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 :经院哲学时期

哲学基础 2022-09-24


历史背景——经院哲学方法

随着经院哲学时期的开始,我们这部哲学戏剧的舞台又移向欧洲的西方和北方。卡尔大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从西班牙伸展到多瑙河,从丹麦伸展到意大利,这时,西方世界已从“黑暗时代”(400—800)的昏睡中苏醒过来,走进了光明时代,并步入真正的人类历史的中心舞台。从这一时刻起,中世纪文化的生命线就从地中海沿岸迁入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法兰克中部地区,也就是卢瓦尔河与威悉河之间的地区。从前的野蛮人,如今成了人类文化的奠基者。虽然这个帝国在政治上只存在了较短的时间,但是欧洲却因此而首次实现了统一,至少在精神上实现了统一。随后发生的一切——德意志势力向东部斯拉夫地区的扩张,一方面,皇权取得了至高无上地位,另一方面,教皇的地位在中世纪的对抗中也日益得到巩固,而且中世纪的文化基本上也就是一种宗教的文化,也只有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一切来着眼,我们才可以理解,因为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时代,业已散落的古典哲学和教父哲学遗产重又被收集起来,并作为一种新文化的基础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方世界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统一与它在精神上和哲学上的统一是相适应的,在这一时期,这种统一是一种超越民族的现象。西欧的四个核心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大不列颠(包括爱尔兰)都对这种统一的实现做出了贡献,这时它们还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民族意识。科学和哲学的统一首先表现在它们所使用的语言(拉丁语)的统一。所有重要的著作都是用拉丁语写成的,并且很快就能够被各地的人所理解——这种优越性是近现代哲学所缺少的,一个民族的思想往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被另一个民族所认识,而且常常还不是完全被认识。在巴黎、科隆和上意大利的大学里,人们用拉丁语授课。学者也不仅仅属于他自己的祖国。当然,最广大的普通民众并不能享有这一阶层所享有的这种来去自由。但是,知识是超越国界的:身为意大利人的安瑟尔谟却生活在诺曼底,并作为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在英国去世;德国人阿尔伯特则在巴黎讲学;他的学生托马斯来自南意大利,却在巴黎、科隆和布隆涅等地活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一时期的哲学是在寺院学校的僧侣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当时的哲学一开始也只是服务于这种宗教的目的。它的名称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经院哲学(Scholastik),意为学院理论。就像教父哲学一样,它无非也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研究。它的任务首先就已经确定了:它要把被信仰所证实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再合乎理性地加以整理,并使之通晓易懂。在整个经院哲学时期,哲学始终是“神学的婢女”(ancilla theologiae)。

如果说经院哲学与教父哲学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以至于人们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把中世纪的整个基督教哲学(包括教父哲学)都称作经院哲学,那么经院哲学与教父哲学的不同之处则在于,经院哲学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因此它面临的任务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教父哲学家在圣经中找到了“信仰”,把耶稣及其使徒看作传布真理的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而建立一套教义体系。经院哲学家见到的是一个基本已经完成了的教义体系的大厦,因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使这个体系更加条理化,更加通晓易懂,而且还要让那些未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它,这对于这一时期的基督教在中欧和北欧的传布显得尤其重要。

与教父哲学家相比,经院哲学家还面临着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的人们对古典哲学的认识正在日益增加。在经院哲学之初,这种认识还只是有限的,基本上还只是局限于上一章末尾提到的波依修斯、卡佩拉以及卡西奥多所收集的著作;此外,人们还了解一些柏拉图的对话和新柏拉图主义者的著作(相对来说,对后者的了解更多些);关于亚里士多德,人们只知道他的几篇逻辑学方面的短小文章。在经院哲学初期,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才刚刚开始有所了解,因此他的哲学产生的影响也是刚刚开始起步,到了经院哲学中期,其影响才真正达到顶峰,这也是在绕了一个弯路之后才发生的,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全集首先是经过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翻译之后才为经院哲学家们所认识。

经院哲学的方法是由其出发点所决定的,对他们来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去发现真理——因为天启的神圣真理已经是现成的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借助于合乎理性的思想去建立一种哲学,并努力去解释真理。详细说来,他们有三个目的:第一,借助于理性获得一种认识真理的更高的洞见,并因此使人的心灵更接近真理;第二,利用哲学方法将神圣真理纳入一个条理的和体系化的框架之中;第三,针对各种对真理提出的异议,要以哲学为武器予以反击。从广义上说,这些都是经院哲学的方法。

从狭义上说,经院哲学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这个方法首先是由阿伯拉尔采用的(我们在后面还要讲到他),后来大部分经院哲学家也都纷纷效仿他。这是一种“辩证神学”的方法,它对某个观点会提出赞成和反对的理由。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pro et contra(赞成或反对),或者被称作sic et non(是与否,这也是阿伯拉尔的一部与此相关的著作的书名)。经院哲学的这个特征与如下事实也是相符的,即它的论据并不是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也不是来自无偏见的合乎理性的研究结果,而是来自以前的思想家和教父们的言论,当然也来自圣经本身。经院哲学家在决定回答一个问题时,他首先要仔细地考察一下所有前辈思想家们的相关论点,把他们的论点放到一起,然后再经过反复推敲和审查,看看他们的论点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最后他往往会得出一个折中的或综合的结论。经过卓绝的努力,阿伯拉尔在他的《是与否》一书中就利用这种方式列举出了一百五十多个基督教教义的神学问题。

以上我们对经院哲学作了一次短暂的巡游,这就仿佛是一次在山巅上的漫游,我们只挑选了几座最显著的高峰,并匆匆地、浮光掠影地游览了一番,等到我们游历(经院哲学的)主山脉时,我们将对它做更为细致的考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