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 :叔本华生平、个性、著作
叔本华生于1788年,死于1860年。三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写出了自己的主要作品。当我们考察他的生活和作品的时候,我们又往时代的后面退了一步,退到了前两章里讨论一般欧洲哲学发展的时期。不过,这种后退是毫无疑虑的,其中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叔本华的思想经过了长时间的默默无闻之后,到了1850年以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影响。其二是,叔本华根本不可能像浪漫主义者与黑格尔或唯物主义者与马克思那样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社会阵营里的代表人物。曾有人试图将叔本华列为德国小资产阶级哲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哲学与这种归类又几乎不太相符,他的哲学后来之所以能够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充其量只能用社会发展规律来解释。
叔本华的精神世界是完全自成一体的,在整个欧洲的精神状况里他显得尤其与众不同,尽管他与德国唯心主义接触颇多,尽管他与康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亦可视其为康德的最重要的学生。若想更清楚地理解他的哲学,我们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叔本华的个性特征和他所接受的古代印度哲学的影响,当时西方的读者所能接触到的印度哲学也只有昂奎梯尔·杜培龙的很不完全的译本。要想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叔本华这个人,不仅仅要了解他的并无多大波折的外在的生命历程,还要了解他的性格特点。费希特说,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话也完全适用于叔本华。阿图尔·叔本华是但泽的一位大商人的儿子。1793年,儿子出生五年之后,父亲携家迁往汉堡。少年叔本华在勒阿弗尔他父亲的一个商业朋友家里度过了从九岁到十一岁的童年时光。在那里他精通了法语并且暂时把他的母语忘得几乎一干二净。父母出外旅行时也带上少年叔本华,他们游历了比利时、法国、瑞士和德国。壮丽的大自然,尤其是大海和阿尔卑斯山给叔本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叔本华的后期作品中明显地流露出了这种影响。在英国逗留的六个月期间,叔本华完全熟悉了英国的语言和文学。直到生命终结,他每天都要阅读《泰晤士报》。按照父亲的愿望,十六岁的叔本华在汉堡学习商业理论,尽管这完全违背自己的意愿,因为那时他对科学就已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不久之后,叔本华的父亲去世。这使得比父亲年轻二十岁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决定迁居魏玛,她在当时是个小有名气的女作家。她在魏玛的居所变成了一个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歌德、维兰特、施勒格尔兄弟以及许多其他社会名流都是她的座上宾。于是儿子放弃了他的商业生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在哥达和魏玛的私人学校里掌握了进入大学所必需的知识,尤其是古典语言知识。
叔本华先是在哥廷根读了两年大学,然后又去柏林大学上了两年。保存下来的大学听课笔记本表明,除了哲学和语文学课程之外,他还修读了化学、物理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地理学以及天文学。这位大学生在他的笔记本里写的讽刺性评语表明,他面对那时的哲学教师们尤其是费希特是带着一种嘲讽式的优越感的。关于费希特的知识学,叔本华写道,称其为空洞的知识或许更为恰当。
1813年,叔本华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解放战争爆发后,叔本华所表现出的短暂的爱国主义热情很快便冷却下来。回到魏玛之后,年轻的叔本华与歌德关系密切起来,歌德邀请了叔本华一起研究色彩理论。此外,叔本华还在这里通过一个东方学家首次接触到了古代印度文化。
叔本华对母亲的那种自由放任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到气愤,两人之间的争吵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虽然叔本华并不和母亲住在一起,最终的绝交还是很快就发生了。当他把自己的博士论文交给母亲时,她不无嘲讽地说:“这或许是一本写给药剂师看的书吧。”他回敬道:“当你的书在废物间里都找不到的时候,我的书还会有人在读。”她反唇相讥:“到那时,你的书或许早已绝版了吧?”其实两人说得都有道理。叔本华从此离开了母亲,并且再也没有和她见过面。
他离开魏玛,然后去德累斯顿住了四年。在那里,他写出了《论视觉与色彩》(1816年),以及他的主要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91年)。
之后,他去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作了两次旅行。叔本华靠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一份遗产为生。由于他生活节俭并善于理财,这份遗产让他享用了终生。这样,他就不仅不用为生活所迫而去工作,而且他也不用和那些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们那样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得不去迎合国家的或某种世俗的观点,后来他也对那些哲学教授们进行了大肆地贬损和谴责。
但是,他自己首先却努力想成为一个大学教授。1820年,他在柏林取得了在大学执教的资格。这位自视甚高的未来的讲师,在他启程前往意大利旅行时就在一首诗中写道:“后人将会为我竖立一块纪念碑!”他故意把他的讲座安排在和著名的黑格尔的讲座同一时间,他期望听众都会跑去听他的讲座。结果事与愿违,前来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一个学期之后,叔本华就气愤地退出了这种较量。之后的十年,他是在意大利、德累斯顿和柏林度过的,不过他没有再讲过课。当1831年柏林发生霍乱时——黑格尔染疾而死——叔本华急忙逃离柏林,他来到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他在这里一直待到去世。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彻底的冷落长达二十年之久。该书问世过去十六年之后,出版商告诉他,这本书第一版的大部分都被当作废纸卖掉了。尽管如此,叔本华还是决定,要出版该书的修订增补版,此修订版于1844年问世。他一生著述并不多,他写的其他几本著作是《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年),其中包括两篇论文《论意志自由》和《道德的基础》,还有《附录和补遗》(1851年)。叔本华的这一本在今天广为流传的著作是由一些主题各异的短文组成的,其中较著名的是那篇《人生智慧格言》。这本书能够清楚地表明叔本华的思想和写作风格,但并不是他的思想体系的入门书。这一部趣味盎然的通俗作品带给叔本华的所有稿酬只是十本免费的样书。
叔本华的遗传天性以及他的人生命运都给他的性格打上了烙印,这在他的基本思想和思想体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有明显的反映:据叔本华自己所言,他的性格是父亲的遗传,而他的才智是母亲的遗传。这对他来说倒是事实。他的父亲是个性格严厉并略显固执的人,自负而且不屈不挠,是一个共和主义者,尽管腓特烈大帝为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他还是拒绝留在普鲁士为国王效忠。因此,当但泽被普鲁士占领之后,他毅然迁居到德意志帝国直辖市汉堡。母亲是一个有才智的、活泼的女人,天性有点轻浮浅薄,因为婚姻不幸,丈夫死后她迁居魏玛,家里整日宾客盈门。叔本华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争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对女人的评价。
一方面是热情的本能生活和强烈的意志,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智,对自然之美以及人生痛苦的深刻洞察——这是叔本华性格中始终在相互斗争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他的哲学中,我们又见到了他的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世界一方面是意志,是盲目的欲望,另一方面是表象,是观念和认识。在叔本华的一生中,他花了大半时间和那始终困扰着他的感性直觉作斗争,这反映在他否定意志的理论和他对世俗生活的幸福和享受的悲观主义的鄙视。
叔本华是个天才。对此他有清醒的意识并且常常挂在嘴边,这不免都会让读者感到有些难为情。他毫不谦虚,“谦虚和假装的自卑有何不同,在这个充斥着对优越性和丰功伟绩满怀可鄙的妒忌的世界上,人们借助于它企图乞讨谅解”。叔本华在他的主要著作中明确表示,在他看来,只有康德哲学是真正严肃的哲学,在康德和他之间,哲学史上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了。在该书的序言中,他要求读者首先去读一下他的其他著作,此外,事先还要熟悉康德哲学并尽可能地了解柏拉图哲学和印度哲学,然后再第二遍读他的书,而且读第一遍时需要特别的耐心。但是,假如读者不适合阅读他的书也没关系。“我现在可以推脱责任的办法就是提醒这位读者,即使他不读这本书,他也应该知道一些其他办法能够让这本书派上用场,这本书与别的书相比也毫不逊色,他可以用这本书填补他的图书室里空着的地方……或者,他还可以把书送给他的学识渊博的女朋友,让她摆到她的梳妆台或茶桌上去。要不然,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可以写一篇书评,这也是我特别要奉劝各位的。”
三十岁的叔本华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谈起他的书时写道:“我的著作是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是一种最高级的相互关联的迄今为止尚未在任何一个人的头脑中出现过的思想体系。我坚信,这一本书……将会成为今后一百本书籍诞生的源泉和诱因。”
在鄙薄人世和人类的斗争中,叔本华始终强烈地希望能够获得荣誉和赞赏。何为荣誉?只不过是我们的本性在另一个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映射。“再者,众人的头脑是一个很不幸的舞台,一个人的真正的幸福不可能在这个舞台上获得……至多只能获得一种幻想中的幸福。在这个公众荣誉的殿堂里聚集了多少乌七八糟的人物啊!将军、大臣、江湖医生、骗子、舞蹈者、歌手、百万富翁和犹太人:在那里,这些人身上的所谓优点要比他们的智慧受到更多的称赞。”但是,叔本华却悄悄地渴望获得这种赞赏。荣誉问题始终在他的头脑中萦绕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对自己和对别人解释说,他自己的荣誉迟早会到来。他援引利希滕贝格的话:“当一个人的头和一本书相撞并发出了空洞的声音时,那发出空洞声音的并不会总是书吧?”“这样的著作就像一面镜子:当一只猴子向镜子里观望时,怎么会期望能够反照出一个圣人来呢?”他又问:“当一个演奏技巧名家听到观众们的热烈的掌声后,他了解到,台下除了一两个耳聪目明的听众之外,其他人全是聋子,他还会觉得观众是在赞赏他吗?”
叔本华有幸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他坚信他的著作具有不朽的价值这一点最后得到了证实。大约自1850年开始,人们对他的著作表现出的沉默终于被打破了。尤其是继1848年革命之后,德国以及欧洲表现出的失败情绪为人们接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精神基础。一股悲观主义浪潮席卷了欧洲文坛,黑格尔学派的统治地位已摇摇欲坠。叔本华所妒忌和憎恨的那些黑格尔主义哲学教授们已经不再是他的障碍了。然而,首先向叔本华哲学敞开大门的并不是那些大学。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个别学者和朋友,尤其是尤利乌斯·弗劳恩施黛特首先广泛地传播了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思想主要也对艺术和艺术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尤其是他第一阶段创作的音乐,充满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精神。瓦格纳给叔本华寄去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样稿,里面写有对叔本华的赞美之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崇拜者或登门拜访叔本华或给他写信。
正在变得越来越衰老的哲学家贪婪地阅读着人们写的所有关于他的文章。他也变得越来越爱好交际和随和了,与过去相比真是判若两人。但是,正当他沐浴在一片赞扬和敬佩的温暖阳光之中的时候,死神不期而至。1860年,他突发心脏病而死。他立下遗嘱,把他的所有财产都遗赠给了慈善机构。他的墓前竖着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面只镌刻着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