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伸手要钱”,轮椅背包客必备清单里还有啥?
从足不出户到成为潇洒的轮椅背包客需要多久?正在路上的相宜同学整理了一波轮椅背包客的攻略,行李、交通、景点一应俱全。
六年前,我的力气只够摇着轮椅绕家门口小路转一圈,根本不会独立打车,就这样傻大胆地独自坐飞机到首都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病友大会。
那也不算独行,出发和落地有朋友接应,食宿有组织,直到回家前一天主办方说志愿者紧缺不能送我去机场,我慌了。
那位社工姐姐看着我眼睛说:“我相信你能行。你身处有很多资源的北京而不是沙漠。有个大哥和你同样的病情,他一个人去过西藏旅行呢。你可以跟他请教经验。”
我哭了一场,然后去请教别人,电话预约了凌晨四点去机场的出租车(那时还没普及网约车)。
从此我不再害怕一个人打车。
第二年,我参加了残疾人网站“生命之歌”的云南无障碍旅行团,为的是在一场大手术之前不留遗憾地出门“浪”一趟。
▲打卡彩云之南
我跟着残友们学会用手机导航软件,学会轮椅下坡和翘轮,学会开口跟陌生人求助。晚上聚一起休息时候,绰号“轮椅游侠”的领队大哥说了一番令我记忆犹新的话:“旅行不等于旅游,不是让人服侍得好好的游山玩水,旅行是重新认识世界和自己。走出门,办法总比困难多。”
大家在玉龙雪山下洒泪挥别,那时我思维比较窄,觉得我们出门不便,很多地方和很多人可能一辈子见不着第二次了。想不到手术后我留在北方开启北漂生涯,借着出差、培训的机会,旅行去了越来越多的地方。
▲和伙伴们一起看海
原来,一切终点,皆为序章。曾经以为最难的部分,都化成了跨越后来障碍的底气。
轮椅背包客的基础装备
记得第一次出门,我花了一星期收拾背包,不是为了多塞,而是为了精简到一个人带得动(行李太重轮椅后翻可是非常危险的)。
▲轮椅背包客的日常
我逐渐形成三至七天跨城旅行的背包标配:身份证、残疾证、银行卡、充电宝、笔记本电脑、水杯、湿巾纸、面巾纸、创可贴、止泻药、换洗的内外衣各一套、毛巾(现在有更小巧的压缩糖果毛巾)、洗面奶、防晒霜、口红一支、轮椅修理小工具一套。随着经验增加,我知道了可折叠帽子和防滑手套更是出行必备。
我在云南时,证件和现金都放在一个钱包里搁在轮椅座上,走着走着发现钱包从缝隙滑下去了。我焦急地原路返回寻找,找不回证件我可能得请警察叔叔送我回家乡了。
一位牵马大爷迎面走来说:“姑娘,这是你的包吗?”我拿着失而复得的钱包向大爷千恩万谢。从此我把证件、钱和手机都放进一个小包挂胸前,即使挤地铁也不担心了。
如今许多地方实现了手机付款,我依然习惯带一些现金。一方面,我在京津地铁等窗口行业遇到过只收现金的尴尬,我到处拉人兑换现金;另一方面,经常网络不好手机扫不了码。加上各城市的自助取款机往往无障碍设施不到位,出门带些现金有备无患。
要不要带伞始终是个困扰。摇轮椅打不了伞,雨衣又不便携。我的解决之道是每天出门前看一眼天气预报,尽量避免淋雨。
哪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轻松的前提是尽量安全、细致的准备。
升级打怪征战交通
除了一部轮椅,我们有哪些交通工具可选择呢?
首选是地铁,但要从隐藏在街头的ABCD口找到一处有直梯的无障碍口,需具备侦探的敏锐眼光。
▲地铁出行
到了地下就能顺利上车吗?不,你可能会全面体验直梯、升降平台、爬楼车、滚梯、甚至是人抬肩扛。
▲地铁出行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能实现每站有服务人员接引换乘,还会铺临时坡道方便上下车;而家乡山城的地铁,通常全站找不到一部直梯,也找不到一个服务人员。
我曾在火车上遇见一个独自出行的全盲姑娘,她说什么时候家乡的无障碍完善到了她能一个人顺畅出门,她就能结束北漂了。
我第一次尝试公交是在杭州,我拉着后门的扶车慢慢走上车,乘客甚至司机会下车帮我把轮椅抬上去。后来我在成都、上海、 天津都有勇气坐公交了,遗憾的是还未得见无障碍公交。
打车除了昂贵,还有一个问题是司机嫌麻烦。我学会了耐心指导司机怎么折叠轮椅。有一次,司机因为现场有执法人员而不得不拉我,一路上抱怨:“腿不方便还一个人东跑西跑干啥?”
我心平气和说:“我们也要出门生活啊,就像您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也得出来开车一样。”他不吭声了。
科技进步方便了我们的打车出行,对恶意的少数司机,软件投诉也操作更方便。
如今,电动车头流行,让轮椅党的短途出行更便捷。但有一项得注意,在陌生地方导航尽量选骑行路线,驾车路线可能把你引上高架桥,步行路线可能引到梯子前。
▲在路上
远程出行方面,火车12306官网能申请重点旅客预约,对于我这种独行客是很大福音,虽然网上还无法购买残疾人专铺,只能上车后尴尬地和其他旅客讨价还价换座。
我和朋友都遭遇过飞机拒载,通过媒体、公益组织等申诉之后才解决。现在航空拒载事件还偶有发生,所以每次我先辗转到想选的航空公司官网找到“特殊旅客”申请渠道,电话确认能申请了,购票后再确认一遍,而且为了降低拒载风险往往不敢选廉价航空。
人类出行,早已不限于一双腿能到达的距离。但一步台阶、一根挡车桩,依然可能拦住我们走出家门、走进商场、逛逛马路,把普通人的出一趟门,变成打怪升级的征战。
越过障碍遇见美好
我是历史爱好者,但历史古迹往往对轮椅党最不友好,古人还没发展出无障碍意识,深宅大院的层层门槛和楼梯,即使有健全人同行也很折腾。
我们就无缘景点了么?办法总比困难多。
首先,新建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我每到一座城市必去博物馆,那里可以快速看到这座城市的人群精神内核。正是随着参观历史的残障人越来越多,如今一些老馆也在增设坡道了。
▲打卡苏州博物馆
公园也是好地方。在这个自然山水要花钱去看的时代,我们是可以持证免票的,还能避开黑压压的排队人群走绿色通道,这算是因为残障而能见到社会人文关怀的一面。
我也在学着适应环境的方法。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稀少,有的常年锁门或被占用;我遇见马桶就及时上,尤其要在出地铁站之前跑一趟卫生间。一些伙伴则学会随身带紧急尿袋。景区餐食通常昂贵,有的饭店台阶又高,我会在小巷胡同提前买点吃的,省钱能用于交通。
住宿真是一大考验。除了因公外出被排好住处,我通常先在各大出行软件找评分高的、交通近的、价格能接受的旅店,然后打电话,从大门路况、进门楼梯到房间马桶细细询问。我会诚实说明身体情况,诚实有时带来拒绝,但比到了人家门口再协商争执对于彼此都更好。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在去杭州的高铁上用两小时打电话订青旅,被一家家拒绝到绝望,这时一家老板同意我去看看,说门口有几步台阶但他可以帮我。到了杭州,天黑微雨,滴滴车司机在青旅老板的指导下找到地方,我看见老板大哥打着伞在等我。我每天在他和客人们的协助进出院子,客人们在店里吃饭是要另付钱的,而我是跟着老板和店员们吃。我自在而安心地在杭州多呆了一周。
▲栖息青旅
从此我自费旅行都尽量寻找青旅。条件是简陋一些,要亲自换被褥、备洗漱,还要跟陌生人磨合,但是一方面省钱,另一方面能踏实接触到这座城市的原生态。
我够不着密码锁请邻居帮忙开过门,轮胎没气了找小区的保安大叔打过气,我和常年旅居青旅的打工妹、艺考生、以及来大城市治病的家庭聊过天。
走进一扇扇门,能让我们从过客的节奏慢下来,体味这里的生活。
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人的秉性很难改变。
我一向喜欢看三毛、余秋雨的游记文章。我和一群热爱徒步的大学生曾经是好友,他们从重庆徒步内蒙的时候,我在天涯社区帮他们发过53天的游记更新。
少年的我曾经感叹,如果不是身体局限,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背包客旅行者。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轮椅挂个背包也可以走很远,一个在骨折阴影笼罩下长大的罕见病患者“瓷娃娃”也可以独行十几个城市。
▲在火车上期待下一站
在地图上一处处打卡,走进一座座城市的深处,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据说旅行是从你呆腻的地方去别人呆腻的地方,我不赞同。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要在每个地方呆下去——无论呆一天还是十年——都需要智慧与勇气。生活在处处有无限可能性。
我有个梦想,用半年到一年,到全国旅行一圈。轮椅党只是换种方式走路,有何不能试?
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作者 | 苏相宜
编辑 | 终离墨
图源 | 苏相宜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