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质课例·梁静燕:鸦片战争 |无锡【人教版】

梁静燕 高中历史教研 2022-09-24

点击上方蓝字,分享更多资源!

作者简介
梁静燕


中学一级教师,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历史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课例

当今研究鸦片战争的权威——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自序中这样说道:“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将时间推溯到一百七十多年前英国的议会现场。中英到底有多大的矛盾,使这两个国家最终兵戎相见呢?那还得从中国最后一个盛世“康乾之治”说起……

【设计意图】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涉及并掌握的,这里适当略讲,可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而关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本课重点兼难点,如何突破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色彩?设计将具有理论高度的深奥结论寓于典型的史实中,从政府、军队、官员、民众等多个角度,启发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典型案例中“以小见大”,通过“历史神入”和历史想象,探究中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设计意图】说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学生固有印象就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所以会产生仇恨的民族主义;面对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对这场劫难的肇事者的愤慨和谴责。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列强的侵略性是一方面,在今天看来是屈辱或吃亏的丧失主权的规定,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概念,中国政府自己拱手让出的,后来人的愤怒无法取代当时人的无知。这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也让历史回归了理性。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设计意图】补充相关史料,从两个不同侧面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在鸦片战争后,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出现难能可贵的觉醒。但一本书的两种命运又说明这种觉醒影响有限。

【设计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终于起步了,迎来了进步的希望,可是,历史事实证明这场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最终还是破产了,可见迟来的近代化步伐不大,近代化之路于中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肯定洋务运动功绩的同时还看到近代化进程的漫长,为此后的学习预留了空间。

【设计意图】历史评价是历史教学目标中需培养的重要技能之一。本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探究问题,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本目中师生、生生的横纵向交叉交流,实现了课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头脑风暴式”的演绎过程使得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更易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交流,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发现,得到更深的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限于政治、经济等消极层面,还对中国带来的客观性进步影响。加上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课从落后问题谈起,但不是重点强调中国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而是注重突出人们在经历了所恪守的传统被侵略战争无情而彻底地蹂躏后的反思、觉醒和探索。最后又回归到对落后的反思,体现了本课 “寻找文明的差距,探寻民族的出路”的中心思想。三次追问掷地有声,使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传统的结论有了新的认识,从史实出发,站在理性的角度挖掘思维深度的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观——以史为鉴,服务现实。

编者说

这是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梁静燕教师于2016年对外公开课课件。经作者授权,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中历史教研公众平台感谢作者倾情奉献。

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发表看法和见解,我们也将及时精选留言后再次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