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成立大会暨专委会2022年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风评中心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2023-01-03

  2022年9月1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线上线下同时举办,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等单位的专委会委员现场参加会议,部分专委会委员和来自全国各地关注生态环境核算工作的近300位专家学者线上参加。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何军副院长主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李春红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2022年4月批准成立生态环境核算专业委员会,旨在搭建生态环境核算与政策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核算相关学科建设,希望专委会在以下方面作出更多贡献:一是发挥智库优势,在“两山论”指导下,开展好生态环境核算研究;二是加强专委会自身能力建设,通过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生态环境核算学科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和依靠专委会专家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广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服务。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介绍了环境规划院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员和践行者,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研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核算工作,环境规划院将与专委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所在单位共同携手,持续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核算相关研究。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院长也希望生态环境核算专业委员会成立后,不仅积极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核算领域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发展,也要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领导下,继续吸收我国生态环境核算领域的相关团队和专家学者,搭建好生态环境核算与政策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生态环境核算学科建设,促进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献言献策。


  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封志明副所长介绍了生态环境核算研究和政策领域发展进程,提出生态环境核算领域未来四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建立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核算框架体系,推进核算方法标准化;二是加快各地区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和生态环境数据统计整理,推进核算参数本地化;三是加大生态价值核算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增强生态价值溢出;四是健全区域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实现与分配机制。最后封志明顾问对专委会在交流合作、推进新领域发展和实践拓展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建议。



  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马国霞秘书长向大会报告专委会筹备情况,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任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於方研究员为专委会主任委员,通过全体委员选举,确定12人担任副主任委员,马国霞等5人为秘书处成员,专委会的委员覆盖了各部委、中科院、高校、地方环科院等单位的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委员共有1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3,副高级职称69人,获得博士学位的21人;从单位结构看,高校人员占比30.6%,事业单位人员占比41%,地方环科院人员占比20.8%,公司等其他人员占比7.6%。专委会同时邀请7位我国长期深耕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院士和资深专家组成专委会顾问组,为专委会发展把脉问诊。


  成立大会结束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举办2022年学术研讨会,上午的研讨会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王兵首席科学家联合主持。



  专委会主任委员於方首席科学家做了题为“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以云南为例”的学术报告,该研究以国内外最新研究为基础,构建了状态-压力-响应评估框架,从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等角度评估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价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谢高地研究员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原理为切入点,介绍了生态产品供给与消费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生态产品空间流动和空间匹配的特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唐小平副院长介绍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沿革和国家公园管理政策的变化,重点介绍了关于国家公园考核评估的思考、基于生态资产的评估方法和未来国家公园体制的发展方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李俊生副总工分享了生态产品概念的辨析,介绍了生态产品实现的模式和案例,并分析了不同生态产品的实现路径以及经验和启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克亮正高级工程师以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重点,对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理论、方法以及价值实现的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介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张林波教授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生态产品基础理论,价值实现模式与路径,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进行了分析。




  下午的研讨会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邓劲松副教授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何立环正高级工程师联合主持。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张颖教授围绕森林碳储量计算方法,介绍了碳汇核算指标框架,并提出未来碳汇管理的相关建议。专委会秘书长马国霞研究员从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供需关系出发,进行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源汇”地区与流转量时空变化分析,展示了生态系统价值流转在区域生态补偿领域的积极意义。中国林科院陈波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全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清查技术方法学体系并展示了森林生态产品核算结果;专委会委员内蒙古大学钱贵霞教授以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7个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数据基础,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四川师范大学杜文鹏博士利用HANPP评估模型中实物消耗量与碳消耗量之间的转换思路与参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过程中生态资源流量进行核算。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邓劲松副教授结合浙江省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的工作,介绍了浙江省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的探索以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政策中的应用。专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朱文泉教授从生态评估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入手,详细介绍空间数据处理、生态参数提取等关键问题如何支撑空间信息技术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董贵华正高级工程师围绕生态质量指数评估,分享了生态质量监测与观测规范、生态质量指数计算方法、生态质量指数评价技术体系及最新政策要求。兰州财经大学芦海燕副教授以甘南草原为例,介绍了甘南草原碳储量核算方法和结果。环境规划院周夏飞博士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评估了近2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最后,於方主任委员对学术研讨会进行总结,强调专委会将围绕生态产品理论研究、生态产品管理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研究等主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蓝图、绿色经济发展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落地,支撑实际工作。

供稿 | 杨威杉

审核 | 於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求实|创新|引领|和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