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之与不知

弘德新国学 李向东 弘德新国学 2024-02-08

点击以上蓝字“弘德新国学”,免费关注弘德新国学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25天


子路是孔子早期的弟子,为人直率,不过有时候失之鲁莽。

 

有一次,孔子对子路说:由啊!(子路的正式名字是仲由)告诉你怎么算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知道。

 

从字面上看,孔子讲了一种学习、求知的态度:不能好面子,强不知为知。其实,这句话还更深的含义。

 

在孔子看来,“知”分成“知之”和“不知”两部分。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还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更要知道“知之”和“不知”的界限在哪儿,这才是真正的“知”。

 

人有所知、有所能,必然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儿,很多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分辨。

 

比如:一块石头,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块石头,这似乎是“知”了。但在雕刻家眼里,就不仅仅是块石头,更有“美”藏在里面。当他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美”就展现在每个人眼前了。

 

当然,事情往往不这么简单。尤其是人们在知之的路上顺利前行、志得意满时,自我的膨胀往往让人忽视了不知的存在。

 

以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人类似乎成了地球的主宰,理性之光也要照彻整个宇宙,尼采甚至说上帝死了,似乎一切都不在话下。

 

随后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了西方人当头一棒,让他们从致命的自负中清醒过来:原来人类并没有洞彻宇宙真理,很多事情不过是以不知为知,人类的“知”和人本身都是有限的,人永远有“够不到”的地方,只有未知才是无限的。这也导致了西方社会宗教的回归。

 

说得有点远了,讲个身边的例子。

 

有一次,和一个在中学当老师的朋友聊天。我问朋友:你们班里经常考前三名的孩子和经常考后三名的孩子平时有交往吗?朋友想了想说:应该不多,他们很少一块玩。后来我又问儿子:你上初中的时候情况怎么样?儿子说:基本上是两个世界,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听了就想:人与人之间在分数上的差距真得有这么重要、这么夸张吗?这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种知之不知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偏见呢?

 

 



延伸阅读: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成绩不好的娃,是来报恩的!”这位校长的讲话刷爆朋友圈!

国学其实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传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之与不知

弘德新国学 李向东 弘德新国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