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教辅】刘西川 | 大学写作课:势在必行(下)

刘西川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2-12-31


三、大学写作课程的重新思考及设计


1.个人探索


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发现高中时期所养成的写作文的思维方式与方法难以满足大学期间撰写学术论文的要求。客观来讲,大学写论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应具备研究型思维,要能提出问题和预设,然后进行检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并要能很好地论证观点。总之,这门课程更侧重于逻辑性写作和论证写作。

 

我教授大学写作这门课已有8年了,这几年反馈回来的结果是,学生们一开始并不接受这种课程内容和训练方式,觉得花费时间多、太麻烦、见效慢。但坚持下来后,就尝到了甜头。比如,有学生反映,他们“能用批判性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得出自己的观点”、“写文章逻辑顺畅、有条理了”、“笔头感觉比以前更硬了”,等等。

 

我认为当前这门课主要存在阅读量少、质量次、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是阅读量的问题,阅读量过少使得很难就某一个研究领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视野得不到扩展。阅读量不够是一个方面,而且有限的内容其质量也不能让人信服。质上的问题主要是理念、认识、研习上的。所谓理念上的问题,就是并未能从科学与创新的角度来了解学习和写作的过程,抓不住创新,就很难在阅读与写作中抓住核心和线索。认识上的问题是未能从证伪这个具体的角度来把握,没有系统的学习证伪过程和接受训练。研习上的问题就是不能搞清楚每一个具体动作及其作用对象,即使想学好但不知道该如何办,从哪里开始。质量过低主要体现在所看的文献档次太低,有的期刊论文只有两三页,阅读一篇经典高质量的文献和普通文献带来的收获有极大差异,从研究机构、期刊水平和领域大牛等渠道去获取高质量文献阅读是研究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学到精炼的语言表达、明晰的操作步骤、巧妙的结构设计、缜密的逻辑思维。

 

就上这门课而言,我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具体如下。第一,这门课程应着重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写不出来、写不好很可能是思维没有跟上造成的。第二,这门课程最好能通过“拆解”的方式将研究与写作的具体思路、方式与内容讲清楚,尽量借助范例讲具体,尽可能详细。拆解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看清楚论文写作(及其背后研究)的过程与细节,要在具体范例和案例的拆解中学习具体的经验,而不是讲一些难以上手的抽象规则和要求。第三,要加强阅读,写不好很多时候是因为读的少,或者是尽管读了但量还不够。只有读的多、广、深,才能有联想和联系,才能有思想的火花。第四,要提供持续性的陪伴式指导。就经管类毕业生写的实证论文而言,需要克服的障碍太多。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否则他们就容易卡壳,停滞不前。

 

2.课程定位

 

以用“四个没有”来概括当前大学课程竭力要解决的不利局面,“四个没有”包括:没有问题、没有观点、没有分析、没有论证。第一,学生往往无法清晰提出自己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清楚前人的解决方法,不确定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贡献。第二,在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就是容易在一堆观点里迷失自己,提不出明确立场,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即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目的和价值何在。第三,即使有观点,但很难有效地运用资源和素材展开分析,展示观点的形成过程。也有学生大量罗列各类素材,以此来代替对研究资料的具体分析和对自身观点的论证。在这方面,常常让人觉得观点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第四,学生们通常对自己文章的观点和内容以及价值缺乏充分的论证。归根到底,针对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写作课是教给学生以下能力的一门课:如何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利用证据、提问、结合原文素材、发展观点、组织论据,以清晰有效的方式与读者沟通。

 

    我认为,这门课程应有三个定位。第一个定位是培养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完善的写作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要有自己的观点,即使接受别人的观点,也要搞清楚观点是怎么来的以及其依据。具体到写作训练中,就是要帮助同学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就一个现象、现状或冲突正确地提出问题和假说;如何找到强有力的论据验证假说;如何清晰有效地和他人沟通,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并最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显然,大学写作课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化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用明辨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第二个定位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前述那些写作上的短板,实际上都是思维逻辑的缺陷。逻辑思维的目的是首先理清自己的思维,而后在文章中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仅是让自己明白就好,更重要的是让他人能准确理解。写作课之所以被国外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等如此看重,是因为它是确立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无论学生之后选择什么学科,通过写作课首先规范了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其思维方式更严谨,更基于事实,然后再进入一门具体的学科时,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课程内容。因此,学习写作不仅仅让我们掌握了这个技能,更培养了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我们终生受益。

 

第三个定位是加强论证能力。这个和中国多数学生不擅长论证有关。论证,不仅涉及通过论证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通过论证反驳别人的观点,所有学术领域的写作都包括论证,这是一项必须具备且要精通的能力。为了能在学生的专业课和其他课程研究中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课的重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论证的基本要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写作课教的不是文学写作,而是学术论证,即如何在论证时运用合适的方法、合适的证据,且能反驳他人提出的有说服力的论点。论证应是写作课教学环节的核心。

 

这三个定位,就国内的教学实际而言,最关键的是批判性思维培养。早在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提出:教育的主旋律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国内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写作课程,但还是更倾向于知识性、格式性的应用文写作,以批判性思维作为授课核心目标的课程在国内尚属比较新的尝试。我认为,大学写作课这门课程应偏向于逻辑性写作,它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

 

3.教学目标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文献阅读与写作实践的结合,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构思、撰写和修改文本,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与过去写作课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关注学生到底用了哪个理论,如何进行实证,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别人的观点、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通过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经过这门课程训练,帮助学生能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选择充分可靠的论据,符合逻辑地论证所提出的观点。

 

写作课应教给学生两种基本能力:第一是论证,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说,并做出有力的论证;第二是写作,如何从一个原始的想法到一个粗略的初稿,再到修订过的文章。就这两种能力而言,如何从不会到会,最关键是观摩、体会和拆解。可以将其称为拆解式阅读,就是通过分析性阅读去做一些思维上的训练。学生必须要学会带着批判眼光来分析一篇文章之所以优秀的关键因素,或探索一篇不完善的文章的逻辑缺失部分。多做这样的练习和思考,才能慎重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 

 

4.课程内容

 

写作课传授的核心是观点及其论证,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如何形成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语句表达流畅和精炼倒是其次。因而,首先强调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如何才能有效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才是如何选择充分、可靠的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


在写作课上,学生处理的对象或素材是文本。一方面,将写作实践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观点不是从天而降的,观点来自于自己对已有认知的不满与对话,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另一方面,通过写作课,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构思、撰写和修改文本,以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这也是一个通过阅读对自己所学内容消化输出的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大学写作》课程划分为了三个单元:讲授单元、实操单元、讨论修改单元。其中,在讲授单元,通过范例,讲别人是如何阅读、写作的,通晓真实流程与具体细节,让学生知道真正有用的“文章”是什么,有助于体会、观摩和借鉴。在实操单元,既要单项进行实证分析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提出明确的观点以及围绕观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同时也要强调综合训练,以一篇完整论文来进行系统训练。在讨论修改单元,和学生面对面,就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修改的途径有哪些方面;很多时候,在修改环节,学生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或者是知道哪里不好,但确实因能力有限而无力改善。通过修改完善,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们的知识或者思维漏洞,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使学生日积月累的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5.实施方式

 

第一、小班教学。这种课程20-25人的授课效果最好,宜采用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习气氛更为浓厚。


第二、多学科授课。邀请不同学科老师来参加讨论,如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在写作时仅仅考虑本学科的方法一定会限制自己的思考,应该学会跨学科思考。在这个方面,可以考虑组建不少于25名教学系列专职教师的教学队伍,并鼓励各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授课。不同主讲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风格上可以有所不同,但在训练的范式、学生写作的产出、教师对学生写作与沟通实践的指导等方面,应要求相对一致。


第三,建立写作中心。提供一对一辅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批判思考能力,注意:论文写作课不是简单开一门课,还应包括辅导。学生要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要不断去写,同时老师要给学生修改,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修改,因为写作就是“写作—反馈—纠正—反馈”的持续过程。


第四、强调互动与反馈。避免老师在上面讲怎么写,学生只是在下面听的情况。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很好,但自己操作起来却又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授课内容属于显性知识,而具体操作中的很多操作属于隐性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多下功夫钻研,尽可能多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因此,一定要采用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作业与学生互评作业相结合的方式。点评、互评的目的是反馈,发现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思路。讨论很重要,它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第五、开展“交流与总结”单元。邀请期刊编辑走进课堂,请编辑们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就写作中的问题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从实践经历丰富的期刊编辑身上,了解更多写作方面的心得,通过学习优秀人物的经验来不断的思考,运用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四、小结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把大学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并进行剖析,在对比和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寻解决当前困境的思路和措施。通过介绍目前大学生写作现状和背景尤其在与国外大学的比较之后,我们更能明晓大学写作课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与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本文揭示了国内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弱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国内高校的大学写作课程亟需反思和重新设计,应在认识、目标、内容及实施等方面进行突破。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没有掌握论文写作的具体流程,过于依赖网络上的各种模板。其二、阅读和写作训练的量和质都不够,目前所设计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应投入的时间都远远不够,论文的要求也因此大打折扣。其三、互动不够。学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但因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而不得不停止或信心受到打击。


不难看出,大学写作课是一种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涉及如何干的课程。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将“干”讲的很清楚,要将范例拆解得一清二楚;同时,学生也要挽起袖子,亲身进入研究和写作的具体场景,经历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写作是写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拆解、训练、讨论和修改完善就自然成为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


其次,关于这门课,我有以下认识和建议,愿在此与大家交流探讨。


1.写作课的重要性。通过写作课,实打实地培养和加强学生们以下能力:批判性思维+提问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写作能力。


2.写作课程体系要按科学思维来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具体而言,阅读一篇论文,要按照问题——假说——验证的路径来思考;同样,撰写一篇论文,也要按照问题——假说——验证的基本思路来展开。


3.在写作课上,老师传授时,要通过示例来讲清楚如何阅读、写作,其中拆解是关键。同样,学生写好之后,老师也要按照这个标准来修改,提意见。


4.就当前写作课来讲,阅读和写作的量不够。同时,同学们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教师帮助。这就需要加强课后阅读和练习题的量,并定时定点地安排专人对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遇得到的问题给予解答。


最后,我还想谈谈写作与成长。写作并非文学新闻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技能,而是所有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如同读书一样,是一生都需要坚持下来的行为习惯。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高考之后,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写作课程少之又少,写作能力也就渐渐退化。写作的本质是一种沟通和交流,是我们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扩展视野、文辞精炼、传情达意;从更深层次角度来看,写作是一种语言互动、文化创造。我们很期待大学写作课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桥梁,推动大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做到清晰表达思想,逐步完善自身。


(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