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寸间 | 可视化的大学生忙碌日常

第四人禾尔 Mint 第四人称Says 2021-04-03


半年前,我在艺术管理实务课上做了一个艺术装置。

装置名称“忙”与“心亡”

材料:黑白海报 / 实验支架 / 托盘 / 三块石头 / 三根弹簧 / 一根铁丝 / 餐巾纸 / “亡”订制蜡烛

机制:蜡烛持续燃烧,一块石头是责任一块石头是懒惰,一块石头是欲望。三块石头依次放在“心”上,心逐渐下降并被“亡”的焰尖点燃,开始燃烧,最终坠落。



那段时间正在经历——分手,日语N1等级考,

 本专和二专的三个Pre,

四篇4000字论文,一个周末全日工作坊。

翻开自己的To do list竟然有种密恐既视感。

这两个月又到了忙碌的高峰时期。

于是我想尝试延续这个主题,

集合大家的To do list,将忙碌可视化


手写、电子版,每人有不同习惯;

手账本、日历、明信片、手机备忘录

忙碌有着各种载体;

来自外语专业、文学专业、民族音乐、法学、历史、新闻传播、财经管理、生物学、计算机、医学、物理、地球科学、电子工程、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不同领域,大家在这些日程表里用自己专属的符号安排分割着时间,人人都在创作自己的生活。

看看别人每天说的“忙”他们到底在忙什么?

生活被哪些事情剥离碎片?

忙碌的痛苦和快乐都来自于什么?


*颜值超高·手账达人北小姐 右下角附吐槽


*以下为电子版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


在忙什么


在收集过程发现有很多人用手机备忘录写日程,做完事后就删除了。也有一些人坚持着事无巨细的记录。这种潜在的“计划癖”,的确利于对时间的充分利用和把握,但也有人说列计划其实会让人感到更加焦虑紧张。实际上有“计划癖”特征的年轻人们,很多都有完美主义者的潜质。这样的完美主义让她们希望掌控自己的时间,希望不要遗漏疏忽犯错。


另一个发现是,各个专业的学生的To do list上都有很多和自己专业不怎么相关的东西,大家都在尝试学习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比如有一位同学本学期,一周有24节课,两本黑名单经典阅读,修了第二专业,参加了两个团委学生会部门,参加数个社团活动及比赛,还在外兼职。


“选择了就要承担结果。但忙起来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躯体,更没有性别。很久忘记照一次镜子,忘记往脸上保点湿。每天只有电脑——眼睛——大脑——手这四点在做频繁信息交换,没有什么笑容,没有什么让人兴奋。”他说的没错,忙起来时可怕的不是事情的数量,而是每一件事所花费的时间长。


我们的压力


有位老师问道——“你们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把课堂当回事了。做pre做的不好,没有自己的想法,资料来源完全不可靠。然后你们台下的人也自己做自己的没有人在听。这个课还需要上吗?我讲了话之后从来没有一点反馈,没有任何人问我什么问题,又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评分时给我打低分,我看不到你们的反应! 你不想上可以不来啊,但是是你自己选的这个课啊?”


老师,这个年代和社会对我们要求太多了。这些要求慢慢变成欲望,变成大家所说的竞争力,变成自己以为自己在追求的东西。


因此有的人被懒惰一戳就泄了气,至此不闻不问;有的人目标鲜明,其他的杂碎信息,不顾不理。


另外一点并非针对这位老师,而是推导到更多的平台公选课情况。大学课程看老师——这话真是一点没错。课程名字吸引人的有很多,可是上了之后才会知道,很多老师的语言体系已经被学术所浸透。用语虽全是中文,却一句都听不懂。上课只念读和解释PPT,没有逻辑也没有代入感,这的确让学生很难集中注意专心听。当课堂变成云里雾里的自说自话时,当内容变得调动不起好奇心时,作业就变成负担,有负担就会敷衍,敷衍就会觉得累而碌碌无为。相比之下,有时自己看书、上网课、听音频,一小时下来学到的知识不比坐在教室里的一小时少。


“忙”和“怕”


我们的忙都来自于恐惧。在现代社会中,休闲也成了一种消费行为,成了延续促进生产的必要的环节。休闲是每月的网易云会员+腾讯会员+李白的皮肤,休闲是38一杯的星巴克,60的一张电影票,90一顿的火锅,2000一次的旅行......甚至买淘宝变成用来释放压力情绪的手段。现在女性主义的崛起,大概也是因为时尚娱乐消费市场瞄准女性消费者后,激发了女性为了经济自主而奋斗的欲望吧。


如果说追求快乐放松是人本性之一,它却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代价,当然会有大批人将获取金钱变为未来的目标。大家开始追逐忙碌,精确地瞄准市场的风向,奔走于应酬与交往之中,筹备自己的才能扩展人脉。害怕没有机会,害怕机会来了抓不住,害怕被责骂,害怕未知......尼采说个性的充分发展取决于个体间最无情的斗争。


不止对能力缺陷的害怕,现在人们越来越受到旁人对长相要求的压迫,忙事业忙学习的同时,还要随时随地完美妆容亮相,每日健身房轻食打卡......自我被戏剧化,自己人生的观者移位到那些你以为会在意你但其实并没有的那些人眼里。


不过可见,我们更多考虑着未来要做什么而做出当下的判断,却没有去坚持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情而让这些兴趣给自己带来未来。


并非指责“忙”的状态不好,而是发现在忙的状态下自己根本没创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事情繁多,让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投入一件事,于是顾此失彼,日产垃圾。


在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后,

忙碌需要萃取、沉淀。

做自己喜欢和有兴趣的事,

事再多也忙得满足。

尽心全力专心做一项事,

忙碌的事情总能融会贯通。

出逃就是回归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和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米兰昆德拉


看往期文章:方寸间|“双性化”审美革命
笔墨端 | 佛心与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方寸间 | 外语保送生的后续故事 / 写给所有大学生们
自述 | 一个在南京学日语的中国大学生
方寸间 | 老张和小徐的诗见学|南京·明孝陵的风水玄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