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伤和灾难前,每个人都能学习的心理急救

陈彬华 彬华同学 2021-03-18

 

在汶川地震期间,有一大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也作为志愿者前往震区提供心理、社会层面的支持;现在的肺炎同样也是一场灾难,我在微信上又看到了一批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分别有支持患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志愿服务。

我们知道,专门的助人从业者总是有限的,需要得到支持的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乃至为疫情感到痛心忧心的人要远远超出志愿者所能服务的范围。因此我要介绍一个面向非专业人士也能学习的技术——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PFA)。不管你是正在从事会与受到创伤的人直接接触的工作或志愿服务,还是给自己身边的人提供支持,这个技术都能够提高你帮助的质量

我在这篇文章里面会简要介绍一下心理急救的内容,并在最后附上了两个可以进一步学习的链接,分别来自COURSE和WHO

 

二 什么是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简称PFA,旨在减轻急性压力和创伤的影响,并帮助那些处于危机中的人有效地应对逆境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or PFA, is designed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te stress and trauma and assist those in crisis to cope effectively with adversity. (From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Note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精神卫生差距行动规划mhGAP指南发展组评估了心理急救和心理解说的相关证据,并总结为应该向刚刚经历创伤事件而处于极度痛苦的人们提供心理急救而非心理解说。

 

三 如何进行心理急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出了心理急救的RAPID模型,接下来我简单做一个说明

 

R:反思性聆听 Reflective listening

 

希望能够帮助一个遭遇重大事件的人,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联系、建立关系反思性倾听,或者说主动倾听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于志愿者,在倾听之前,先从一个认真、友好的自我介绍开始,包括你的名字、你在做些什么。虽然这很基本,但是也容易被忽略。之后再开始问对方的情况。

问题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就是那些可以回答是不是的问题,比如你现在有没有地方住。因为封闭性问题不适合进一步交流,所以请用在需要快速确认情况的问题上

像是“你现在怎么样”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能够给对方更多说话的机会,但太多开放性问题会让人觉得像是调查,而不是真的在关心对方

这些问题被问出来都是为了听到对方更多的声音,那么如何确认你真的听进去了呢?

当你对他们的回答能够做一个摘要或重述时,你就做到了倾听;他们听到你的摘要和重述时,他们也会感觉自己的话被真的听进去了

反思性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用到,它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它最大的特征是对对方的需求、感觉进行了回应。譬如有人抱怨自己领导喜欢指手画脚,TA的朋友问他说“是不是很不爽”;又好比有人跟朋友说自己学习上遇到了很多困难,TA的朋友问他“那我有什么能帮到你的吗”。

简而言之,反思性聆听就是通过合适的问话及回应,让对方的需求、情感得到你的理解

 


A:评估需求 Assessment of needs

 

这里的评估其实不是专业的评估,翻译成“判断”可能会更加合适。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课程的说法,“我们要做的是让对方告诉我们他们的故事”,包括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如何应对遭遇的事件。

遭遇重大事件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称作“良性应激组”,他们虽然感到痛苦,但是基本还能正常生活,这时候只需要告诉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找你,而不需要干预他们自然的恢复过程;第二类被称作“障碍组”,他们在日常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譬如无心下厨乃至无心吃饭,这往往是最需要得到支持的一部分人;第三类则被称作“恶性应急组”,他们大体还能正常生活,但会有一些“代偿”行为,譬如一个地震受灾者不断回到废墟中试图找回自己的东西,假如这些代偿行为没有伤害自己和他人,那他们也可以像第一组人一样留待观察。

 


P:优先级 Prioritization

 

所谓的优先级,就是回答我们到底要先帮助谁的问题

从需求层面讲,基本的生存需要,不论是整体的安全还是身体具体的问题首先需要被考虑

接着需要考虑的是社会支持的问题,对方能不能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一旦有社会支持,不论是生存、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都很可能得到满足。所以我们要考虑他是不是和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脱离了,是不是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等等。

 

I:干预 Intervention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心理急救是富于同情心和给予支持的方式,但并不是心理咨询

干预基于评估和优先级的考量,因此先要尽可能想办法满足安全、身体或说医疗的需求。链接合适的资源,包括提供正确的信息非常重要

其次是支持对方重新和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连接上,譬如TA因为心情低落所以跟朋友断了联络,也许可以鼓励TA重新开始这些联系。社会支持水平是预测一个人在重大事件恢复水平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这里复习一下整个心理急救的过程:首先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自己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其次,倾听对方的故事,并且用摘要、重述等方式回应对方的诉说,同时也不能忘了反思性的提问,譬如对方说感到很紧张,那是怎样的紧张、有什么表现、又是为什么紧张等等。

更具体的干预有以下的建议:

消除刺激源。如果网络上充斥着太多让人不安的信息,很多人适度减少对于这些资讯的获得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专注在某些事情上。当人有目标或者任务时往往会有更好的恢复。

延迟冲动行为。也许在重大事件过后,会忍不住想做些什么,有时候稍微缓缓会更好些。

普遍化。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烦恼、痛苦是正常,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受到冲击。

植入希望。虽然出路可能一时没有出现,但要让人们看到这样的可能性。

纠正误解与虚假信息。在重大事件面前,人们更可能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D:处置 Disposition

 

前边提到暂时不需要干预的群体,这种暂时不干预就是一种处置。我们需要注意,心理急救作为一种非专业性的服务,之所以强调非专业,不是说它不需要一定的训练,而是说它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提供大量的服务出去在美国的心理急救志愿者一天至少会接触八到十五个需要得到支持的人,所以正确的处置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确保更多的人得到支持

 

处置还包括将超过心理急救志愿服务所能支持的部分转交给更具有专业性的工作者来处置。譬如有严重自杀风险的人,就需要由心理咨询师来做危机干预,而不仅仅是心理急救了。(心理急救就像是在野外做心肺复苏,而危机干预更像是急救室的手术)

 

三 自我照顾

 

照顾他人最好的办法是先照顾好自己。没有照顾到自己不仅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你所帮助的人不负责。假如你自己心中没有希望,你很难给人植入希望

在希望提供帮助之前,需要考虑清楚:

你想要提供什么帮助?

你会在什么时候提供帮助?

需要提供多长时间的帮助?

可能碰到什么困难?

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吗?

如果做不好怎么办?

如果碰到有人自杀怎么办?

 


不管是亲身前往前线,还是线上提供支持,作为助人者都可能遇到你想要帮助的人一模一样的创伤,这也是需要慎重考虑自己承受能力的地方

 

四 进阶学习

 

虽然之前学习过心理急救的内容,但我也不是相关的专家,虽然查阅了文献,也多少可能存在错漏的地方。篇幅所限也没有情境模拟、练习等非常重要的内容。我这边推荐两个耗时比较短的进阶学习内容。

第一个是COURSE上的心理急救课程,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制,可以较为系统地学习心理急救。学习免费,证书收费,有部分中文字幕。因为有正确和错误案例的演示,非常建议学习。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psychological-first-aid

第二个是WHO的一个手册——“现场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可以直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中的截图全部来自这个手册。

 

五 总结

 

因为心理急救更多是作为现场工作者及专门志愿者所提供的一种帮助,譬如救援队员去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急救技能,所以在把心理急救的主要框架搬过来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并不适合想要为身边人力所能及提供些帮助的情况。当然其中的要点相信大家能够迁移到日常的交流中,譬如对于问题和倾听的进一步理解都能更好发挥一段关系能给人带来的支持作用。

 

另外有些内容我在以前的推文有提到一些,这里贴出来仅供参考:

首先是关于倾听,跟同理有很大的关系:跳桥与过敏:我们跟理解与行动的距离是什么?

其次是自我照顾,在这篇临终关怀的学习笔记里也有提到:临终关怀培训实录 | 走好生命最后一程

 

最后,新年希望大家平安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