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输出CEO中国输出廉价劳动力?教育上的差距在这里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说起印度,咱们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脏乱差、贫富差距大、强奸案频发、女性地位低、英语口音重……但是你知道吗?《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
硅谷三大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中,后两家的CEO都是印度裔,这还没完,诺基亚、日本软银、Adobe、SanDisk、万事达卡......这些国际巨头的CEO或同级别的高管位置全都被印度人拿下了。
掌舵百事可乐12年的前CEO因德拉·努伊同样来自印度。
论学历、智商、努力程度,中国人哪点比印度人差?凭什么印度就成了“CEO收割机”,中国人就得勤勤恳恳为他们打工?
前两周,米粒妈跟大家分享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日本篇和芬兰篇,第三集刚好讲到了印度教育。
印度教育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印度教育模式值得中国家长去学习吗?从纪录片中也许能找到答案。
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管说得对不对
在印度的课堂里,学生们随时随地举手发言,很多时候,他们讲的话简直是神逻辑
在咱们中国人看来,肯定觉得:天哪,众目睽睽之下,他哪来的勇气讲出口?但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应该被听到,别人觉得讲得不对,可以继续辩论。
所以在印度的课堂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这样一来二去的激辩非常常见。
当被问到:在课堂上挑战老师这件事,是不是在印度很常见?
印度的学生会说:挑战老师是课堂上重要的一部分。
别看印度人的英语讲得相当蹩脚,他们的口才真的能把咱们中国人甩出几条街。
在这一点上,印度人有着欧美人的内核,从小经过反复的训练,再加上深入骨髓的西方人思维方式,造成了印度人的能言善辩。
其实看看美国人,就知道印度人啥样了。在美国,不管是总统、大学教授还是业务员、水管工,让他们来一段即兴演讲,绝不会尬场。
回想一下,是不是每一部美国电影里面都会有一段激情澎湃、俘获人心的演讲或辩论,哪怕是一段父亲对儿子、教练对学生的“说教”,听起来都那么让人血脉膨胀,热泪盈眶。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米粒妈一生推的美剧《国务卿女士》
从小到大,米粒姥姥姥爷也特别注重培养我的演讲能力。小学四年级,我通过公开演讲竞选上了班长,中学时,我又通过反复练习、修改讲稿,成功竞选上了学生会主席。
后来去美国读大学,我又跑去跟美国人竞争学生会的岗位。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国人的演讲跟咱们的演讲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他们在演讲中列出各种数字、不断提问和互动,穿插各种搞笑的段子,甚至自嘲,拿竞争对手开玩笑,语速和声调控制得恰到好处,完全控制住了全场。
看着美国同学的演讲,我下巴都要惊掉了,但这在美国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在美国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演讲不计其数,小组作业和汇报演讲,都是很常态的学习方式。
我上大学时参加过 Toastmaster Club 好几年,专门练习演讲,不知不觉确实锻炼了胆量,从满头大汗,到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500强的美国公司工作,有一个中国同事在公司做到了非常高的职位。他不仅业务能力强,口才也十分了得。我原以为他是ABC,后来才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大学毕业后才去美国读研,后来留在美国工作的。
有一次聚会上,他私下跟我说,刚进公司那两年,他都会在大大小小的公司会议上偷偷录音。美国人汇报、演讲、讨论的那些话,他一句一句跟着录音学着说,甚至背下来。连语调是上扬还是下沉都原封不动跟着模仿。
整整练了两年,他才能非常自如地即兴演讲。他说,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太吃亏了,外国人做5分,说出10分,大家都知道他的10分,而中国人做5分,什么都不说,大家就只知道2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做会计和程序员的特别多,要么跟数字打交道,要么跟电脑打交道,但一跟人打交道,咱们就立马弱下来了。
美国人也好,印度人也好,他们张嘴就说,不管对不对,起码情绪上很带感,语言方式也特别吸引人。
跟他们相比,中国人一样的勤奋,一样的聪明,一样能改变世界,但事情还没发生呢,印度人转头就吹出了100分,咱们中国人可能等事情做好了,办稳妥了,都还默不作声,别人最后也就只看到了20分,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不过印度人除了能言善辩,在学习上和思维上也确实有些特别之处。
SOLE学习法,提升学习内驱力
印度是个贫富差距极大,社会阶层固化相当严重的国家。几亿人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难逃厄运。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以一己之力,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比如苏卡塔教授,他从1990年起在贫困地区安装电脑,让孩子们接触互联网。看到这,你可能觉得他一定是疯了,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要什么电脑?
那咱们就看看他的“云中学校”,究竟能给底层社会的孩子带来什么?
印度的拉卡拉提是一个特别偏僻的地方,从加尔各答出发,开车三小时,坐船半小时,又在三轮车上颠簸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在那里,生病的人甚至很少能活下来。
云中学校什么样呢?说实话,有点像咱们90年代的网吧。
但不同的是,这里每台电脑前都有很多把椅子,三四个孩子坐在一起,而且外面的墙都是玻璃的,电脑两边也没有隔板,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云中学校里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基本都是当地农民,只读过几年书,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电脑,但他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通过电脑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这是他们唯一感到欣慰的事。
一年之后,再来到这个地方,你发现孩子们从对电脑一无所知,到现在,他们已经会自己找到搜索网站,输入问题了。刚开始,他们看不懂英文,后来他们可以自动形成一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英文。
通过云中学校,这里的孩子学会了英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云中学校的教学方法,被称为SOLE,就是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重点是让孩子自己去学习,这不仅适用于贫困儿童,在另一所印度海滨的贵族学校,也同样适用。
这所环境优美的天堂学校的创始人,是一位妈妈,当初创办学校的初衷,是因为她女儿在传统学校里,习惯了遵从式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自信心下滑严重。后来她在自己的学校里引入了SOLE学习法,让孩子们自我组织地去学习。
比如一堂课,主题是“数字公民”,孩子们讨论上街购物和网购哪个更好,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孩子们会自由分配项目任务,有人负责查找资料,有人负责做记录、画画等。
为什么要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苏卡塔教授给出了答案:当一个孩子搜索到一个网站,另一个孩子会搜索另一个,他们就会相互比较,最后他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对的。凡事都有多面性,这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现在很多家长刻意避免让孩子少接触电脑,但印度的老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电脑已经是这一代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你要让他们意识到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去利用电脑,无论是书本还是互联网,学会去使用资源。
学习说到底是贯穿终身的,孩子需要有动力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就像云中学校的那些穷孩子,几台电脑、连通互联网,他们就能因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兴趣,主动去学习英文,学习打字,学习搜索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学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印度这种SOLE学习法,毫无疑问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灵活的思维方式,善于寻找替代方案
印度是个非常混乱的国家。马路上,交通拥堵且无序,各种不按规章制度行事,不按套路出牌。
但是印度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思维方式,叫“Jugaad”,就是寻找临时替代方案。
比如没有莲蓬头,他们就会拿一个水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面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国家对这种形式的需求。因为印度资源很匮乏,当正确答案不可行的时候,难道就把问题放在那吗?印度人的想法就是,能解决20%就解决20%。
很多人刚到印度会觉得,天哪,太乱了,没有办法跟印度人打交道,没有办法跟印度政府打交道,没有办法管理印度人,但是想想那些跨国公司的印度裔CEO,他们最强的地方反而就是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这一点也是咱们中国人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们做事喜欢追求完美,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暂时搁置问题。
但印度人不会,他们思维非常灵活,这条路行不通,马上换另一条,各种尝试各种试错,虽然可能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制造了新麻烦,但是起码让事情向前滚动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
其实印度的教育模式,非常符合这个国家的特色和国情,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印度人的能言善辩,自学能力,灵活的思维,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现在的社会,低头肯干是一种好的品质,但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的孩子不缺踏实肯干,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独到的见解,合适的表达,完美的展现。所以无论什么场合,鼓励孩子去表达,哪怕说错了也没关系。
学习是终身的,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拥有自学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
印度贫富差距巨大,那些输出的CEO都来自印度的精英阶层,即便跟这些精英比,咱们中国人一样智商不输、努力不输。如果能提高一些演讲能力和表达技巧,咱们中国孩子未来一样能领导世界,改变世界。
PS:纪录片资源我帮你们找好了,米粒妈频道后台回复“童年”,就可以看到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日本篇、芬兰篇和印度篇啦
KET、PET可是小升初各路名校的敲门砖,自从咱们的KET课程上线后,每天都有几百位妈妈来咨询,课程部同事每天回复信息到深夜
最近天气转凉了,要说秋天最in的时尚单品,怎么少的了风衣!这周我找来了Burberry、阿玛尼、迪奥、COACH等超多大牌同厂的法国巴黎经典风衣。手感不输当年我在美国花1000刀入的那件Burberry,显高显瘦,上班逛街都能穿,咱们团价超给力!
马上要到国庆小长假了,带孩子出行必备安全座椅,推荐这个美国通用汽车安全座椅、新加坡政府指定安全座椅代工厂的折叠安全座椅,能承受30吨的瞬间冲击力,100多就能入手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点击可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