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汤一介 | 道教哲学的特点

汤一介 哲学基础 2022-09-24
道教哲学的特点

一种完备意义的宗教必定有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它的特点除了表现在某些外在的形式上,如教会的组织形式、教规教仪以及尊崇的神灵等等之外,更深刻地则应表现于其理论体系的层面,这是属于宗教内容的方面。而其理论体系往往是由若干基本命题和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所表现的。如佛教的理论体系最终要论证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法印”,说这是佛教和其他教派的根本区别的标志。中世纪的基督教有所谓“上帝存在”、“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等三大命题,围绕着这三大命题而有基督教宗教哲学和它的范畴体系。那么道教哲学有没有某些不同于其他宗教派别的基本命题以及构成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呢?我们认为是有的,特别在早期道教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几乎所有宗教提出的都是“关于人死后如何”的问题,然而道教所要讨论的则是“人如何不死”的问题。道教的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表现了它与其他宗教派别不同的特点。早期道教说它自己的思想体系是“三一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并从这里演变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气化三清”等观念,而构成了道教的思想体系。

要了解佛教哲学的究极问题,从根本上说必须了解“涅槃”这个概念的含义,所以俄国的佛教学专家彻尔巴斯基写了一本书专门分析“涅槃”这个概念的含义;而牟宗三则写了《般若和涅槃》一书,结合中国佛教的特点解剖了“涅槃”这一概念。研究基督教一般说应从分析“上帝”这一概念着手,奥古斯丁作《上帝之城》论证所谓“上帝”的“神性”;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著《神学大全》对“上帝存在”这个命题作了五大论证,也就是所谓本体论的论证。

道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说是“气”,对此能从下列几个方面得到明证:

第一,所谓“三一为宗”,指的“天、地、人三者合一”,而“天”、“地”、“人”之所以能“合一”,就在于它们同为不同性质的“气”;“精、气、神三者混一”,而“精”、“气”、“神”之所以能“混一”,也在于它们同为不同性质的“气”。

第二,所谓“一气化三清”,即认为道教的三位最高真神是由“气”变化而成,或者认为三重最高最神圣的“天”是由“气”变化而成,这也是以“气”作为道教的基本概念。

第三,在道教中虽也有以“道”为最高范畴,但在早期道教讲到“道”与“气”的关系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道”比“气”更根本,但“道”不能离“气”;另一种情况是“气”比“道”更根本,因为道教以“气”作为宗主,如刘勰《灭惑论》引《三破论》谓:“道以气为宗”;第三种情况是认为“道”即是“气”,如陶弘景《养生延命录》引《服气经》说:“道者,气也。”研究道教教义的哲学基础,如果能把它关于“气”的概念含义以及由“气”这一概念演变出来的概念范畴体系作出认真的分析,将会对道教的特殊本质有深入的了解。

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说:“文化上的区别一般地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如果我们把道教和其他宗教相比较,从道教所使用的概念范畴方面、由概念范畴形成的命题方面以及由一系列命题形成的思想体系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道教的特点。道教是中华民族本民族的宗教,但它的产生确受到佛教传入的刺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早期道教的历史发展中佛道之争来看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特点何在。

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一方面表现了它受佛教某些方面的影响,如其中讲到“守一”的问题,“守一”一词虽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已经有了,但在《太平经》中讲得那么多,那么突出,显然是受到汉时传入的小乘佛教禅法“安般守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它对佛教的批判和排斥,例如《太平经》中所谓“四毁之行”,显然是针对佛教而发的;又提出“承负”的学说和佛教的“来世报应”相对立。到东晋以后,道教逐渐发展成为完备意义上的宗教,有了它的理论体系,因而和佛教的分歧就越来越明显了。时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大体表现在三个问题上:即生死、神形问题;因果报应问题;出世、入世问题等。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特点。

在我们把道教和佛教作比较时,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道教没有像佛教那样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只是中华民族本民族的一种宗教呢?从道教的历史看,道教在南北朝末期或者已经传到朝鲜地区,在《三国史记》中记载有唐初道教传入朝鲜的情形。但不久之后,佛教在朝鲜更为流行而战胜了道教,从此道教在朝鲜几乎灭迹。这一时期,道教也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它对日本原有的“神道”或者有些影响,但日本的“神道”绝不是因道教传入才有的。道教在日本也没有像佛教那样流传开来。道教在历史上对其他国家就更没有什么影响了。

照我看,道教之所以没有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是由于它作为一种宗教,其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缺陷,且带有过于强烈的民族特色。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所追求的目标是“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这和其他宗教派别讲“灵魂不死”根本不同,而其宗教理论对“肉体成仙”、“长生不死”的论证,一方面说得太粗糙,很难令人相信,因此后来道教也不得不吸收佛教关于“形尽神不灭”和“三世轮回”等思想,这样道教的流传就大大受到限制,而佛教则可以在道教流传所到之处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它又太接近科学,道教为了养生,要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不得不注重身体的炼养,因而就把实质上是物质性的“气”抬到最高的地位,并加以神秘化,所以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医药学的发展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利用科学就必然限制它作为宗教可能发生的作用,因而在道教中“非科学”、“反科学”的成分和它中间的科学因素,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

宗教本应要求“出世”,而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的宗教却深深打上了“入世”的烙印,从每个道教徒个人说,他们要求“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仙;但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团体说又提倡“天、地、人”三者合一而“致太平”,所以它有着强烈地干预政治的愿望。道教在虚构了超现实的神仙世界的同时,又希望把现实世界变成为理想世界,这也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矛盾。

研究道教的特点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它和其他宗教派别的不同所在,而且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的特色,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发展的道路及其缺陷所在。一个民族要得到发展,不仅要了解它的今天和明天,而且要了解它的昨天;不仅要了解它现实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还应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对中国本民族的宗教道教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其原因也就在于此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