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 :与马克思主义告别?

哲学基础 2022-09-24

有读者可能会问: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就说这些呢?马克思主义不是已经“完结了”吗?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甄别!确实,由马克思主义引发的共产主义运动或许已经遭受了严重的历史性挫折,但是,去考察这个政治和历史事件的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或许是苏联在与美国的经济和军备竞赛中不可能获胜)也不是我们这本书要涉及的范围。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下面这个问题:受挫的原因是不是应该到理论和哲学身上去找?对此我们做以下几点提示。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试图绝对准确无误地预言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冒险之举。并不存在能够预先决定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规律”。卡尔·波普也曾经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而且并不是在苏联解体之后,而是在(二战期间)苏联的强盛时期。事实上,历史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收一切私有财产并使其成为“社会的”共有财产,其结果就是国有化,这也就意味着:官僚将代替经理去操纵国家经济的运转。而复杂的现代国民经济必然会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与面对单个的“资本家”相比,劳动者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会感到更加无助。

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国家社会主义的体制中并没有预先规定一种起平衡作用的势力用来监督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还缺乏一种平衡力量,亦即还缺乏独立的司法机构用以抵制可能出现的国家独裁。

我想再做下面三点补充:

1.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创立的精神和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最初,他们根本就没有用这两个概念来自我称谓,恰恰相反,在无政府主义者(其中有米盖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巴枯宁,1814—1876)与马克思的阵营之间展开的争论过程中(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国家的作用),马克思的反对者们用这两个概念来称呼自己的对手,它们是含有贬义的(近乎一种侮辱性的称呼)。马克思本人曾经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原文是法语。)后来,被指称的人就逐渐接受了这样的称谓。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哥特式”(Gotik)本来就是一种含贬义的称谓。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多少也带有某种讽刺意味,因为马克思(至少在他思想成熟时期)根本就不想成为一个哲学家或建立一种哲学体系;他将自己的著作视为科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他认为,一旦他宣传的革命得以实现,哲学将会消亡。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的思想本来可能会部分被接受,部分被修改,部分被拒绝,部分被反驳。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他的思想遭遇到了不同的命运。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共产主义侧翼,他的思想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共产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里,他的思想成为一种教条,任何怀疑它的正确性的人都可能冒生命的危险。

在戈尔巴乔夫宣布实行改革之前,苏联的教条主义体系已经呈现出逐步瓦解的迹象。

3.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虽然共产主义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但是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仍然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不仅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一般意识形态也如此强烈地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以及普通市民)的世界观都会因之发生改变。由此之故,与本书其他章节的标题不同,我在这一节的标题(“与马克思主义告别”)的后面加了一个问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