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07 工业遗产景观更新
《风景园林》2020-07 | 180 Vol.27
专题1:工业遗产景观更新
专题2:风景园林小气候调节机理与设计策略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工业遗产的景观更新
郑曦
工厂引领了一场改变人类生活和全球环境的革命,巨大的工厂让人心生敬畏。大概20多年前,我曾到北京的重型机器厂参观,走进其中一个30多m高,可同时容纳200多工人作业的巨大炼钢车间。车间内不同高度的天梯交错连接着不同的作业区,空中吊车悬挂在顶部的轨道上,通过牵引电力磁铁把废钢或生铁投送到电弧炉、平炉、转炉等炼钢炉里进行提纯与氧化还原,融化形成1 550~1 700 ℃的钢水,再到模具里铸成钢锭。车间轰隆的噪声和炙热的生产场景让人既惊叹又目眩。
现代生活是建立在18世纪以来工厂在生产、效率和科技方面进步的基础之上的,从城市建设到生活所需,几乎都来自工厂的生产制造,支撑着我们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工厂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世界,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的标志。与农业文明类似的是,工业文明也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专题1:工业遗产景观更新
| 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
(意)卢卡·玛丽亚·弗朗西斯科·法布里斯 李梦一欣*
摘要:随着社会变迁、文化更迭、环境伦理观演变,后工业区经历了50年的更新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全球后工业区更新的4个嬗变历程:初现变革、剧烈变革、结构变革、整合性变革,以揭示后工业景观变革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社会与法规、生态主义思想、创新理念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历时性分析,重新解读50年变革历程中的代表性案例,揭示风景园林实践进程中后工业区更新的多元化探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历史分期—变革内涵—里程碑案例的后工业景观研究脉络,以期为当下中国后工业景观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后工业化;环境设计;后工业公园;废弃地更新
以时间为轴线的“历史分期—变革内涵—里程碑案例”研究脉络
|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阐释——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
(德)保罗·拉维茨科 孔洞一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框架下的工业遗产有关概念界定模糊,很难形成对于以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区域性的综合工业景观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以地理学视角拓展出新的“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了“本体性”和“构建性”的观察视角,从而对工业文化景观进行新的阐释。运用“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等文化景观研究方法对工业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对区域结构、场地和文化意识进行重构,并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为解决中国当前工业遗产面临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视角与方法。
关键词:工业遗产;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文化景观阐释;本体性;构建性;工业文化景观要素
鲁尔区工业文化景观区域结构图
延伸阅读:
[1]申克,孔洞一.文化景观维护视野下德国历史性文化景观的两种方法论: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J].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 空间再生产视角下的上海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研究
郭怡妦 金雅萍
摘要: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景观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城市日常生活;工业水岸;城市水岸
2000—2020年黄浦江两岸发展事件历程
延伸阅读:
[1]刘宇扬.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贯通三部曲[J].风景园林,2020,27(6):63-67.
| 工业文化传承语境下的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实践研究
宋世华 沈一 陈一*
摘要:随着城市存量资源的内涵式更新发展,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成为传承工业文化、挖掘城市特色的重要一环。基于对成都工业文化和工业遗产景观的特征分析,从工业文化传承的语境切入,对典型工业景观更新实践进行研究,归纳了成都工业景观更新的4种典型模式:遗址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及综合利用模式。继而从景观空间改造、功能转型、元素再造3个层面解析具体的更新实施路径。并进一步从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模式的成效与困境、适宜性应用和未来方向3方面总结相关启示,为其他城市工业景观更新提供研究视角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工业文化;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模式;实施路径
不同模式景观空间改造对比
访谈
| 永葆好奇:理解景观的真实复杂性——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多·维拉赫教授访谈
采访:魏方 翻译:常湘琦 校对:李世葵
摘要: 乌多·维拉赫(Udo Weilacher)教授一直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各个相关方面很感兴趣,并发表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出版物。在彼得·拉茨(Peter Latz)的指导下,他在早期研究阶段就对工业景观的改造设计有深刻的见解。现今,他在推广当代风景园林中的结构主义设计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他加强了对工业景观改造和景观设计的适当方法的研究。他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不再仅仅是创建美丽的花园,而是设计用来生活的复杂空间系统,即景观。
关键词:工业景观;景观艺术;文化循环;人类世;结构主义
艺术家海克·穆特(Heike Mutter)和乌尔里希·根斯(Ulrich Genth)在杜伊斯堡市附近设置的近20 m高的艺术装置“老虎与乌龟”(Tiger & Turtle),在很大程度上为现有环境创造了不同的视角
作品
| 工园——布鲁克林多米诺糖厂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
吴逸青 闫硕*
多米诺公园为威廉斯堡的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独特滨水体验,终于将荒废许久的滨水空间包含进了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系统,并复兴了那个曾经繁忙的码头。无论是从开始的政策支持和城市空间介入,到建筑景观与城市路网关系的调整、居住商业办公的混合、旧有工业元素的保留和重组,再到公园内部的功能空间划分,具体活动场所组织和材料细节的选择,JCFO在各个层面都诠释了“韧性、适宜性、可达性和经济性”。
多米诺公园(2018年9月)
| 顺应与提升:费城铁路工业遗址景观再生
毛晨悦 吴尤
摘要:近年来,针对铁路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再利用案例的研究不断拓展,体现出在规划与设计方面逐渐以风景园林为主导的趋势,成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议题。以费城铁路公园(The Rail Park)整体规划为案例,围绕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空间营造3个层级来分析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铁路公园体现出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通性较强、沿线城市街区差异性明显、场地空间特征性突出的特点,其规划与设计能够顺应各区段独特的周边城市环境与场地空间条件,采用和而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进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与工业遗址景观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铁路遗址;景观再生;开放空间系统;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空间营造
现存铁路高架在城市环境中形成了秘境般的独特景观
延伸阅读:
[1]张晋石.费城开放空间系统的形成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4(3):116-119.
| 新华滨江绿地
West 8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
新华滨江绿地位于上海黄浦江东岸,全长约 1.9 km。2015—2018 年间,这片区域从人迹罕至的工业码头转变为一个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的活动空间。它将上海市与美丽的黄浦江之间重新连接起来,是目前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公共绿色空间之一。
现有的混凝土码头上铺有花岗岩弹石,以抽象波浪图案铺砌的细节突出了滨水区重建的关键区域。到了晚上,照明设备在主要活动区域上产生了均匀但不夸张的照明效果
| 倾注活力与重构记忆——首钢园区冬奥组委办公区部分地块景观设计分析
刘剑 陈跃中 王斌
摘要:首钢园区内关于景观设计的地块位于首钢北部园区冬奥广场片区的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区,包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中心入口广场、星巴克咖啡厅、北七筒办公区。在冬奥会组委会入驻的背景下,通过对工业遗迹的重新挖掘,设计与建筑新功能相适应的交通组织,实现活动承载与氛围营造,使场地重新焕发活力;将原有的工业元素进行重构与塑造,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用首钢的历史信息,通过注入新的事件、场景、元素、映像重构场地记忆。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设计;首钢园区;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区
咖啡厅南侧较为开放的空间
专题2
| 多模型、多尺度城市风廊发掘及景观策略
郭飞 赵君 张弘驰 王哲 宋煜*
摘要:中国已从高速城市化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压力下,未来城市气候问题将日益严峻。城市风廊是有效的气候规划缓解策略,然而风环境影响因素复杂、不均匀性显著,单一模型或尺度难以充分理解、科学描述其特征。以中国北方半岛城市大连核心区为例,综合运用观测、遥感、中尺度气象模拟、城市形态参数、空间分析等多种模型和尺度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在全面准确描述城市地理、热环境、风环境、用地布局、城市形态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上定量发掘其风廊分布,据此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管控和设计策略,包括风廊布局、宽度和用地调整等规划导则以及景观设计导则等成果。研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通风廊道;气象模拟;城市热岛;城市设计;规划策略
多模型、多尺度方法示意
延伸阅读:
[1]梁颢严,李晓晖,肖荣波.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以《广州市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4(5):92-96.
[2]梁颢严,肖荣波,孟庆林.城市开敞空间热环境调控规划方法研究:以广东南海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12):86-91.
| 以微气候营造为导向的绿道设计因素实测研究
李丽 肖歆 邓小飞*
摘要:城市绿道作为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从营造良好微气候的角度出发进行绿道设计值得探究。以广州地区为例,重点研究绿道设计中铺地材质和周围景观环境2个基本要素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探求适宜的绿道微气候营造方法。对不同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组成的16条绿道进行实测,定量分析水体、树荫以及铺地性质等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对绿道微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者组合时互相影响,共同调节绿道微气候。铺地材质主要通过加热空气调节绿道微气候,首选反射率适中、含水量较高的铺地材质,如透水砖等,利于降低空气温度并减少人行高度短波辐射,对于遮挡少的周围环境,尤其要避免与低反射率的沥青和水泥组合。不同周边景观环境调节热环境的方式各异,建议采用乔—水、乔—草等复合环境,既能有效控制太阳辐射量,又能生风、降低空气温度、改善综合热环境;应避免使用灌木,尤其是与不透水阶砖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组合。根据周围环境和下垫面材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来进行合理搭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绿道微气候。
关键词:绿道;微气候;铺地材质;景观环境;绿道设计因素
不同铺地材质与同一景观环境组合时的铺地表面温度
延伸阅读:
[1]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6):46-54.
| 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微气候相关性分析
陈睿智
摘要:在园林微气候设计中,需要根据环境要素量化分析影响微气候的关键气候参数和改善微气候的适宜景观要素。以成都市百花潭公园为例,选取7个观测点,实测其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照度等微气候参数,利用实测数据客观评估观测点的热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观测点微气候参数与热舒适度的相关性、微气候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湿热气候区影响园林微气候舒适性的关键气候参数是风速和太阳辐射照度;水体和植物是改善高温、高湿气候相对更适宜的景观要素,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优于植物。研究内容和结果为湿热气候区优化园林气候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促进园林健康气候建设。
关键词:微气候相关性;关键性微气候参数;关键性景观要素;城市公园
百花潭公园观测点夏季 WBGT 情况
延伸阅读:
[1]陈睿智,董靓.基于游憩行为的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5(6):55-59.
[2]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6):46-54.
| 半干旱区城市广场树木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王爱霞 任光淳 秦亚楠
摘要:植物群落是改善微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微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它对微气候的形成、变化等进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半干旱区城市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广场中4种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样地和1块空地为试验地,进行风速、温度、湿度实测和ENVI-met软件模拟分析,以评估各样地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调节微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且与树木胸径、高度、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有明显相关性;乔木高度、形状、胸径可直接影响微气候环境,25 m高、心形、中等胸径的落叶乔木在夏季的降温、增湿、通风作用最明显;5m高、圆柱形、小胸径的落叶乔木在春、秋、冬3季增温、增湿、降风效果最优。揭示了广场植物群落数量属性与微气候变量之间的联系,确定了关键微气候变量在各植物群落中的变化规律,此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广场绿色空间的植物种植设计提供参考及依据。
关键词:半干旱区;微气候;广场;树木形态;植物群落设计
延伸阅读:
[1]金虹,吕环宇,林玉洁.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0):12-15.
[2]王晶懋,刘晖,吴小辉,等.基于场地小气候特征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4):98-102.
|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王春晓 黄佳雯 林广思*
摘要: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绿道;绿道游径系统;绿道选线;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交通
城镇型绿道适宜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延伸阅读:
[1]刘滨谊.城乡绿道的演进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J].风景园林,2012,19(3):62-65.
[2]军辉,杜洋,赛金波,等.大数据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居住区通勤绿道选线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30-35.
| 丽水瓯江流域古城山水风景系统构建特征研究
叶可陌 李雄*
摘要: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丽水瓯江流域;古城;构建特征
丽水瓯江流域的宏观山水基底格局
延伸阅读:
[1]郭巍,侯晓蕾.双城、三山和河网:福州山水形势与传统城市结构分析[J].风景园林,2017(5):94-100.
[2]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25(9):12-22.
| 传统园林画卷中的“声色”风景研究——以明代长卷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为例
严敏
摘要:《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翠堂园景图》;声景;园林绘画;坐隐园
“高士里”(第10页)
延伸阅读:
[1]罗曼,袁晓梅.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3-37.
本期引文格式
2020/07
[1]郑曦.工业遗产的景观更新[J].风景园林,2020,27(7):4-5.
[2]卢卡·玛丽亚·弗朗西斯科·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3]保罗·拉维茨科,孔洞一.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阐释: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J].风景园林,2020,27(7):18-29.
[4]郭怡妦,金雅萍.空间再生产视角下的上海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30-35.
[5]宋世华,沈一,陈一.工业文化传承语境下的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实践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36-41.
[6]魏方,常湘琦,李世葵.永葆好奇:理解景观的真实复杂性: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多·维拉赫教授访谈[J].风景园林,2020,27(7):42-52.
[7]吴逸青,闫硕.工园:布鲁克林多米诺糖厂后工业公园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53-61.
[8]毛晨悦,吴尤.顺应与提升:费城铁路工业遗址景观再生[J].风景园林,2020,27(7):62-67.
[9]West 8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新华滨江绿地[J].风景园林,2020,27(7):68-72.
[10]刘剑,陈跃中,王斌.倾注活力与重构记忆:首钢园区冬奥组委办公区部分地块景观设计分析[J].风景园林,2020,27(7):73-78.
[11]郭飞,赵君,张弘驰,王哲,宋煜.多模型、多尺度城市风廊发掘及景观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7):79-86.
[12]李丽,肖歆,邓小飞.以微气候营造为导向的绿道设计因素实测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7-93.
[13]陈睿智.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微气候相关性分析[J].风景园林,2020,27(7):94-99.
[14]王爱霞,任光淳,秦亚楠.半干旱区城市广场树木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100-107.
[15]王春晓,黄佳雯,林广思.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108-113.
[16]叶可陌,李雄.丽水瓯江流域古城山水风景系统构建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17]严敏.传统园林画卷中的“声色”风景研究:以明代长卷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延伸阅读
[1]申克,孔洞一.文化景观维护视野下德国历史性文化景观的两种方法论: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J].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2]刘宇扬.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水岸贯通三部曲[J].风景园林,2020,27(6):63-67.
[3]张晋石.费城开放空间系统的形成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4(3):116-119.
[4]梁颢严,李晓晖,肖荣波.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以《广州市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4(5):92-96.
[5]梁颢严,肖荣波,孟庆林.城市开敞空间热环境调控规划方法研究:以广东南海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12):86-91.
[6]刘滨谊,林俊.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风景园林,2015(6):46-54.
[7]陈睿智,董靓.基于游憩行为的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5(6):55-59.
[8]金虹,吕环宇,林玉洁.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0):12-15.
[9]王晶懋,刘晖,吴小辉,等.基于场地小气候特征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4):98-102.
[10]刘滨谊.城乡绿道的演进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J].风景园林,2012,19(3):62-65.
[11]军辉,杜洋,赛金波,等.大数据背景下北京市大型居住区通勤绿道选线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30-35.
[12]郭巍,侯晓蕾.双城、三山和河网:福州山水形势与传统城市结构分析[J].风景园林,2017(5):94-100.
[13]王向荣,林箐.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风景园林,2018,25(9):12-22.
[14]罗曼,袁晓梅.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3-37.
相关链接:
《风景园林》2020-07刊首语 | 郑曦:工业遗产的景观更新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