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刘德华开始扮演残障人,我看到了融合的另一种可能

奇途 奇途无障碍 2023-01-12

2020年末,一部由刘德华饰演残障主人公的《拆弹专家2》上映了。一时间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尤其是主人公的残障身份。

▲《拆弹专家2》的宣传标题图(图源:作者)


网上有很多关于《拆弹专家2》的文章,有说导演的历程的,有说反转的剧情的,还有说刘德华的假肢的等等,但鲜有人从残障群体视角对本部电影进行剖析、点评。


这部电影中有关于残障方面的内容,从用词的细节到人物的内心再到社会的现状都让同为左小腿截肢者的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接下来我就从一个残障者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一下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因为后半部分与残障的相关性不大,就当做一部反恐的警匪片看就好)


影片中由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男主角)是一名拆弹专家,在一次拆弹的过程中左小腿被炸粉碎,康复后安装了假肢并努力锻炼,身体各项指标合格后积极争取早日回到自己原本的岗位。

▲《拆弹专家2》的剧照,刘德华饰演的主人公潘乘风向后坐在地上(图源:作者)


从意外失去左腿,到积极康复,再到遇到不平等对待,最后心理扭曲,潘乘风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经历,或许只有有过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同身受。影片中的每一句对白,每一个画面,完全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残障拆弹专家”


潘乘风在在病床上说:“我可能是唯一个残障拆弹专家”——这部电影很打动我的一点就是其用词。


现在大多用“残疾人”这个词,而且“残疾人”是我国官方语言的标准用语,例如残联的全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目前这个词并无褒贬之意,是从个体角度来描述这个人,“残疾的”就不是“正常的”,是需要被治愈的。


但更进步一点则会用社会角度,会将“残疾”“残疾人”用“残障”“残障人士”来代替,困扰的不是个人的“疾”,而是集体的“障”。


对一部分不了解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小题大作了,“残疾”“残障”不就是相差一个字么,没啥区别,但其实区别还是不小的。


我们把时间倒退到几十年前,那时的残疾人并不叫”残疾人“而是被称作”残废人“,换成口语可能就是”残废“,这个人腿截肢了成”残废“了。


这也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当时的普遍用法,残联是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基础上成立的,而基金会刚开始的时候名字就是“中国残废人福利基金会”。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图源:网络)


从残废到残疾再到残障,小小一个字的差别是认知角度的不同,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你让我明白什么!?”


在众多残障相关的话题中,有一类关注度很高的话题,那就是工作就业方面的话题。残障小伙伴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遇到歧视的问题。


影片中潘乘风康复之后,十分想要归队继续工作,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领导找他谈话。

▲潘乘风正在与领导面谈,字幕:我应该留在前线工作的(图源:作者)


公司(在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公司)对潘乘风的安排是,从前线拆弹工作调整为办公室的文职工作。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公司还挺人性化的,看到员工受伤残障了就主动给安排了文职工作。


但这真的是当事人想要的么?他想要的不是解决温饱给一口饭吃,他想要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真的适合他么?他付出了比常人多许多的努力,达到甚至超过了要求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居功自傲,更不是想升职加薪,他只是想恢复自己的本质工作而已。

▲潘乘风正在健身房里努力康复、锻炼(图源:作者)


但是抱歉,不行,因为你残了。


残障在这里似乎变成了一种罪,因为你残了,所以你肯定不如健全人,于是就不给你工作机会。这“罪魁祸首”还是大众普遍的“残障=无能”的刻板印象。


潘乘风在面谈的时候和领导之间有大致这样的一段对话:

领导:前线工作是有严格要求的


潘乘风:我百分百超过你们的要求。


领导:我们希望你明白,如果将来发生任何事故,是因为警队聘请残障人士而导致的,我们很难向市民交代。


潘乘风:说来说去就是怀疑我的能力,我愿意接受任何体能检测。如果我过不了的话,我无话可说。


领导:我们不认为有这个必要,希望你能明白。


潘乘风:你让我明白什么!?让我明白你们全都不敢负责任么!?

这里反复强调了“希望你能明白”,这看似只是一句简简单单陈述句,但潜台词是,“你现在残疾了,自己现在是啥样你自己心里没点ACD数么?”“我们给你安排个文职已经很不错了,算是很照顾你了”“你都这样了还要去拆弹,自己作死可别牵连上我们”


“除了我自己,没人可以说我不可以”


当然,残疾人找工作难也并非全部都是歧视造成的,很多时候真的也要从自身找找原因。工作能力是否达到了公司要求,自己本身是否态度端正积极进取。


有的时候我也会听到一些朋友抱怨:我面试失败了,公司肯定是因为我是 残疾人,所以他们就不要我;我找了好久的工作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唉,残疾人找工作太难了。


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反问自己一句,如果自己身体上没有任何残疾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


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健全人找工作也不容易呀。有的时候不能全部把责任推给自身残疾,这对自己不负责。

▲潘乘风正坐在地上,调试自己的假肢,字幕:没有人有资格说我不可以(图源:作者)


潘乘风说:拆弹用双手,不是用腿。除了我自己,没人可以说我不可以!


没错他是可以的,截肢后的潘乘风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每天拼命的进行康复训练,各种体能锻炼,使自己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警队标准,甚至超过警队标准。

▲潘乘风正在跑道上跑步的剧照(图源:作者)


虽然潘乘风最后失败了,未能成功回到原本的拆弹岗位,但是失败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人。


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或者某项技能很出色的时候,或者某个工作能够完成的很好的时候,公司却因为你的残疾情况把你拒绝了,你可以很坦然的说,这种有偏见的公司,不去也罢。


“我不是疯!我是痛!”


失去一条腿没有打败他,他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工作岗位的体能测试没有难倒他,他用汗水和行动去证明;社会的冷漠、别人的不理解和伤人的语言,才是压垮他使他走向犯罪歧途的最后一根稻草。


领导的不同意,同事的的不理解,女朋友的不赞成都让他倍受打击。这个时候是选择坚持自己的初衷,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左图为潘乘风在车里与女朋友吵架的剧照;右图为潘乘风跟朋友争论的剧照(图源:作者)


或许这类事情在我们这个群体的人身上会经常会发生。


我有个朋友是个听障女孩,妈妈认为身体已经这样了,就希望她赶快找个同村的人嫁了,还能有个人照应。


然而她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她喜欢踢足球,最终她坚持自己的初衷,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比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道色彩。


我不知道我这个朋友在选择足球的这条路上是否也经历内心的斗争,外界的压力,内心的哭泣,但是我知道每位残障者,在每一条路上面对每一个外界质疑的声音的这个过程,都不容易。


电影院里的我,看电影的过程中曾几次落泪,或许是视角不同,他人看到的或许是一个反恐大片,又或是一个拆弹英雄的故事。


而我却时刻感受着主人公的内心,他的每一句话,都能直击我灵魂深处最脆弱的地方。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懂得。


拆弹专家能拆掉隐秘而精密的炸弹,但是却拆不掉人心中对残障群体的那堵厚厚的高墙,也许只有靠人们自己才能消弭这堵墙吧。


PS:投稿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导演邱礼涛的腿也有不便的地方,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很明显不协调。


网上有的说是车祸后治疗不及时留下了后遗症,也有说是小儿麻痹造成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吧。


可见导演邱礼涛在影片中融入了真情实感,才将这部电影的残障部分刻画的让人引起共鸣。在他年轻的时候,是否也会有人对他说过“腿脚不方便就不要去拍电影啦”之类的话呢?




作者丨爱游玩的小北

90后不文艺青年,爱旅游,爱运动,爱生活

编辑丨咸鱼




更多阅读

从《狮子王》到《流浪地球》:我和电影院之间的恩怨情仇

巨额的财富可以让一个残障人自由吗?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一个风流倜傥的多金富商,爱上了一个残疾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