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时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办的COP16“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合作与科技助力”研讨会在卡利COP16蓝区“中国角”成功举办。会议分致辞及主旨报告和主题报告2个环节,致辞及主旨报告环节由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徐耀阳研究员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陆军、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政策研究及发展负责人Guido Broekhove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大豆负责人和全球政策专家Jean-François Timmers、Chemichemi基金会负责人Nancy Marangu致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作主旨报告;主题报告环节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君博士主持,邀请来自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代表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代表作6个主题报告。
陆军院长代表主办方向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强调通过多方合作,可以形成更加紧密的保护网络,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科技助力可以支撑精准地识别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能力和效果;期待在多方合作和科技助力的推动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陆军院长致辞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政策研究及发展负责人Guido Broekhoven致辞表示,对于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于广泛合作的数据获取和分析十分重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过程中,需要与政府、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等开展密切的多方合作。在地方尺度,科学研究与行为研究相结合,还需与当地社区进行充分交流,这种包容性和参与性的合作,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非常重要。最后,Guido Broekhoven还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的衡量方法等。
WWF政策研究及发展负责人Guido Broekhoven致辞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大豆负责人和全球政策专家Jean-François Timmers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与生物多样性相融合的关键时期。目前巴西正在通过长期连续的遥感观测,使用AI技术分析森林退化和消失的情况,并将其与水文变化数据相结合,分析森林退化与水资源变化之间的联系;他表示期待中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将为巴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WWF全球大豆负责人和全球政策专家Jean-François Timmers致辞
肯尼亚Chemichemi基金会执行董事Nancy Marangu在致辞中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生物多样性对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包容性、可获得性、可使用性和可分享性。她提出,自下而上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有效性,以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技术和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和传承。
肯尼亚Chemichemi基金会执行董事Nancy Marangu致辞
王金南院士作“如何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以上黄国家监测站为案例”主旨报告,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IO)设计、建设及运行情况,以及当前中国系统建立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的布局及进展,以上黄国家监测站为例,阐述了监测站重点监测目标和任务、监测内容与指标、监测评价方法与设施配置等,探讨了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塔式-地面监测等技术的多尺度观测网络构建方法,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监测提供了案例借鉴与参考。
王金南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研究员作《国家公园进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报告,从国家公园建设历程与进展、国家公园建设成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展等4个方面,系统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进展与成效,并从协同保护与发展视角提出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开展生态补偿、核算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产品特许经营、发展自然教育、带动社区建设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代表作《将自然搬进城市,工业发达城市如何与生物多样性共舞—宁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主题报告,介绍了宁波市立足工业发达城市现状,从坚持“基于自然”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坚持公众参与倡导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国际合作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三个方面,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实践与成效。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陆子川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丽荣博士作《支撑“昆蒙框架”实施的政策工具及方法》主题报告,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维度系统阐述生多中心支撑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推动“昆蒙框架”实施的政策工具及方法,包括支持国家及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顶层设计,研发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装置、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提升模式、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体系等关键技术,研编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N”系列技术标准,公众端依托各类实践项目,借助多元化渠道和方式广泛开展知识管理与传播,扩大辐射影响并带动积极参与。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丽荣博士
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蒙牛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鹏程作《予自然 共绽放——乳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实践》主题报告,从发展可再生农业、开展绿色智造、实施负责任采购、绿洲计划等方面,讲述了蒙牛响应“昆蒙框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实践。
蒙牛集团党委书记、执行总裁李鹏程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博士后张东作《对水生生物友好的生态城市》主题报告,介绍了当前城市化进程给原生水生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和威胁,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论和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参考现有案例,深入探讨了建设对水生生物友好的生态城市具体对策与方法。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张东博士
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郑宁博士作《生物多样性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主题报告,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形势背景下,响应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管理、操作维护的具体需求,结合当前空中、地面、卫星综合监测的先进技术,探讨了适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的前沿研究及及平台工具等。
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郑宁博士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项目主任程琛作《科技携手保护,共建生物多样性友好的世界》主题报告,介绍了立足企业经营活动与自然的依赖与影响关系,从数据库构建与识别模型、独立评估观察、政策倡导、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等方面,山水中心开展的基于数据推动主流化的具体实践与案例。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程琛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院士总结指出,加强各方力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开发与创新,提升科研与监测能力,是支撑“昆蒙框架”有效实施的关键。会议各位报告人员分享了各自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践领域的经验和成果,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和科技创新达成了共识。期待大家以COP16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所、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代表现场参加会议。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生态环境部有关部门及直属单位、国际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等方面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