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学 | 解决知识焦虑的答案就在我们中间

陈彬华 彬华同学 2023-04-21

“没有人能教别人,也没有人能教自己,而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彼此教导。” 


——弗莱雷


 

在知识焦虑的今天,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 报了一堆课程、买一沓书,课没听完、书更是没读完;好不容易学完一门课,感觉知识就是来你脑海里旅游的。那花那么多金钱、精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 带着拓展视野的目的了解一门新的学科,到头来发现自己完全在用自己已有的框架去套新的东西,感到了无新意。疑惑自己还能不能突破自己了? 

  • 感觉到自己好像必须得去参加培训、报名课程才能对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胜任力,可是价格动辄上千上万。看着自己的钱包,这年头难道没钱就没法学习了? 


我套用一下贩卖焦虑的经典模式,告诉你,这就是“共学”存在的意义。 



共学是什么? 


共学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却是助人者、行动者领域的热词,强调我们的“共同学习”。 

在我这里,它根植于巴西教育家弗莱雷的“对话教育”,“是一种人们为了追求解放所进行的对世界的征服”;虽然我们并不一定使用“共学”这个词汇,但在女权运动脉络下的“唤起意识活动”(consciousness-raising)、叙事治疗脉络下的“集体叙事实践”(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共学;当然,它还与批判民族志、行动研究有些许关联,但我们暂时不把这个问题复杂化。 


简而言之,共学是一种参与者共同选择对话主题、采取行动并对全过程进行反思的实践。 



今年2020年6月,在706青年空间的支持下,我与小勺、二师兄一起筹备了“706共学行动小组”,最终招募了1位协调、4位观察者和8位参与者组成了行动小组。

行动小组为期十三周,第一周用于破冰,往后四周开展对于“共学”本身的学习,最后八周由8位参与者分别开展8个不同主题的共学小组,每周回到行动小组进行复盘。在上周我们成功结束了十三周的历程,开始总结我们这三个月以来的收获。 


共学作为一种对话,我们在最后也做了“一封写给彼此的信”。我在里边提了个问题——“如果让你现在来定义‘共学’,你会怎么说”,邀请你来看看大家的回应。 


  • 雯超:共学对我而言是一个面对挫折和不断改进的旅程。在开展共学前我是有点犹豫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激发学员们的主动性。后来随着一次次的共学,也让我看到了做的不错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共学让我第一次把内心思索已久的话题串联起来,并展现在各个有同样热情的伙伴面前。当然,在共学中也遇到各种与我想法不一样的声音,我想法的泡泡常常会被扎破,但同时也化为了更多的泡泡和感受。 


  • Aimee:“共学”并不是一个可以用作敦促自己的外部束缚,个人的主动性和投入度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想要获得具体知识的收获,没有任何捷径;但“共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这种方式突破了空间和领域,让一个人得以广泛接触另一群人,以在更广阔的视域里定位自己,和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联系的触角。 


  • Mark:在学习与交往中成长。国内的小学、中学教育过程,可能固化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共学使我有机会对此重新思考。共学的外表是一个小组,成员们大概因为模模糊糊而契合的目标——目标至少包括两个要素:学习内容、共同学习的意愿——而组团儿学习,组团后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展开了或深或浅的生命交往,从而在学习意愿、形式教育、非形式教育等各方面,自觉、自省地共同又自主地成长。这是“虽然力量有别,却权利平等”成长过程。 


在他们的共学小组里,他们还收获了很多惊喜。 


  • 黄璐:最大的惊喜是看到了组员们如此有灵性的作品。不管是写梦,写剧本接龙,写歌词等等,他们的作品都让我看到了诗意的文学。另外,还可以看到他们互相帮助和支持,一起成长,我自己也会收到他们的鼓励。 


  • Aimee:在讨论时总有几期高光时刻,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也让组员们觉得很有收获。当然,这也促使我不断反省自己,如何才能在以后的共学里提前策划,以保持这种高兴致的讨论氛围。


  • Mark:我作为主导者,却没有“权力掌控”的良心不安。我目睹着每一位参与者,个人意愿慢慢觉醒且被赋能,个人特征开始呈现且被探索,共同且自主地在学习与交往中成长。 



 为什么需要共学? 


在最后一次讨论里,程畛提到最开始子涵问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共学行动小组;跟我一起筹备的小勺也问过我这个问题,似乎我每次回答都有不同的答案。所以,现在我又想给一个不同的答案:在共学里,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经历与思考的价值。 


很多时候,学习是“储蓄式”的,相对来说我们只是被动地接收。 


我参加过很多学习,有一些让我非常不满意,尤其是那些宣称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实际做不到让人各取所需的课程。


我们可能带着自己的议题来,却发现自己的议题被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又或者是一方面感觉有些内容完全是耳熟能详、了无新意,而另一方面却有好多内容艰深晦涩、诘屈聱牙。


这是因为,传统的学习给我们安排好了学习的内容、次序。换言之,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已经被确定了。这种确定背后就是权威给我们的标准,比如“什么是好的学者”、“什么是好的咨询师”、“什么是良好的生活”等等。 


它会让我们错过了彼此教导,让每一个人的经历与思考都发光发亮的机会。 


许多参加网课的人会有一个体验,在开课时群里的自我介绍看起来大家都是那么有趣,甚至让人有些心潮澎湃;但是渐渐大家的声音消失了,我们公式化地呈现出“学生”这一张面具。可还有些学习的场景,可能是我们在课外又和同学有些交流,才惊觉自己同学原来在领域内深耕多年,能够马上把自己的经验与新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短暂交流便是受益匪浅。 


前些日子,我和另一个小组的伙伴们讨论,确定了一个感觉,那就是我们在行动上其实没有那么需要别人的指导。如果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课程”,自然是预设了前辈能给后辈一些引领。


不可否认,知识积累对发展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如前文所述,有时我们新积累来的知识未必能回应我们的议题。课程有课程的重要性,却也不能忘了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个同伴间互相支持、映照的空间,一旦空间被腾出来了,答案也许也就出来了。人们被“卡住”是需要一些支持,未必需要一些教导。 


我在筹备者的角色上,我有时会有一些担心,担心自己没有足够好的协作以搭建出共学的空间;但我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大家投入到共学中的时间会没有回报。


当然,共学的意义还有许多,比如它能够克服我们对于学历教育的崇拜、成本极低、有利于我们终身学习等等,我在这篇推文里就不逐一展开了。(在咨询的自学上,助人者交流会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们给彼此的信里还有一个问题,“在共学行动里收获最大的一件事/几件事是什么”。虽然还没有得到全部的回复,但我先展示其中的三个。 


  • 黄璐:最大的事情当然就是开展自己的小组啦。在参加彬华的小组以前,我是绝对没有信心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它的主题离我学科背景实在太远。但我的小组进行到现在,基本都很顺利。这是我十分骄傲的人生经历。 


  • Aimee:当然是认识大家啦!虽然之后可能没什么交集了,但是能了解到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做着不同的事情,每次看到都会很受鼓舞吧。 


  • Mark:收获了一个“706共学小组工作包”,彬华和夏威夷三个月来的用心“服侍”,两个同小组朋友的生命故事,十几位隔壁桌同学为一路风景。 

    观念方面,我原本以为“共学”是线上教学的大趋势中不得不精细化进行而需要习得的武功,参与后知道这是涉及到平等、社会工作中行动研究的问题,而其源头之一竟然是解放神学。换句话说,这还是个神学问题。



 怎么开展共学? 

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共学,我认为基本的流程是这样的:

  • 确定自己希望深入学习、实践的议题

  • 在自己的同学、同事或者朋友中,又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招募共学的伙伴

  • 进行一两次对于共学计划、分工的讨论,与此同时澄清彼此对共学的期待、希望深挖的议题

  • 围绕着共同选定的材料或议题开展共学,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读书会、生命故事等


关于更多共学的细节,我正在撰写“706共学小组工具包”,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可以供大家参考,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如何真正地实现对话、如何贯彻解放的意涵等等,都还是需要继续挖掘的东西,希望你也能一起来尝试开展自己的共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