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今年很特殊,特殊到许多情况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
最近,接连几则有关粮食的新闻挑逗着大家的神经。
先是7月下旬,开始组织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这里多说一句,熟悉我们体制运行的朋友就知道,这个通知完全可以由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联合发改委发,但是最后是以中央政府名义下发,可见高层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
接着,全国部分地区粮仓接连“突发火情”。
再者,夏粮收购中,小麦收购量同比减少30%以上……
我们的粮食安全到底如何?
中国粮食产量位居世界第1。从上上届政府开始,连续多年“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政策推动效果十分明显,中国粮食总产量在2003年之后实现“十二连增”,并在2015年达到6.2亿吨的历史最高峰,12年里增长超过40%。
但与此同时,中国粮食进口量同样位居世界第1。其中,大豆、稻米进口量稳步上升,其他谷物、小麦也处于高位。
2017年,我国累计粮食进口1.3亿吨,其中的大宗包括:大豆9553吨,创历史记录,而且买了世界市场64.5%的大豆;稻米399万吨,创历史记录;小麦429.6万吨,较2016年增加27%;玉米283万吨;油菜籽475万吨,世界第1。
而2018年前5个月中国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经突破了5000万吨。
由此导致一个尴尬,中国粮食自给率在持续下滑。
而更根本的因素还包括:
全国农村从业人数大幅下降,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放弃农业生产,而且进城务工的往往是青壮年农民。
这体现在播种面积的下滑上。
但今年,有三个特殊情况,可能激发更多矛盾。
首先,今年粮食产生出现下滑。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天不遂人愿,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东北,遭遇严重干旱高温,影响玉米生长。在公主岭,有农场负责人预计,玉米收成可能较去年减产两到三成左右。在7月下旬,黑龙江部分地方出现大到暴雨,引发洪灾,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灾情较为严重,农田内涝。
再看北方人的主食来源小麦。今年4月上旬,河南、山东局部地区受冻害,小麦出穗数较少,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南部小麦收割时又遭受连阴雨,影响小麦产量,部分小麦毒素超标严重。
山东夏津县的数据:2018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64.9万亩,同比下降2202亩,根据抽样调研,预计单产397.5公斤,减少110公斤,预计总产量为25.8万吨,同比下降20%。
而部门表示,2018年全国小麦产量2567亿斤,比上年减少62亿斤,下降2.4%。
再看谷物,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8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027亿吨,较上年减少586万吨,减幅为2.8%。
所幸的是,相关方面正在加大收购力度。
另外进口的大宗商品,大豆今年得到政策大力支持,但是农民种植意愿没有充分调动。
因为产量下滑,就不得不去消耗储存粮食,库存将遭受考验。这恐怕也是决策层开展库存摸底的重要原因。
供给层面,还能考虑的就是进口,但外部形势也比较严峻。
比如,小麦。美国农业部估计,2018/19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供应7.36亿吨,5年来首次下滑;消费量将创纪录达7.51亿吨,出现供不应求。
今年还特殊在外部市场环境。
最重要的就是,现在和美国之间仍然在贸易领域存在的摩擦。
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41.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2%,其中的大宗包括大豆(139.5亿美元)、畜产品(29.2亿美元)和谷物(15.1亿美元)。
作为反制手段,中国对美国近90%的农产品加征关税,这意味着:一是去其他地方买,但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美国才是世界上农产品最大卖家,比如,美国玉米运到中国,甚至都比中国国内玉米便宜。
随之而来的是,其他国家有没有能力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是个疑问。而且,部分国家还趁火打劫。比如大豆,9月船期巴西大豆到华东港口的进口完税成本从3379元/吨上涨至3517元/吨,上涨138元;阿根廷大豆到华东港口的进口完税成本从3207元/吨上涨至3378元/吨,上涨171元。来自乌克兰的玉米也在涨价。
要么忍受高关税。这些成本都会传导到普通人消费里。
最后,还特殊在今年的金融环境。
财政货币政策今年有个明显的变化,前面强调“去杠杆”,搞得比较猛,加上和美国存在摩擦,现在已经定调要“稳杠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货币、财政都发力。比如,基建肯定要更大力度推进。
接连降准,银行放贷的钱也更多了,举个简单例子,大家熟悉的余额宝,年化收益年初还有4.3%,现在只有3.3%,不要小看1个点,收益下降幅度高达20%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钱更多,但钱的去路却在变少,楼市已经“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股市又是扶不起的阿斗。可钱就像水,不能一直蓄起来,总要找地方去。
上次,2008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猪你涨”、“苹什么”等轮番上演。比如,2009年全国大蒜半年就上涨了40多倍。
当前,粮食价格还比较平稳,但已经出现躁动。
外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主力连续期货7月累计涨幅超过10%。
国内,自今年4月开始,玉米期货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1901合约的价格从最低的1763元/吨,涨至最高1905元/吨,涨幅达到8%,粮食期货不像股市,这个涨幅已经不算小了。
期货有着价格发现功能,也预示未来粮食价格趋势。
当前,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20个月同比涨幅在3%以上。
另外,猪肉价格是“CPI第一推手”,也已连续9周回升,而且继东北之后,河南、江苏又遭“非洲猪瘟”袭击。这些上涨因素,恐怕将传导到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上来。
到这,不禁想起诗人29年的一首小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29年后的今天,我们几乎没人过上这种诗意的生活,但“关心粮食和蔬菜”却可能一语成谶。
延伸阅读
全国夏粮减产306万吨!
记者:乔金亮,来源:经济日报
眼下,关于夏粮产量的话题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其同天发布的解读夏粮生产的文章则称全国夏粮获得较好收成。
为何夏粮减产了,仍然可以说获得了好收成呢?
应当说,丰收与减产并不矛盾,今年夏粮减产是事实,但丰收同样也是事实。丰收是农业的概念,是相对于歉收而言的,只要能达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产量线,就可以认为是个丰收年。减产则是统计学概念,是相对于去年的产量而言的,去年的产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了,今年比去年略减2.2%,事实上仍是历史几大高产年份之一。
在确保较高产量的基础上,略减略增都是丰收。以全年粮食产量来说,目前,农业部门把1.2万亿斤作为一条线,等于或高于该数值就可以认为是丰收,至于能否增产,则要看是否比上一年的产量高。过去,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罕见的连续12年增产,今后每年都比上一年增产并不现实。回顾世界粮食发展的历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除中国外,只有美国在1975年至1979年、印度在1966年至1970年实现过五连增。而我国在十二连增之前,粮食也长期呈现三年一减的不稳定周期。
笔者认为,我们不必纠结于是否年年增产,而是要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公斤、400公斤及500公斤的门槛时,分别意味着处于营养不足、温饱有余、食物消费较大改善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正接近500公斤的门槛,市场粮源非常充足。当前的问题不是粮食产量够不够,而是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新时代的粮食丰收理应是高质量发展的丰收。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质量安全。在产出高效的同时,要更注重产地环境良好。
眼下,关于夏粮产量的话题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其同天发布的解读夏粮生产的文章则称全国夏粮获得较好收成。
为何夏粮减产了,仍然可以说获得了好收成呢?
应当说,丰收与减产并不矛盾,今年夏粮减产是事实,但丰收同样也是事实。丰收是农业的概念,是相对于歉收而言的,只要能达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产量线,就可以认为是个丰收年。减产则是统计学概念,是相对于去年的产量而言的,去年的产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了,今年比去年略减2.2%,事实上仍是历史几大高产年份之一。
在确保较高产量的基础上,略减略增都是丰收。以全年粮食产量来说,目前,农业部门把1.2万亿斤作为一条线,等于或高于该数值就可以认为是丰收,至于能否增产,则要看是否比上一年的产量高。过去,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罕见的连续12年增产,今后每年都比上一年增产并不现实。回顾世界粮食发展的历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除中国外,只有美国在1975年至1979年、印度在1966年至1970年实现过五连增。而我国在十二连增之前,粮食也长期呈现三年一减的不稳定周期。
笔者认为,我们不必纠结于是否年年增产,而是要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公斤、400公斤及500公斤的门槛时,分别意味着处于营养不足、温饱有余、食物消费较大改善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正接近500公斤的门槛,市场粮源非常充足。当前的问题不是粮食产量够不够,而是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新时代的粮食丰收理应是高质量发展的丰收。今后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注重质量安全。在产出高效的同时,要更注重产地环境良好。
重要提示:原公众号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被封被禁。为防止再次失联,欢迎点此关注新号:1.欢迎回家!吹响集结号!2.每一个关注都是你希望的成长!多一份关注就是多一份鼓励,多一次转发就是多一次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