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在 深 圳 LIVING IN SHENZHEN
“这次展览将目光投向过去的40年。在此期间,所谓的‘数字革命’迅速兴起,席卷全球,带给全球社会颠覆性的挑战…… ”——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策展人 Martin Honzik
Ⅰ
在时间长河中,人类永远渴望着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并依靠自身力量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轨迹,因而从未停止探索。过去的40年,“数字革命”迅速兴起,然而巧妙的工具和技术的纷至沓来却让这个世界越发复杂,以至于没有人再能轻易地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未来必然是科技的,然而人类的定位似乎尚是模糊而未知的。
“人类是未来一切议题的核心。”——这句话是用来重新惊醒我们关于未来演化的科技命题。它不是一句空想,而是关乎人类的未来,最终的裁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毁灭还是生存?关于一切伦理判断的决定按钮,都终将由人类自己按下去。Martin Honzik,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策展人。谈及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他说:“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与科技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一轮全新的范式转换正在酝酿之中。迹象之一就是数字本身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一场独立运动。这次范式转换不仅对工业产生影响,也将作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策展人 Martin Honzik
探索艺术、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审视和思考颠覆了每个人的日常和未来的数字革命,想象并共同塑造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世界,电子艺术由此诞生。
Ⅱ
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钥匙
科技的发展正在引导艺术界变革。纵观人类发展史,艺术与科技始终不曾分割,从达芬奇到米开朗基罗,皆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共有卓越成就。如今,人工智能时代赋予科技更多展现形式,艺术家开始以科技为手段进行创作,激荡出更多元的艺术表现与互动跨领域艺术风格,自此科技与艺术展开交融发展之路。科技给艺术以现实,艺术将还科技以灵感,科技艺术作品有别于以往的任何艺术作品,让人惊艳、沉浸其中。土耳其多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运用实时音乐与视觉特效打造公共艺术雕塑、在他的作品里,有着非同一般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其中城市的风系列之《深圳的风》,Refik Anadol工作室开发了一系列定制软件,使用从深圳机场收集的一年数据集读取、分析和可视化全年每隔10秒的风速、风向和阵风模式以及时间和温度,使用这些真实数据作为原材料,让人看见风的形状。
意大利媒体艺术家Davide Quayola通过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分析古典绘画、雕塑和建筑,借助各式数字工具对这些历史原料进行审视、捕捉、建模和重构。如果你看过“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那么你对那个名为《雕塑工厂》的大体量装置一定印象颇深——大型玻璃房中的机械臂现场表演对意大利古典雕塑作品的学习、重演和变体。
英国媒体艺术工作室onformative的《蜿蜒之河(Meandering River)》是一个实时视听装置作品,其曲目和画面,都是由经过机器学习的AI创作。该作品采用了鸟瞰的视角,重新演绎了大地上的河道移动现象。《蜿蜒之河》以多块屏幕展现了这一宏伟景观,让观者能看到河流的改变,启迪观众从独特的角度理解时间。
艺术家Mariano Sardón和 Mariano Sigman使用眼球追踪装置来捕捉人们的目光,观者可以发现,屏幕上的肖像图是随着众人目光的转动而同步显示出来的(有点像大型视线智能感应刮刮乐)。
由AnotherFarm & Sputniko!创作的《改造的天堂》是一组用“荧光蚕丝”制成的系列雕塑作品——其原料来自添加了发光水母和珊瑚基因的改造蚕。这条裙子置于无形人体框架上,旨在让观者思索艺术、科学与技术三者交互过程中的极致与局限。
AI如何进行创作?Anna Ridler的《花叶病毒》为我们构想了一种可能——《花叶病毒》是一组动图,每一帧画面由AI生成,响应比特币的价格。
Ⅲ
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
虽然林茨电子艺术大奖在社交媒体上鲜为人知,但如果你对科技艺术界早有耳闻,那么你对这个“科技艺术界的奥斯卡”一定不陌生。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之一,密切关注艺术、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字革命对塑造未来世界的每一步革新。自1979年在林茨创立以来, 成为历史上最悠久的世界科技艺术的最高展会,也被公认的顶级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国际性交流平台。
林茨电子艺术节宣传片
林茨电子艺术节每年颁出电子艺术大奖,嘉奖那些使用数字媒体彰显创造力的创意人士,电子艺术大奖应该算是数字媒体领域中关于创新与先锋精神最重要的认可之一。每年有来自超过七十个国家的国际级艺术家参与电子艺术大奖,令它成为当代媒体艺术走向的晴雨表。
自2008年至今,林茨电子艺术节分别与东京大学、MIT、库克艺术科技大学、筑波大学、柏林艺术大学、以色列大学、比利时高等美术学院、巴黎八大、清华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邀请以上大学参与承办电子艺术节,每年有超过1000位艺术家,500件以上展品参与展览,吸引全球上千万人前往观赏,而本次展览是Ars Electronica第一次走出林茨。作为林茨电子艺术节全球巡展的首站,“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将会重磅展出林茨电子艺术节40年来的获奖作品,即使不熟悉这些参展的业界大咖,来看一次也一定会被作品高端的AI技术和对于社会观察的奇巧构思俘获。
同场展出的林茨电子艺术节四十年文献展则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中西方科技艺术的大型文献类展览。文献展回溯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历年主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字革命、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西方科技艺术在技术与文化的浸润中演化至今。此届文献展也是对中国科技艺术发展脉络的首次系统梳理,展现了科技艺术在学院、艺术机构、公众各个维度传播交流的新格局。文献展还收录了全球技术史单元,围绕深圳科技发展史与全球互联网史两大线索展开,聚焦深圳作为中国科技重镇与国际设计之都对全球的影响力。
Nelo Akamatsu、Refik Anadol、AnotherFarm & Sputniko!、陈抱阳、Kate Crawford、邓碧文、Akinori Goto、Ai Hasegawa、何晓东、蒋竹韵、Vladan Joler、Bjørn Karmann、Toby Kiers、Tore Knudsen、刘娃、龙星如、Isaac Monte、onformative、邱思遥、邱志杰、Quadrature、Davide Quayola、Anna Ridler、Mariano Sardon、Mariano Sigman、Universal Everything、吴珏辉、夏语冰/ 购票信息 /
↓
扫码或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此次展览设计互联会员免费
如果你还不是会员
扫码加入会员即享免费观展
指导单位
协办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视觉艺术创新中心数据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
我在 好视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