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丨追求哲学之美
张世英(1921-),武汉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德国哲学》丛刊主编(1986-2001)。著有《中西文化与自我》、《美在自由》、《我的思想家园》、《归途:我的哲学生涯》、《境界与文化》、《哲学导论》、《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今有8卷本《张世英文集》出版。
追求哲学之美
张世英
从西方现代绘画到后现代艺术,最根本的区别是审美标准的转变:现代绘画主要以视觉上“好看”、“漂亮”为美,即“形式美”,以和谐、匀称、比例恰当等为美的标准。后现代艺术则以思想上、心灵上的自由为美,以人生高远的精神境界为美。以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为例,其作品《门》设计了一扇同时既是开又是关的门,表达了对西方传统所崇尚的对立、分离和彼此外在性思想的否定。其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颇有相似相通之处。
西方近代哲学的理性至上主义把人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理性的主体,而忽视甚至抹杀人的情欲、感性、本能等非理性方面。后现代艺术则认为,人的感性、欲望、本能等才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法国后现代艺术家Yves Klein的作品《虚空》,只是一间一无所有的空房子,但表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冲动。艺术审美的特性——自由创造在后现代艺术中,从原先视觉领域延伸至现实生活领域,从而更明确、更鲜活、更深化。为了实现这种思想、创造和生活的自由,突破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藩篱,后现代艺术蔑视传统,甚至产生许多偏激的作品。
哲学从后现代艺术中得到的启示应是:说出生活中的哲学理论:只要通过理性思考,将艺术化的生活境界以说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转化为美的哲学。
《跳进虚空》,这幅摄影作品中,从高墙上跳下的正是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哲学的最高任务:将人生境界提高至审美境界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强调主客二分、理性至上,崇尚超感性的抽象概念、理念,疏离感性世界和感性生活。要让哲学具有艺术美的特性,必须让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终结,进入“后哲学”或“后现代主义哲学”。其特点之一就是哲学与诗的融合。
哲学以提高人生境界为最高任务。按人的精神自由的程度,把人生境界分为高低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欲求的境界”,只知满足个人生活必需的最低欲望。二是“求实的境界”,不再单纯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规律。三是“道德境界”,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间的外在性,获得更大自由。四是“审美境界”,包摄道德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哲学以提高人生境界为最高任务,就是要把人的生活境界提高到审美境界。形式美、感性美、视觉美是美的低级层次,人的心灵之美、生活境界之美才是美的高级层次。“审美境界”之极致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彼此融通无碍的高远境界。境界的美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爱欲、科学、道德等层次都能给人以深层次的美的享受。而具有美的特性的哲学,正是对审美人生的理性反思和理论阐释。
哲学之美:中国哲学与西方“后哲学”相通
西方“后哲学”反对传统哲学超感性、二元对立和理性至上主义、科学至上主义的缺点,讲究人生境界,故多具哲学之美。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传统哲学多具与诗结合的特征,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往往就是文学著作,哲学家往往就是文学家和诗人。这是因为“天人合一”本是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不分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哲学多为对此境界的理性反思和理论陈述。以道家为例,从老子的“玄同”,到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如此。庄子提倡“无待”的“逍遥”,追求不依赖任何外在东西的绝对自由,创造出自自然真情的精神境界之美。为此,须有不同凡俗的“游心”,即“天人合一”境界中审美主体超越有限之实而达乎无限之虚的感情,实即游于虚之心,“虚”字乃庄子以至整个道家哲学之美的核心。这与西方后现代的《虚空》,在思想上可谓不谋而合。
中国道家哲学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相通,原因就在于二者都重视人的生活境界,崇尚生活美、思想美、心灵美,其核心是在思想上破除限制,彼此融通,自由创造,而非视觉上、感性上的美。哲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结合起来。歧异在于二者是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后现代艺术是西方后科学的文化现象,道家哲学是中国前科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艺术是对西方近现代一味重界定、重分析的科学至上主义和理性至上主义的批评和反叛;但由于传统的凝滞性和顽固性,未能摆脱严格划界、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于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视觉美、感性美与生活美、思想美绝然对立起来,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大缺点。
中国道家哲学是一种原始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起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来,显然缺乏明晰的理性分析。未来应在保持道家哲学之美的前提下,吸取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点,加强理论分析,从而让中国传统哲学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但也不能停留在哲学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继承和发扬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涵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3日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