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和发展的几点批判意见

哲学基础 2022-09-24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莱布尼茨的体系中显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这些矛盾之所以被遗留下来,一方面是因为莱布尼茨的思想总是有头无尾,如果他能够前后一致地发展他的思想,或许这些矛盾是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奇特的折中立场,他一边坚守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一边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急切地沉湎于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他的几个矛盾之处。

关于空间,莱布尼茨一方面认为,世界只是由(无广延)的单子及其观念构成的,此外别无其他。倘若我们的感官认知所显示的是,世界是一个在空间中具有广延性的连续统一体,那也只是一种错觉,因为事实是,它表面上是连续统一体,而实际上则是由点状的单子组成的集合体。这是纯粹的唯心主义,也就等于是否定了空间的现实性。但是另一方面,莱布尼茨又认为,有无数个单子在世界上并存。如此说来,那么这些单子除了在空间中存在之外还能去哪里呢?莱布尼茨思想的另一个矛盾在于,一方面,他宣扬前定和谐说,这也就是一种决定论,因为世界的发展历程已经被上帝预先规定了;而另一方面,他又承认人的意志自由,如他的神正论所言。

在莱布尼茨的哲学观和他的基督教信仰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他不仅坚守着这种信仰,而且针对像培尔那样的怀疑论者,他还想利用自己的学说为基督教作辩护。莱布尼茨在他的神正论中指出,在上帝创世时,人的痛苦就已经预先注定了,因此,他反问道:我们如何知道人的幸福就是世界的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呢?上帝的世界目的并不仅限于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扩及整个造化世界,并且这个世界目的也不应该仅仅为满足这被造物的一部分而做出牺牲,不管它是多么高级的造物!这与基督教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基督教那里,上帝的神圣计划恰恰就是拯救人类。总而言之,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体系里,拯救的观念并无立足之地。因为,如果上帝一开始就已经如此完美地创造了单子,以至于上帝的任何干预都不需要了,所以,和任何其他的“奇迹”一样,期望通过超自然的神恩的力量获得拯救,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多余的,尽管莱布尼茨仍然断言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调和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能,决定论和自由之间的矛盾,空间的观念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等等矛盾都在康德的著作中得以澄清了。如果从莱布尼茨的立场出发,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单子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出现,莱布尼茨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更像是一种与现实不相符的虚构,或者说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粒子结构以及生命体的细微构造还不甚了解。

我们不应该因为以上做出的批判而否定莱布尼茨基本思想的伟大以及它产生的巨大影响。莱布尼茨是个全才。他的伟大在于,他使看上去相互对立的东西能够彼此协调一致起来,并能够将其组合成一个整体。他的主要思想——他的体系也是以这些思想为基础的,而且这些思想在莱布尼茨后继者的哲学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可被总结如下:1.宇宙完全合乎理性的思想,亦即宇宙的逻辑规律性;2.个体在宇宙中的独立的意义的思想;3.万物完美和谐的思想;4.宇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无限的思想;用机械论解释自然的思想。

由于莱布尼茨没有将他的思想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他也没有遗留下一个哲学“学派”。要不是克里斯蒂安·沃尔夫(1679—1754)尝试补做了莱布尼茨没有做的事情,把他的思想放到一个体系里,并使之广为人知,那么莱布尼茨思想在他死后立即就得以产生广泛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沃尔夫在虔信派势力的逼迫下放弃了大学的教席,后来又被腓特烈大帝召回普鲁士(哈勒大学)。直到康德时期,“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一直在德国哲学中起主导作用。沃尔夫的功绩还在于,他在用德语写的著作中(他的其他著作都是用拉丁语写成的)创造了一套哲学术语,此后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就采用了他的这些术语。

莱布尼茨从来都没有公开执教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从1571年(弗朗西斯·培根出生)至1750年(康德在哥尼斯堡作讲师),没有一个一流的哲学家曾经长期在大学执教过,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要么是世俗世界中的人,如培根或莱布尼茨,他们与王公贵族们交往甚密,要么就像斯宾诺莎那样离群索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