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断雁:失群的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似乎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在蒋捷词里,因时间、地域、环境不同,“听雨”就有了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dài dàng,使人舒畅,多指春天的景物)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和“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条江面独行的小舟,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一个天涯羁旅客,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雁之离群,正如人之漂泊。壮年之时,兵荒马乱之际,在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第三幅画面:“而今听雨僧卢下,鬓已星星也。”是词人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被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抱节以终。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格悲慨清峻,音律谐畅,词语尖新。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末词坛上独标一格。
推荐阅读
前一篇
唐诗宋词天天读
▼
最全面的古典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