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业务重心将加速东移

晚点团队 晚点财经 2022-07-02

华为会在电动车核心部件、公有云业务、鸿蒙操作系统等业务上加速发力。



文 | 贺乾明 龚方毅

编辑 | 龚方毅

 


近一年多来,华为在难言乐观的现实和未来预期下,或主动或被动的释放业务新动向。它们财务负责人的获准回国不能改变集团当下的处境


对于市场更进一步的疑问,比如某项新业务为什么现在做、预计做成什么样子、还会有哪些新打算,华为官方甚少直面回应 —— 直到本月 24 日的华为年度活动“全联接大会”。


月底结束本轮任期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本场活动上接受了包括《晚点 LatePost》在内的 100 多家媒体采访,回答了市场对手机、汽车、公有云等业务的疑惑以及华为相关业务决策背后的逻辑。


身居高位再加时间有限,徐直军不太可能对每个问题都作细致、尽心的回答。但至少在近一个小时、11 个问答来回的环节里,对一些关键业务的关键问题,他没有打太极、顾左右而言他。


还有一些是他没有说的。比如市场预期这段时间的一些调整象征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迎来边际改善,但对于华为来说,获益的机会很可能微乎其微。


因为无论是公有云、鸿蒙操作系统亦或是自动驾驶方案等新兴业务都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的考验。短期很难看到跨境层面的互联开放。这也意味着去年海外营收占比已经下降的华为,接下去将加速东移。



造或者不造车,都只是一个选择 



2020 年 10 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称华为不造车,定位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这份文件中还以严肃口吻称“以后谁在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


文件还宣布了一个在外界看来耐人寻味的变动,即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线(BU)从徐直军负责的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余承东负责的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而在多个版本的市场传言中,余承东都有意推动华为造车。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华为确实没有直接造车,转而进入高毛利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徐直军说华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尤其是在求生存的阶段:


华为历史上很多选择大家不理解。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最好。(不造车)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对于华为整个高层团队来讲,清楚华为在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


但随着一众科技同行投身造车,华为的零部件生意也面临不小的压力。比如 6月底,上汽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称,不愿与华为等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造车,避免失去“灵魂”。尽管如此,华为不会轻易退场:


如果能够做一个 500 亿美金的车部件公司,毛利又高,不担心今天卖几台,明天卖几台,今天召回,明天召回,日子好多了。 


不造车,说不定挣得钱更多。没有为什么,只是一个选择,选择对与错,也没法衡量。这个很清楚。成了就是对的,没成就是错的。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


至于如何看待“有些车厂不信任华为”的现状,徐直军的回答强势、直接:


我不让它信任,我的大脑是有限的,我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我不能为所有车装上大脑,也不能为所有车装上灵魂,我们在选择智能驾驶伙伴是严格限制的,必须我批准。



 转型公有云,令华为在之间备受煎熬



市场空间广阔的公有云,是华为发力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2020 年 1 月,华为将公有云业务与存储、服务器等硬件并到一处,组建云与计算业务单元(BG)。仅 15 个月后,华为公有云业务像汽车业务一样,成为了独立的BU(业务线)。


BG 和 BU 都是华为一级业务部门,前者通常容纳的业务更多;而后者虽然业务线相对精简,但通常意味着被纳入其中的业务能获得更高自主权。


在此期间,华为云业务的一号位也多次更换,从高级副总裁侯金龙(原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总裁,现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换成余承东,再后来由徐直军直管。


徐直军说外界看到的所有这些调整其实反映了华为转型过程中的痛苦。从原来销售存储件、服务器等 ICT 硬件转向公有云这样的服务商业模式,团队在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得失之间备受煎熬:


服务器、存储业务跟公有云业务到底是什么关系,华为内部确实一直受煎熬。


由于前期华为服务器、存储业务和共有云业务销售团队(之前)在一起,所以面向客户的时候卖什么令他们很煎熬,因为有可能卖服务器、卖存储拿的奖金多。


后来华为内部为了鼓励大家卖云,给了 5 倍加成。即卖一块钱的云,相当于五倍服务器、存储,但效果并不好。


……


对于华为来说,转商业模式最难,转销售队伍更难。内部变来变去,其实是痛苦的过程,尤其涉及到商业模式的转型,涉及到销售队伍的转型。传统的 IT 公司,很多都转不过来,我们可喜的是,还有一个华为云在,而且已经全国第二、全球第五。


现在徐直军对公有云业务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且暂不考虑资本运作:


云服务市场,最终会统一到三家左右,这是必然趋势。关键因素是持续创新,规模效益,成本优势。华为在持续投资,有 8000 多人在持续研发。


华为云没有上市计划,没有剥离计划,没有出售计划。


至于原本的优势项目 X86 服务器业务,因为美国的制裁处境维艰,徐直军承认了出售的可能性,华为公司正在与潜在投资者接洽。



 手机业务继续留着

徐直军指望鸿蒙发挥更多作用



在美国的多轮制裁下,华为丧失了从供应链上获取高端芯片的能力,手机业务遭遇重大挫折。去年 11 月它们被迫将手机子品牌荣耀拆分出售。据荣耀 CEO 赵明 22日公布的数据,独立不到一年的荣耀,周销市场份额快速恢复,已逼近历史高点。


相比之下,华为手机主品牌则在库存芯片消耗殆尽后,疲态尽显。今年上半年以手机为核心的消费者业务收入近乎腰斩、降至 1457 亿元。外界也好奇华为是否会继续出售主品牌的手机业务。


徐直军明确否认:


由于美国制裁,华为没有芯片,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大家现在基本上买不到华为的 5G 手机。但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也不会出售。我们正在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看能不能存活。


这里的“努力”多指软件层面的新尝试。徐直军说华为正借助鸿蒙操作系统、让存量用户尽可能留在华为体系内,等待转机出现:


手机业务上,华为有几个努力方向,一是让未来还有新的 5G 手机出来,哪一天出来不知道。二是优化鸿蒙、让软硬件协同,使存量手机使用的时间更长。


……


现在来讲,鸿蒙装机的进展超预期,安装量过 1.2 亿。这里讲的都是手机,不含物联网设备。现在物联网设备有多少用了暂时统计不出来。我们希望把华为存量的 3 亿台左右手机,能升级的全部升级到鸿蒙,给鸿蒙生态带来巨大的贡献。


至于二级市场炒作鸿蒙概念股,徐直军说看不懂:


单独做鸿蒙的软件公司,我都不知道它怎么创造价值?怎么带来收入?市场上有一段时间把鸿蒙炒的热火朝天,有些公司股价炒到好几倍,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能通过鸿蒙带来收入增长,我搞不明白。



- FIN -





晚点团队出品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