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教材-18·王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外历史纲要·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史苑新芽 Author 史苑新芽



设计说明

这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三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出变法自强的呼声,农民阶级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然二者都以黯然失败而收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最终清王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战败,巨大的危机诱发了戊戌变法,严峻的民教冲突激起了义和团运动,而二者的失败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反而进一步加重了民族危机,新一轮的救亡图存又将继续进行。因此本课的主线就是:“大危机下的变局,大冲突下的乱局,大制裁下的残局。”,变局、乱局、残局,环环相扣,依次递进,推动着近代中国在屈辱沉沦中艰难发展。
这一课在初中部编教材是两课内容,分别是《戊戌变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通过对比初高中教材,可以得知高中新教材在“历史纵横”栏目增加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的介绍,这也是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这儿老师需要讲解这两本书打着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实际上是托古改制,跪着造反。这固然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但理论存在漏洞,又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高中新教材在正文部分增加了三个地方:第一处是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就要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联系起来,太平天国运动致使湘淮集团崛起,地方督抚做大,导致中央权威的式微。当然对于这一协议应予以辩证评价;第二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增加了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老师在讲解时应加以说明;第三处是增加了条约具体内容(巨额赔款、外国军队驻扎中国战略要地、北京设立使馆界)的危害。这些新增的内容、初高中的变化尤其需要注意。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已经做了6课,最大的感受就是高中新教材容量大,内容多,跨度广。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教法,也不关注初中部编教材,肯定讲不完,讲不透。因此需要转变教法,整合教材,关注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初高中历史教材有很多相通之处。讲好新教材既需要高中老师用心钻研,也需要初中老师打好基础。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基本学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比如我在设计《两次鸦片战争》时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通过连续的追问推进教学。在设计《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采用的是“宏观定位—中观建构—微观透析”,以三层构建策略推进教学。在设计本课时,以“大危机下的变局,大冲突下的乱局,大制裁下的残局”,环环相扣的教学主线推进。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既要关注衔接,也要拿捏区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探索永在路上。
编者说

这是重庆师范大学王沐同学的优质来稿,首发在个人公众号“史苑新芽”上。经作者授权,本站转发分享,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中历史教研公众平台感谢作者倾情奉献。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发表看法和见解,我们也将及时精选留言后再次分享。

下载指南 | 征稿启事 问题答疑 | 众筹说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