一是要突出以城市为单元的大气环境管理,要和各个城市的“十四五”规划紧密结合;二是要突出做好PM2.5和O3协同控制,加大VOCs减排力度,拓展减排对象领域;三是要突出抓好移动源大气污染治理。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致辞中向各界代表对本次会议召开以及CAMCAP成立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就CAMCAP中“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低碳行动”和“城市”这3个关键词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CAMCAP的发起目的、工作宗旨与组织架构,强调CAMCAP将致力于打造研究单位以及城市间开展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的平台,推进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用科学研究来指导实践,以实践经验来反哺科研。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王志高主任代表邹骥总裁致欢迎辞。王志高主任介绍了能源基金会在过去几年中对中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工作的支持情况,以及通过相关研究识别出来的协同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期待能在未来借助CAMCAP这一平台,组织相关智库和专家,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些协同问题,推动城市实践,兑现改革红利,推动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协同增效。
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在题为“关于中国PM2.5与O3协同控制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仍然任重道远。郝吉明院士分析了中国PM2.5与O3协同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美国开展PM2.5和O3协同控制的主要经验,并针对中国下一步强化PM2.5和O3协同控制,提出了坚持科学引领、积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大力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推进石化行业技术进步与机制创新、促进大气污染防治与绿色农业建设相结合、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推动大气污染物持续减排等六方面建议。
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在题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与路径”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疫情后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已逐渐成为世界广泛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大国关注和博弈的重要领域。何教授指出,城市层面应顺应并探索引领能源和经济变革潮流,制定并实施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打造城市和企业长期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CO2减排“双达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在题为“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几点基本认识”的主旨报告指出,中国大气环境形势与污染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对O3污染过程与主控因子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指导NOX和VOCs减排工作,才能实现有效的O3污染控制。近年来在来源成因、监测预报、前体物源清单、方案设计、VOCs减排技术和成效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珠三角和成渝等地区也开展了O3污染防治的有益探索,建议下一步通过国家O3防治计划、VOCs总量控制方案和业务化技术等进一步推进O3污染防治。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在题为“中国清洁空气行动的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大气十条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改善效果和健康效益,同时累积减排CO2达15-30亿吨,实现了巨大的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益。针对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贺院士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巩固深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二是扩大重点区域范围,三是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和布局,四是调整大气污染在行业和污染物等方面的重点,五是加大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力度。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严刚副院长在题为“城市大气综合管理及低碳行动技术体系框架”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大气管理实践越来越强调系统性、整体性,碳达峰对城市环境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常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严刚副院长进一步梳理了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中的5项关键技术和低碳城市管理中的3项关键技术,并通过晋中市、苏州市、广州市和烟台市的案例讲解了相关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情况。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徐华清主任在题为“对低碳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几点思考与建议”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低碳发展已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建议强化战略定力,统筹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逐步建立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不断完善全国碳排放管控体系,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在题为“以VOCs和NOX为重点持续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重要进展,但“十四五”大气环境面临几大挑战,一是PM2.5防治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未到来,二是O3污染成为继PM2.5之后影响优良天数的又一障碍,PM2.5与O3协同治理更加紧迫,亟需大力推进以VOCs和NOx为重点的联合减排。在此基础上,柴发合研究员从区域对象、行业对象、减排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VOCs和NOx联合减排的工作重点。
在“城市空气质量综合管理和协同效益”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南开大学冯银厂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雷宇研究员、北京大学陆克定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丁焰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胡京南研究员、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帅工程师分别从城市大气综合管理及低碳行动体系建设、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城市环境大气承载力评估、城市协同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城市精细化动态排放源清单、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编制、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防治协同效益、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气溶胶-边界层相互作用以及城市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通过对应用于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其最新进展进行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为参会代表展示了可在城市空气质量综合管理中得到应用的重要工具以及丰富的应用案例。
在“城市低碳发展技术和政策”主题报告环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康艳兵研究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蔡博峰研究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冯相昭研究员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曹颖研究员分别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实践以及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方面作主题报告,在整体路径、清单工具、分析方法和政策体系等方面,给出了支撑城市低碳发展管理的技术和政策研究工具。
在“城市管理经验和案例”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徐向超副处长分享了北京市大气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程和主要做法,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黄成所长以VOCs防治为重点讲解了上海市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的经验,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旷良义副局长介绍了成都市“五步闭环法”和“夏季攻坚”等有特色的PM2.5与O3污染治理经验,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蒋勐副局长介绍了苏州这一典型的工业体量大、移动源数量多的城市在“治源头、抓减排、促提升”方面的主要做法,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王金海副处长介绍了济南市如何通过“工作推进机制保障”和“强化科技支撑保障”推动扬尘源、移动源、工业源、散煤源治理和重污染持续深入,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马玉辰副局长介绍了石家庄市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和差异化管控的主要经验,晋中市生态环境局李永斌副局长分享了晋中市开展大气环境综合管理,聚焦散煤、企业集群、网格化监管和扬尘防治推进工作的经验。
严刚副院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发言人的精彩报告。通过一天半的深入交流,各地代表表示受益匪浅,既了解了大气环境综合管理和低碳行动的最新工作要求、相关技术进展,也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交流学习了更多的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这都将对各个城市谋划推进“十四五”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研讨会”结束后,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共同组织了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为主题的CAMCAP专题沙龙。沙龙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雷宇研究员主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徐华清主任从全球碳排放达峰、碳平衡的共识和中国NDC目标出发,强调“十四五”中国城市碳排放控制应当有新目标、新任务、新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东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杨艳丽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深圳市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双达)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支撑技术和管理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双达”推进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石家庄、新乡、晋中、苏州等城市的代表踊跃发言,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为推动城市“双达”进程,需要国家从强化目标指标引领、出台引导性的政策和标准、统筹能源体系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以及推进基础数据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深入推进工作。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严刚副院长在总结中表示,将利用CAMCAP平台,充分吸收城市经验,应用于“十四五”推进城市“双达”的政策研究中,推进相关标准政策出台,为城市“双达”提供持续的牵引和动力。
下一步,CAMCAP将在首届委员会领导下积极组织活动、开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服务支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管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碳达峰行动、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为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体健康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