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其他

刘西川:文献那么多,怎样进行分类?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分类。分类是针对某节的内容,可根据某个标准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方法、数据、模型观点等进行分类。分类的观点是便于比较,查找和审视已有研究结论和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要注意这个地方的分类,你首先要看到结论的分类以及影响结论的因素它的分类,这是两个事情,第一个已有的研究主流的观点都是以生产型为主的,那么你要去找出来已有的研究前面的研究设计和经证据有哪些不一样。最关键是为了识别研究结论以及影响因素的变化,这句话是在讲我认为已有的研究某一个结论我不满意,我现在要提出一个新的猜想,这个时候你不仅要提出你针对的假说是什么,而且还要去找到支撑假说成立的因素。比如说你认为他能得出研究发现是以生产性为主的,是因为他采用了某种方法。而我得出是以消费性为主的,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同时我能说出这种方法和那种方法的不一样,以及这个方法比那个方法更好的原因。第一个分类服务于呈现分歧,大家要注意整个分类的研究设计,大家可以看这个都是可以分类的,你分类分来分去就像吵架一样,最终你要找到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面,这个就是分类。第二个分类尽量要做到穷尽,比如说这个地方不敢漏,漏掉之后别人会说你这个地方不充分。第三个尽量做到完备。完备最好的办法,第一个是理想情况,第二是理论的情况。基本上分类不完备都是相对的标准,大家认为的好和坏都是相对性,但是没有一个绝对性的,绝对性要么是理想性的标准,是理论性的标准,但是这两个东西是最厉害。我们经常举的例子海归们回来分析问题,他都先来一个理想情况,然后再说现实怎样,然后这些问题他都是可以操作的。
2023年7月29日
其他

刘西川: 文献综述写作的两种基本结构

接下来看一下文献综述的结构,文献综述的结构应该按照分析来布局。文献综述结构最好按照总分总来写,第一个“总”要紧扣假说一,“分”是指已有的认识分歧要按照分节来处理。这个处理的方式大家要注意,总分总第一个“总”紧扣的是假说一,总分总第二个“总”紧扣的假说二,也就是说你开始的时候呈现的“总”是再讲认识上的分歧,刚才的文章已有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正规信贷需求都是生产性为主,那么你对这个不满意,你的所有的东西你都要围绕着这个展开,为什么他这个不对。经过你的这个分析,包括我们经验的证据也能够证实,如果按照原来这样的一个分析思路也能得出来和他们一样的发现,这东西就佐证了你朝这条路走有可能会掉五块钱,你从这条路走不掉,然后你用同样的一种素材做一遍发现走这条路确实掉了五块钱,最终会呈现这样一个结果。这个是整个的结构。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刘西川:文献综述与有“猜想”的分析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文献综述与有猜想的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将已有研究文献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对于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是必要的,这种文献综述可以称为“知识梳理型文献综述”。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文献综述,即通过文献综述来发现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可以将其称为“发现问题型文献综述”。发现问题型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文献,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表现为已有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的差距或已有认识之间的分歧。如何实现发现问题这个目的呢?是通过有“猜想”的分析来完成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一、文献综述中有猜想的分析文献综述里的“分析”,是指在某个研究领域、对围绕某个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这个分析需要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或已有认知之间的分歧,这个“有猜想的分析”需要一个认识框架,将差距或分歧与其“原因”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一个完整过程是:当阅读某个研究领域的具体文献时,先对研究结论进行分类,然后对影响结论的“研究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先围绕研究主题对结论认识与研究设计元素之间的联系提出某种猜想,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设计”元素的不同,验证这种猜想,进而揭示导致认识存在差距或分歧的原因。对此,研究者完成以下四个工作:(1)归纳。根据文献综述所关注的领域或对象,将紧密相关的研究文献梳理出来。(2)分类和比较。根据某个(或某几个)标准对已有研究进行分类,重点是概括已有研究在理论认识或解释上的差异性,然后比较有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认识差异。(3)评价。在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评价已有研究文献。重点是确立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评价导致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猜想形成于分类、比较与评价的过程,因为在比较不同或差异、评价好坏高低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推断性认识,这个推断性认识就是猜想的原型。(4)验证。验证的目标是“接受”对某种原因的猜想。具体就是“坐实”问题的存在,并指出其具体形式及背后的原因。验证的对象就是研究者脑海中对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或认识分歧背后原因的猜想。需要指出的是,在猜想形成及其分析与验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文献“素材”不仅包括相关文献,还包括文献中的某个部分,以及多个文献形成的文献模块。在这三个工作中,分类和比较是为验证服务的。显然,分析的重点是猜想,猜想直接指向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即已有认识的不足或有分歧的地方。这个猜想是关于某个事物的理论认识存在不足或分歧的原因。这个猜想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到的,很多时候是在研读和整理文献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也可能是顿悟,还有可能是中间不停调换的结果。可以看出,“猜想”分析的难点是,应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按照某个标准对已有观点进行评价,尝试阐述对观点不满意的原因,进而形成某种猜想并验证该猜想。二、示例1.基本情况【示例】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先对国内代表性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见表1。纵向来看,表1共分为四列,依此是:“作者”、“使用的数据”、“研究思路”和“主要结论”。表1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刘西川 | 对三个分析框架的解析

2.什么是假说?假说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在理论上的猜想或阐释。就这篇文章而言,该文关心的问题是: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是什么?文中提出的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其实就是针对这个动机进行的不同猜想。
2023年7月23日
其他

刘西川:推荐5篇有关“做研究”的经验性文章

摘要: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五十年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动力,包括其中的关键感情因素,为的是向新一代的青年学者说明自己的经历,希冀会对他们的探索起到一定作用。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刘西川: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什么?(2023-5-11修订版)

一、开场白4月17日,学院安排我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做一个讲座,我拿到的题目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培训与答疑》。考虑到目前的时点是我们刚刚才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我于是准备了一个PPT,题目为《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什么?》,试图回答、解决中期检查中发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在正式开讲之前,我想表达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毕业论文是非常重要的。有三个支持的理由:其一,本科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写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就顺利毕业而言,应该认真对待。其二,写毕业论文可以锻炼、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能满足他人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于即将毕业的本科生而言,写毕业论文,将是一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战”机会。其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受重视、推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底层逻辑来训练自己解决问题、输出有价值观点的能力。显然,写毕业论文就具备这个“良效”。讲毕业论文很重要的这个观点,是希望大家能端正态度。第二个观点,写不好毕业论文的真正原因是思维跟不上。写不好毕业论文,可能有很多原因,如语文基础、理论、方法等。但我认为,最“隐蔽”的原因是思维上的,是思维出了问题,跟不上。具体而言,有三种思维未能得以正视:第一种思维是“问题及其解决”思维。写一篇论文,实则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如果对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是迷茫的,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思维是结构化思维,即需要在思维上将一个具体问题及其解决在进行“分解”。第三种思维是验证思维。对待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先用猜想,后用验证。很多时候,说分析能力欠缺,其实是说验证思维不够。第三个观点,只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是能写好毕业论文的。很多时候,写不好,是因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毕业季的时间都被其他事情占据了。具体而言,做好两步就好了。第一步,就是咬着牙,先写出一个初稿;第二步,就是虚心听取周围老师同学的评价与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即可。有能力和肚量听取被人的意见,是成熟的标志。当完成开题报告之后,学生要按照研究计划与部署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及写作工作。到最后完稿和答辩前,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中期检查,可以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评估学生这项研究的“真实可行性”;第二、掌握学生预定任务的完成情况;第三、了解学生在论文研究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讲,上述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学位论文的最终完成情况及质量。以下,限于经管类,我想谈谈作为一名指导老师对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检查的几点认识。个人认为,中期检查的重点有三:(1)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什么;(2)中期报告应完成哪些预定工作;(3)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二、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什么?在中期检查环节,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评估。针对学生的论文研究工作,要给予严肃和专业的评估,如:行不行,好与坏,都应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评价;当然,当说不行的时候,必须提供相应的理由与依据。老师之于学生工作的指导评估,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就是能从“托底”的角度,给出“这样做”为什么不行的道理,即问题在哪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应该有一种担心,老师如果不指出这些存在等问题,学生就会掉到“沟里”去。据我所知,当老师给出一些“负面”的评价时,都能讲出道理和依据来。当然,老师说的也不是百分之百都有道理,因此需要慎重。具体到中期检查,评估的首要任务是,评估学生这项研究的真实可行性。因为,在前期准备与开题环节,很多内容都属于灵感、想法和构思,还未“真刀实枪”地操练过。到了中期检查环节,就可以从“做”的角度来检查论文研究的真实可行性。在中期检查环节,要重点评估一项本科生学位论文研究的真实可行性。假定这项待评估的研究在开题环节已经完成以下内容:1.文献综述;2.问题与假说的提出;3.研究设计,即针对假说检验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图。在中期检查报告中,这三部分内容都应有相对应的具体内容。就一项计量实证研究而言,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的内容是“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其中,概念对应的是“假说提出”部分,变量与指标对应的“实证分析”部分。如果概念、变量与指标各说各的,甚至是驴头不对马嘴,那就比较糟糕。因为“概念-变量-指标”对应不起来,读者就会对论文的分析过程及结论持保留态度。(一)常见情形之一:指标与变量的含义不一致。如果选择表征变量的指标与变量的含义相去甚远,那么用这样的指标及其信息“拟合”出来的“估计图景”就很难揭示数据的真实状况,自然也就难以作为推断因果关系的经验证据了。举例1: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为例,两个变量:自变量为供应链金融,因变量为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暂且不考虑因变量以及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等,这里重点讨论表征自变量的指标选取问题。有人用样本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作为指标来表征供应链金融,这显然与供应链金融不是一个意思。能表征供应链金融的指标至少应该是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实际获得的贷款金额等。(二)常见情形之二:分析层次不一致。分析层次一致性是指,针对所考察的因变量和自变量而言,要求表征它们的指标在同一个逻辑层次。如果一个指标是加总的,而另一个指标是个体层次的。从本质上讲,这两个指标所代表的变量就不是针对同一个对象的。举例2: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户贫困状态的影响研究为例,其中自变量是农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因变量是农户的贫困状态。针对每个样本农户而言,其贫困状态可以测量,但是其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却难以测量,通常都是用样本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做代理指标。显然,这个指数是加总之后的,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表征单个样本农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可行性的其他方面(如选题、研究方法技术及数据可得性等),在开题阶段都给予了足够重视,唯独这个“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只有在具体做了之后才能发现。在这三者中,最应该关注的是“指标”。对此,以下两种情形就需要特别重视:第一,所找的数据提供不了与概念和变量对应的指标;第二,即使能提供指标,但指标与概念、变量的对应度太差,难以胜任。在中期检查阶段,当某项研究的关键指标(与因变量与核心自变量有关)不行时,其实就是在说该研究缺少了必须要有的实证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在实证研究中就是“指标”。讲到这,有的人心就悬起来了,是不是要推倒重来?是的,如果不行,就需要重新考虑选题。多说两句:(1)不是开了题,就打了保票,就一定能做下去,并顺利完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好事情,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方面,应给“暂时不通过”留有通道。(2)发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真问题面前,装着没看见,或者是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反而继续在错误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我相信,一个希望不断进步、明事理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真正的成熟,是遇到了事情和问题,还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和破解。引申一下,关于“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实际上还需要从一个大的范围如“模型、问题与数据的一致性”来考虑。如:(1)数据是时间序列、面板,还是截面。不同的数据类型对模型是有要求的。(2)模型。如,双重差分模型(DID)对数据样本结构是有特殊要求的。(3)研究设计。需要提供一个“指导”或“参照”,这样使得自己的工作就更加“具体”。关于上述的“匹配性”,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同时在这个“匹配性”的框架下审视自己的工作。有了这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的长与短。其次,还应有个“度”的把握,这是一个权衡的结果,即不能用“理想的情形”来过分要求。三、中期报告应完成哪些预定工作?通常,开题之后,在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等方面按计划和部署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期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检查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了多少,即开题之后的“增量”部分。(一)文献综述与开题阶段相比,中期检查阶段的文献综述应达到以下水平。要能看到文献综述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最忌讳的是,开题时是什么样子,中期检查还是什么样子。具体而言:1.所综述的文献及其内容与所研究问题相关性更强。所使用的文献是经过挑选的,即囊括进来的文献,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筛选与过滤。2.围绕研究目标,能阐述清楚不同文献模块的目的性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系。在这方面,应避免虽然设置了几个文献模块,但让人感觉它们和研究主题关系不紧密,或者是它们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关系。3.学生要应熟悉所使用的文献。学生应能熟练地讲出来:经典文献有哪几篇?中文和英文的代表性文献有哪些?前沿文献有哪些?和自己研究最相关的文献是哪几篇?如果能讲清楚这些文献之间的异同以及文献发展的脉络,就更好了。4.文献综述应做到层次结构分明。从形式上看,至少要设置三级标题,如:“一、(一)、1”。5.文献综述应有头和有尾。文献综述要有一个“头”,讲清楚这一部分的目的、思路及内容安排;同时,还要有一个“尾”,即一定要有小结,将文献综述与文中的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联系起来,避免文献综述与后续内容两张皮。从形式上看,好的文献综述具有以下特征:1.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关键词会频繁出现在不同层级的标题及段的首句中。2.有论点句,体现在每一段的首句上。3.条目化。针对内容,无论是一节,还是一段,都能分成几个部分来展开,如:第一、第二、第三等。4.层次化。要在逻辑上分成层次来,如“一、(二)、1.”等。在文献综述部分,有3个检查要点:1.综述内容要有相关性,即不仅要与研究主题保持一致,还要与研究内容保持一致。2.综述内容要有充实性,即综述不是做样子,必须展开分析,要能为提出问题与假说等服务。3.综述内容要有结构性,即综述内容是结构化的,不应该是一个没有条理的庞然大物。(二)研究设计对研究设计部分的检查,我特别在意的是,经过“下水”之后,学生对整个研究设计的重新思考与调整。如果中期检查与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设计完全一样,或者没有一点新的改动,基本上是不达标的,甚至都可以怀疑是否真正地开展了实证研究?因为即使在开题阶段考虑的万无一失,也会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百密也有一疏”。当然,如果确实能够保持一致,也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检查研究设计的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需要重视:1.分析框架图。该图关注的是待检验假说的理论逻辑。如果后续的数据、实证分析能够支撑假说检验(如数据指标等),基本上就不需要改动。反之,就要关注该图中的假说以及与此假说的有关概念、作用机制等,看是否需要改动或调整。老师的一个检查工作就是对“这个改动”把关。2.实证策略与计量模型。通常,关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所选的计量模型及方法是否与所研究的问题、所使用的数据“匹配”。第二,计量方程中的核心自变量及其估计结果应与假说检验建立起逻辑联系,这一点必须要本人口头阐述。第三,计量分析可能遇到的内生性、样本选择等问题,是否考虑到,以及又是如何考虑的;如果没有考虑,应给出理由。3.数据。从数据可得性的角度,检查该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数据而导致研究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下去。同时,从逻辑和文献支持上考察关键指标的衡量是否成立,其中应重视逻辑。此时,老师的经验就非常重要,而学生最好不要反复强调只有什么,或者是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关于数据方面的情况,也要学生自己来阐述与解释。(三)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中期检查的重点是:1.所做的工作是否“瞄准”了研究目标,有的时候,有的学生做的实证分析偏离了研究目标,跑题了。2.实证分析的前提是把数据、变量都整理出来了,同时对数据的结构与基本情况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对此,应要求学生提供描述性统计表,并口头交代数据的基本情况与样本结构。3.考察学生对数据情况与研究问题之间联系的整体性认识,看学生是否能用数据,尤其是描述性分析来回答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避免数据分析与基本事实的脱节,这一点需要学生口头回答。4.抽查学生基准回归部分,看看学生对识别与推断的理解,看看基准回归部分,能想到多少个不同的估计策略,以及能做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估计结果,同时要询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反对基准回归只有一个估计策略和一列回归结果的粗暴做法。5.考察学生对某个或某列估计结果的解释,学生应能正确解读估计结果。四、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在中期检查阶段,学生会反映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据我的了解,这些障碍集中体现在方法技术、数据、分析解释和写作上。遇到障碍很正常,心里有压力和烦扰,大家都经历过。在这个时候,老师首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替学生来做,例如好心给出一些所谓的“建设性建议”。此时,老师更多应做的是评价、指导、鼓励和启发。鼓励学生多尝试——不给答案,启发学生自己去准备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老师来评价,应让学生明白跨越障碍的有效路径是,先准备多种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试错的过程中权衡。第一,鼓励干中学,扩大范围的学。如果是方法上,可以推荐相应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自学。更多的时候,方法技术上遇到问题包括:一是学的还不够;二是练习的还不够,还要多练。三是还没有做到活学活用,没有真正掌握。最常见的情形是,大家一般都是模仿着做,自己遇到的麻烦在所仿照的研究里找不到破解的办法。在这个方面,需要找更多的文献,而不是只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来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第二,数据需要做“深加工”。在这个方面,没有现成的,都需要自己做进一步的加工。对此,老师可以推荐:其他可能的数据获取渠道,或者是数据库合并和拟合新变量等。第三,不显著或不符合预期。在跑数据的过程中,不显著和不符合预期,都是正常的事情。比较常见的困惑有:第一、估计结果不符合理论预期;第二,估计结果相互冲突(如在稳健性检验中);第三,和其他研究的经验结果不一致,一时半会也不好解释。针对这些障碍,可以建议从模型、数据、理论等方面思考这些困惑背后的原因,其中,需要特别关注基准回归的实证策略与遗漏变量问题。关于分析结果的解释,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五、结语最后,小结以上讲的内容。在中期检查中,重点要做好做三件事情。(1)检查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多少,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2)从“实操”的角度,根据实际做的情况,评价该项研究是否真正可行,如果有调整,调整的是否合理。(3)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或障碍,可以提出来,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启发。第一,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的是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尤其是指标问题,如果检验假说的指标没有,或者是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就应考虑重新选题了。第二,中期检查的另一项工作就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了预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主要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三个方面。主要看:(1)与开题报告相比,哪些是新做的。(2)如果有调整,如研究设计部分,则要看调整是否合理。第三,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要提供鼓励、建议和启发。我对自己指导学生的中期检查,还有一个特殊要求之处,即要求他们面对面地对着我讲。当面来讲,讲清楚,有自信,表明自己认真思考了,自己在干。最后,通过中期检查,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认识是,这个社会和市场认可、推崇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第一,泛泛、模糊的评价(如:“写了,但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是低效的,甚至是负面的。有效的评价,是针对问题及其解决展开,它应该是具体的。第二,一项工作如一篇论文,都会有一个思路。对此,需要提供明确、具体的理由。第三,中期检查是对工作进展的“检查”,既然是工作进展,就需要介绍尝试了几种方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2023年6月1日
其他

刘西川 | 选题:走进研究者的主观世界

选题很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关于选题,我做过几次讲座,讲的题目都是《论文选题:要求、难点及其突破路径》。通常,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题”或选题这件事情上,而忽视了选题背后的“那个人”。这么来一想,选题不再那么客观,选题的好与坏就与当事人直接关联起来。那么,从研究者的主观世界来看,什么会决定选题呢?在我看来,决定选题,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价值观,另一个是思维方式。一、价值观与选题讲选题,能更好地表明我对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立场,这涉及价值观问题。时下,大家对价值观的关注不是那么热切,如果有一种主流的价值观,似乎那就是现实主义导向的。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有些人谈论价值观,但不提及价值。这里,我想讲讲自己对价值的理解,我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讲,什么是有价值的?应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满足他人的需要或需求,进而为社会创造价值。我对价值的理解有两个特点:其一,就是以问题为导向,这就是具体和落地,避免陷于空疏。其二,是从他者的角度来衡量,即要能满足别人的需求。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有些人讲经验总结或方法论,上升到了“道”,这类内容其实对初学者而言,有一定帮助,但一定要将这类方法论置于具体的问题场景中,如果脱离具体的问题,谈论这些无异于茶楼聊天消遣。在我看来,谈价值,必须从问题开始。我在这里讲价值这个事情,就是希望能提醒大家想想自己在选题时,是否真正地考虑了所做研究或所写论文的价值。就写论文而言,至少:所选的题要以问题为导向,且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在这方面,那种做习题或编书类的研究,或者是自娱自乐的研究,价值就不大。从价值观来讲,那种只想着自己而想不到别人(社会或国家)的利益,选题就要弱很多。必须承认,我把这个事情拔得有些高。但我确实认为,选题选不好,真的可能和作者的价值观有关。这个价值观不是心里想的,也不是嘴上说的,而是行动表现出来的,经过了利益考验。一言概之,从问题-需求-价值这个框架来看,一项研究或一篇论文以问题为导向是如此的重要。二、思维方式与选题选题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有关。关于思维方式,我想从学科和原型问题两个具体方面来谈。就我接触的三个学科来讲,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据我所知,应用经济学(目前的计量实证,这是简化版)关注的是假说验证,重点放在了验证上(如果假说不是为了要解决问题,或者,对假说在解决问题上的新意,似乎并不太关心)。工商管理关注的是“元素-结构-机制”,公共管理关注的是“情景-结构-行为”,相对而言,后两者的问题导向更强,情景依赖性知识是后两者的“主要产出”。在这个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一,必须要强调问题导向,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导向,假说就是“陈词滥调”或者没有价值的摆设,那些不需要计量分析就能得出的大家早已知道的质疑或批评,其实就是缺乏问题导向。其二,一定要有创新,不能因为是情景依赖性,理论性不够强,就否定这类研究。没有创新的研究,更应遭到鄙视。其三,针对计量实证研究,我想,必须要用现实问题导向来审视,不仅要看其经验证据,还要看其假说是否在解决问题上具有理论潜力。最后,再来说“白马非马”。借用一下“白马非马”这种说法,来比较一下问题与分析框架的“一般”与“具体”。所谓白马,是指一项研究建构的具体的问题及其分析框架。所谓马,是指元问题(或叫做原型问题)或一般性的分析框架;针对这个具体的问题及其分析框架,还有一个“一般性”的,就是“马”。一般而言,当我们要研究“白马”,先要通过文献综述,了解一下“马”。这个马就是元问题,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某个具体的白马,就是希望通过研究白马,增进对“马”的了解。遗憾的时候,很多时候,当初学者准备研究某个“白马”时,对“马”的了解甚少。/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刘西川:准备开题报告,先要搞明白要求和标准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其开题报告之于学位论文研究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开题报告准备的不好,除了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重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做这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不知道开题报告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哪些是必须要有的,如果该有的缺少了,那便意味着开题的任务就缺乏保证了。而不知道标准,就是分不清好坏和水平高低,即使人家有的部分自己也有,但问题是,这样没有按照统一和规范的标准来审核过的开题报告,其研究价值和可行性是令人担忧的。基于这种情况,我想针对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受众对象主要是经管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同学。
2023年5月5日
其他

刘西川 | 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什么?(PPT)

4月17日,学院安排我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做一个讲座,我拿到的题目是《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培训与答疑》。考虑到目前的时点是我们刚刚才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我于是准备了一个PPT,题目为《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什么?》,试图以此来回答、解决中期检查中发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在正式开讲之前,我想表达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毕业论文是非常重要的。有三个支持的理由:其一,本科毕业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写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就顺利毕业而言,应该认真对待。其二,写毕业论文可以锻炼、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能满足他人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写毕业论文,将是一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战”机会。其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受重视、推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底层逻辑来训练自己解决问题、输出有价值观点的能力。显然,写毕业论文就具备这个“良效”。讲毕业论文很重要的这个观点,是希望大家能端正态度。第二个观点,写不好毕业论文的真正原因是思维跟不上。写不好毕业论文,可能有很多原因,如语文基础、理论、方法等;但我认为,最隐蔽的原因是思维上的。具体而言,有三种思维未能得以正视:第一种思维是问题及其解决思维,写一篇论文,实则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如果对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是迷茫的,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思维是结构化思维,即需要将一个具体问题及其解决在思维上进行“分解”。第三种思维是验证思维。对待很多猜想和预设,都需要进行验证。很多时候,说分析能力欠缺,其实是说验证思维不够。第三个观点,只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是能写好毕业论文的。很多时候,写不好,是因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毕业季的时间都被其他事情占据了。具体而言,做好两步就好了。第一步,就是咬着牙,先写出一个初稿;第二步,就是虚心听取周围老师同学的评价与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即可。/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刘西川:最近评阅博士论文的几点体会

最近,我评阅了几篇博士论文,发现无论是从认识还是从实际行动上,大家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判断标准,莫衷一是。其中有两种情形引人注目:第一种情形,就是形式上的标准,如字数和篇幅,框架结构等。对于这种论文,看上去虽然是厚厚一本,但读下来却没有多少收获和启发,甚至可以说一点惊喜都没有。第二种情形,就是论文该有的都有,也很规范,如模版一般,但是实际上,只有其中一章可以,而其它几章都是在“仿照”。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内容都不行,仅仅是拿一些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来顶替,第二种情形是表面上看,“上面”的成色还不错,而“下面”就不值得深究了。我认为,对于博士论文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有的,但顺利毕业不能算是其标准之一,它只能属于学生的良好意愿罢了。接下来,将根据我对博士论文的认识和判断标准,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工作量;(2)研究设计;(3)结论;(4)创新点;(5)选题。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刘西川:让思维贯穿阅读与写作(PPT)

根据学院的部署,安排我于4月8日(周六)下午给达尊班同学做一次讲座,我欣然接受。现实工作生活中,有很多烦恼、苦闷都涉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人将这种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归结于某人的人品。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更深层次原因是能力出了问题,不是自己的能力,就是别人的能力。如果能力能跟上,人际关系都能处理好的。如果不是囿于能力水平,关系处理将不是什么难事,无非就是停止交往,或继续交往。能力是什么?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我想,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问题,才能满足别人和社会的需求,创造价值。最近,chatgpt很火,对整个社会冲击很大。在人工智能面前,问题解决能力尤为重要。对此,我们不仅需要与同伴相比具备竞争力的问题解决能力,还需要与人工智能相比具备竞争力的问题解决能力。一旦找到了不愉快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关键点,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就成为最正确的提升路径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向榜样或高手学习。崇拜榜样只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学习、拆解榜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接近他们。大学期间应在理论学习与应用、问题及其解决、拆解与输出上用力、下功夫。我准备的讲座题目是《让思维贯穿阅读与写作》,主要包括三部分:(1)要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其实是理论的运用。(2)如何读文献?(3)如何写文献综述?其中,第一部分是从理论角度来讲思维方式,强调问题解决的理论逻辑。第二部分讲文献阅读,实际上是在阐释寻找榜样或高手及其作品的具体思路与方法。第三部分讲写文献综述,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围绕问题及其解决,进行“初步的输出”。以下是讲座PPT内容。/
2023年4月8日
其他

刘西川:博士生开题前的若干训练与准备

在博士生开题环节中,不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开题报告和达到开题的条件(如开题考试和发表小论文等)上,准确地说,这些都是开题前期应准备的一部分,并非开题环节的全部。从我自己的求学经历来讲,如果开题时想更加自信、从容和务实,最好能在以下7个方面下一些功夫,提前做一些准备。以下所谈的内容,更多的是个人经验上的心得体会,属于经验之谈,因此仅供参考。当然,如果能对年轻朋友有所启发,那就更好了。
2023年3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刘西川:如何修改完善毕业论文

每年的春学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毕业论文答辩了。过完年之后,大部分同学的论文初稿基本上已经完成,一开学,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论文初稿的修改完善了。在这里,我想从一个指导教师的角度谈谈如何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初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刘西川:再谈科学问题属性阐述

最近,作为评议人,我认真学习了一些自科申请书。这两年,自科项目申报都要求提供800字的科学问题属性阐述。我曾写过两篇与此相关的推文,一篇是“科学问题属性阐述”,另一篇是“需求牵引类科学问题属性:写什么,如何写”。前者是总论性的认识体会,后者则更具体一些,主要针对的是需求牵引类问题(文末附有这两篇文章的链接)。今年的评议让我对科学问题属性及其阐述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现将自己的认识体会记录如下。
2023年2月4日
其他

刘西川:完善两篇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及其启示

最近参加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发现两篇论文的题目可以进一步完善。1.第一篇论文题目完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是《农业保险、空间溢出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黄淮地区的实证研究》。该文的主体章分别是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有两节:“3.3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和“3.4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机制”;第4章是“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个人认为,这是一项有价值、值得做下去的研究。根据我对该开题报告的理解,该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逻辑上看,这种影响可从两个具体机制来考察,其中,一个机制是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可以用“机制I”表示),这是因为保险针对的就是系统性风险;另一个机制是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绿色环保作用(可以用“机制II”表示),绿色环保功能体现在绿色保险中。作者可以由此深入探究:机制I和机制II之间是否可以融合,或者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二者有何关系?从开题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试图在题目中用“绿色”和“空间溢出”来体现对这两种机制的考虑。为了更直接和更简洁地表达该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我建议将题目改为《农业保险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2.第二篇论文题目完善第二篇论文的原题目是《乡村数字鸿沟的形成及其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该文的主体章分别是第4章和第5章。第4章是“乡村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仿真分析”,第5章是“数字鸿沟对农户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根据我的理解,这项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1)乡村数字鸿沟的形成;(2)数字鸿沟如何影响农户生产效率。可以看出,这两部分的研究主题不同:前者是乡村数字鸿沟,后者是农户生产效率。单从内容来看,很容易给人留下主题分散的印象。根据对开题报告的理解,为了聚焦主题和理顺逻辑,我将原题目改为《乡村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及其数字技术消弭路径研究》。在新题目中,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乡村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二是数字技术消弭乡村数字鸿沟的路径。从逻辑上看,聚焦于乡村数字鸿沟,先考察“形成机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技术消弭路径”。3.启示第一、论文题目要聚焦主题。所谓聚焦,是指主题只有一个。如:在论文1的题目中,聚焦是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在论文2的题目中,聚焦是指“乡村数字鸿沟”。第二、论文题目要阐明逻辑。与论文1原题目相比,新题目中研究内容的逻辑链条更加清晰,从“农业保险(就是X)”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就是Y)”。同时,题目中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同时考虑到了机制I和机制II。同样,在论文2的新题目中,先研究乡村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后提出针对乡村数字鸿沟的数字技术消弭路径。第三、论文题目要突出重点。在一项实证研究中,用X表示原因或手段,用Y表示结果或目标。此时,研究重点是X。例如,在第一篇论文中,X是“农业保险”(更准确地讲,应是“农业绿色保险”),Y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题目中要将“X”明确和具体,不仅要点出“农业保险,”还要将其具体化在“绿色”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篇论文的X是“数字技术消弭路径”,只不过要提出路径,需要先搞清楚“乡村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而已。/
2023年2月2日
其他

刘西川 | 实证论文写作中的明暗两条线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一篇实证论文中的明暗两条线索。个人认为,这种思考有助于文章的构思与部署,也有助于对文章创新性的论证。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刘西川:读文献综述、学计量方法

现在,不管是博士生还是研究生写点实证论文,都要整点数据,做一些计量分析。很显然,掌握必要的计量方法是必要的。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学计量的方法——读文献综述。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问题】刘西川 | 再论“问题”:网友问答及文献推荐

最后,我的好朋友庆海看了初稿之后给我讲,是否可以加一条,即“初学者通过文献综述更便于复制和比较,扩展思路,思维发散。而实地调研需要深厚积累,对于初学者不甚适合”。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END/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本科教辅】刘西川:开题报告:为什么要写、写什么以及如何写?

内容提要: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都应该重视开题报告,而不应该视其为可有可无或是走过场的环节。所谓开题报告,就是提出问题,并论证思路。开题报告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回顾文献及论证研究设计与思路,其中文献回顾是基础,它是提出并论证问题的关键。撰写开题报告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应以问题为导向来考虑和安排开题报告;二、开题报告的主体应是内容,而不是“思路”或“角度”;三、开题报告是供大家交流和探讨的,因此尽量要写清楚,且在态度上要谦虚、能让人愿意提意见。内容结构一、为什么要写:正确认识开题报告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二、写什么:问题、文献与思路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问题】刘西川:问题的真假

最后,在问题真假这个事情上,我是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经验感知、创新和明确具体上,尽管思考起来、动起手做起来的时候很吃力。/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问题】刘西川 | 问题与提出问题:已有认识与个人体会

刘西川:课题申请书的核心是问题张兆曙:社会研究中的问题与从问题出发的社会研究汪丁丁:用经济学杂谈(之二):“提问”的问题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刘西川 | 研究生开题报告:评价什么

研究生开题报告应提供的内容有: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价值、研究设计及方案等。在这些方面,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开题报告都是相同的。二者不同的地方主要是问题难度与内容体量上。在我看来,博士生开题报告中的问题难度主要是指,所研究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分解,即将一个总的研究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子问题。所谓体量,是指需要研究几个子问题,体量大也就不难理解了。一、开题报告的主要评价方面开题的目的就是,评价研究生将要从事的此项研究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以及研究可行性。在评价开题报告的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方面包括:研究问题、研究目标、选题依据、研究设计及数据等,如表1所示。二、对开题报告的九个要求拿到一份开题报告,我一般会按照以下九个要求来评价。第一个要求:研究问题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二个要求:完成这项研究,(如认识上)预期能达到一种什么状态?第三个要求:选题依据一要回答“问题”是否重要,二要回答“假说”是否有创新。第四个要求:是否用一个分析框架图直观展示研究假说的逻辑机理?第五个要求:在研究设计上,需要从概念、变量和指标三个方面检查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合理”和“一致”。第六个要求:使用的是什么数据,从哪里获得?该数据是否能支撑此项研究?第七个要求:所做的文献综述,要和研究内容相关,且有层次结构(例如,使用三级标题)。第八个要求:能否讲清楚是从什么新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第九个要求:是否能阐述清楚,论文主体章各自对应的问题是什么?从各章对应的问题及其之间的联系,能否能讲清楚论文主体章之间的逻辑联系。这个要求通常会和问题分解有关。三、破题与硕士生开题报告不同,对博士生开题报告会有一个“单独”要求,即“破题”。在这里,破题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是从什么角度(主要是指理论方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里,破题具体是指,针对问题(目标)要能从理论上提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假说(可以表现为机理、机制或路径)。第二层含义是指,如何对问题进行分解,即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为几个子问题;在这里,重点是总问题与子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子问题之间的关系。对此,就需要阐述清楚为什么要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这几个子问题是什么关系?解决了这几个子问题是否能解决总的问题?关于问题分解,多说几句。针对“X——Y”这类选题,大致有四种破法:第一种是破Y,即将Y分解为:Y1、Y2、Y3;第二种是破X,即将X分解为:X1、X2、X3;第三种是破“X——Y”,即将“X——Y”分解为:X1——Y1、X2——Y2、X3——Y3;第四种是破“X——Y”之间的中介变量“Z”,即将X分解为:Z1、Z2、Z3;根据我的经验,一般不建议选择第一种破法和第四种破法,理由是:第一种破“Y”的方法容易遭到研究主题分散的攻击;第四种破“Z”的方法容易遭到的质疑是,到底是X重要还是Z重要。相对而言,第二种破法容易些,第三种破法要难一些。/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刘西川:文献综述与有“猜想”的分析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文献综述与有猜想的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将已有研究文献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对于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是必要的,这种文献综述可以称为“知识梳理型文献综述”。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文献综述,即通过文献综述来发现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可以将其称为“发现问题型文献综述”。发现问题型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文献,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表现为已有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的差距或已有认识之间的分歧。如何实现发现问题这个目的呢?是通过有“猜想”的分析来完成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一、文献综述中有猜想的分析文献综述里的“分析”,是指在某个研究领域、对围绕某个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这个分析需要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或已有认知之间的分歧,这个“有猜想的分析”需要一个认识框架,将差距或分歧与其“原因”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一个完整过程是:当阅读某个研究领域的具体文献时,先对研究结论进行分类,然后对影响结论的“研究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先围绕研究主题对结论认识与研究设计元素之间的联系提出某种猜想,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设计”元素的不同,验证这种猜想,进而揭示导致认识存在差距或分歧的原因。对此,研究者完成以下四个工作:(1)归纳。根据文献综述所关注的领域或对象,将紧密相关的研究文献梳理出来。(2)分类和比较。根据某个(或某几个)标准对已有研究进行分类,重点是概括已有研究在理论认识或解释上的差异性,然后比较有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认识差异。(3)评价。在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评价已有研究文献。重点是确立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评价导致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猜想形成于分类、比较与评价的过程,因为在比较不同或差异、评价好坏高低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推断性认识,这个推断性认识就是猜想的原型。(4)验证。验证的目标是“接受”对某种原因的猜想。具体就是“坐实”问题的存在,并指出其具体形式及背后的原因。验证的对象就是研究者脑海中对理论认识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或认识分歧背后原因的猜想。需要指出的是,在猜想形成及其分析与验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文献“素材”不仅包括相关文献,还包括文献中的某个部分,以及多个文献形成的文献模块。在这三个工作中,分类和比较是为验证服务的。显然,分析的重点是猜想,猜想直接指向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即已有认识的不足或有分歧的地方。这个猜想是关于某个事物的理论认识存在不足或分歧的原因。这个猜想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到的,很多时候是在研读和整理文献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也可能是顿悟,还有可能是中间不停调换的结果。可以看出,“猜想”分析的难点是,应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按照某个标准对已有观点进行评价,尝试阐述对观点不满意的原因,进而形成某种猜想并验证该猜想。二、示例1.基本情况【示例】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先对国内代表性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见表1。纵向来看,表1共分为四列,依此是:“作者”、“使用的数据”、“研究思路”和“主要结论”。表1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刘西川:没有观点的原因

如果想做一个有观点的人,那就鼓起勇气,踏踏实实行动起来吧!/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刘西川 |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看什么?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好比是一个课题申请书,需要答辩老师来评价是否可以开展这项研究。至少这个“同意开题”的意见,是由他人给出的专业性判断。从这个他者的角度来讲,博士生同学不能一味认为自己思路如何如何,首先要尊重答辩老师的判断,同时听听别人的评价和建议,看是否采纳或吸收,仍是大有裨益的。时下,对开题环节的答辩,有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如:规范和创新何者更为重要等。利益上如找工作的压力等,又加剧了将这些认识辨析清楚的难度。在这个方面,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定位目标是创新,是为了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如果我是答辩老师,在开题环节会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看选题重要性。对此,首先看所选问题涉及的领域或对象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比重越大越重要,或者和大多数人生活工作相关,相关的人越多越好。其次,看所选问题是相关利益主体密切关心的。如:研究的是家庭农场,就要考量一下所关注的问题是否是农场主或者是有关部门人员关心的。如果不是,就需要引起警醒了。在这方面,如果有一些前期相关的实地调研,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刘西川 | 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什么?

以下,限于经管类,我想谈谈自己作为一名指导老师对本科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检查的几点认识。个人认为,中期检查的重点有三:(1)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什么;(2)中期报告应完成哪些预定工作;(3)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当完成开题报告之后,学生要按照研究计划与部署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及写作工作。到最后完稿和答辩前,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中期检查,可以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评估学生这项研究的“真实可行性”;第二、掌握学生预定任务的完成情况;第三、了解学生在论文研究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讲,上述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学位论文的最终完成情况及质量。一、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什么?在中期检查环节,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评估。针对学生的论文研究工作,要给予严肃和专业的评估,如:行不行,好与坏,都应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评价;当然,当说不行的时候,必须提供相应的理由与依据。老师之于学生工作的指导评估,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就是能从“托底”的角度,给出“这样做”为什么不行的道理,即问题在哪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应该有一种担心,老师如果不讲出来,学生就会掉到“沟里”去。据我所知,当老师给出一些“负面”的评价时,都能讲出道理来。在这个方面,老师说的也不是百分之百都有道理,因此需要慎重。具体到中期检查,评估的首要任务是,评估学生这项研究的真实可行性。因为,在前期准备与开题环节,很多内容都属于灵感、想法和构思,还未“真刀实枪”地操练过。到了中期检查环节,就可以从“做”的角度来检查论文研究的真实可行性。在中期检查环节,要重点评估一项本科生学位论文研究的真实可行性。假定这项待评估的研究在开题环节已经完成以下内容:1.文献综述;2.问题与假说的提出;3.研究设计,即针对假说检验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图。在中期检查报告中,这三部分内容都应有相对应的具体内容。就一项计量实证研究而言,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的内容是“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其中,概念对应的是“假说提出”部分,变量与指标对应的“实证分析”部分。如果概念、变量与指标各说各的,甚至是驴头不对马嘴,那就比较糟糕。因为这三个对应不起来,读者就会对论文的分析过程及结论持保留态度。(一)常见情形之一:指标与变量的含义不一致。如果选择表征变量的指标与变量的含义相去甚远,那么用这样的指标及其信息“拟合”出来的“估计图景”就很难揭示数据的真实状况,自然也就难以作为推断因果关系的经验证据了。举例1: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为例,两个变量:自变量为供应链金融,因变量为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暂且不考虑因变量以及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等,这里重点讨论表征自变量的指标选取问题。有人用样本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作为指标来表征供应链金融,这显然与供应链金融不是一个意思。能表征供应链金融的指标至少应该是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实际获得的贷款金额等。(二)常见情形之二:分析层次不一致。这种分析层次一致性是指,针对所考察的因变量和自变量而言,要求表征它们的指标在同一个逻辑层次。如果一个指标是加总的,而另一个指标是个体层次的。从本质上讲,这两个指标所代表的变量就不是针对同一个对象的。举例2: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户贫困状态的影响研究为例,其中自变量是农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因变量是农户的贫困状态。针对每个样本农户而言,其贫困状态可以测量,但是其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却难以测量,通常都是用样本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做代理指标。显然,这个指数是加总之后的,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表征单个样本农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研究可行性的其他方面(如选题、研究方法技术及数据可得性等),在开题阶段都给予了足够重视,唯独这个“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只有在具体做了之后才能发现。在这三者中,最应该关注的是“指标”。对此,以下两种情形就需要特别重视:第一,所找的数据提供不了与概念和变量对应的指标;第二,即使能提供指标,但指标与概念、变量的对应度太差,难以胜任。在中期检查阶段,当某项研究的关键指标(与因变量与核心自变量有关)不行时,其实就是在说该研究缺少了必须要有的实证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在实证研究中就是“指标”。讲到这,有的人心就悬起来了,是不是要推倒重来?是的,如果不行,就需要重新考虑选题。多说两句:(1)不是开了题,就打了保票,一定就能做下去并顺利完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好事情,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方面,应给“暂时不通过”留有通道。(2)发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真问题面前,装着没看见,或者是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而继续在错误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我相信,一个希望不断进步、明事理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真正的成熟,是遇到了事情和问题,还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和破解。二、中期报告应完成哪些预定工作?通常,开题之后,在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等方面按计划和部署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期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检查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了多少,即开题之后的“增量”部分。(一)文献综述与开题阶段相比,中期检查阶段的文献综述应达到以下水平。也就是说,要看到文献综述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最忌讳的是,开题时是什么样子,中期检查还是什么样子。具体而言:1.所综述的文献及其内容与所研究问题相关性更强。所使用的文献是经过挑选的,即囊括进来的文献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筛选与过滤。2.围绕研究目标,能阐述清楚不同文献模块的目的性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系。在这方面,应避免设置了几个文献模块,让人感觉它们和研究主题关系不紧密,或者是它们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关系。3.学生要应熟悉所使用的文献。学生应能熟练地讲出来:经典文献有哪篇?中文和英文的代表性文献有哪些?前沿文献有哪些?和自己研究最相关的文献是哪几篇?如果能讲清楚这些文献之间的异同以及文献发展的脉络,就更好了。4.文献综述应做到层次结构分明。从形式上看,至少要设置三级标题,如:“一、(一)、1”。5.文献综述应有头和有尾。文献综述要有一个“头”,讲清楚这一部分的目的、思路及内容安排;同时,还要有一个“尾”,即一定要有小结,将文献综述与文中的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联系起来,避免文献综述与后续内容两张皮。在文献综述部分,有3个检查要点:1.综述内容要有相关性,即不仅要与研究主题保持一致,还要与研究内容保持一致。2.综述内容要有充实性,即综述不是做样子,必须展开分析,要能为提出问题与假说等服务。3.综述内容要有结构性,即综述内容必须是结构化的,不应该是一个没有条理的庞然大物。(二)研究设计对研究设计部分的检查,我特别在意的是,经过“下水”之后,学生对整个研究设计的重新思考与调整。如果中期检查与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设计完全一样,或者没有一点新的改动,基本上是不达标的,甚至都可以怀疑是否真正地开展了实证研究?因为即使在开题阶段考虑的万无一失,也会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百密也有一疏”。当然,如果确实能够保持一致,也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检查研究设计的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需要重视:1.分析框架图。该图关注的是待检验假说的理论逻辑。如果后续的数据、实证分析能够支撑假说检验(如数据指标等),基本上就不需要改动。反之,就要关注该图中的假说以及与此假说的有关概念、作用机制等,看是否需要改动或调整。老师的一个检查工作就是对“这个改动”把关。2.实证策略与计量模型。通常,关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所选的计量模型及方法是否与所研究的问题、所使用的数据“匹配”。第二,计量方程中的核心自变量及其估计结果应与假说检验建立起逻辑联系,这一点必须要本人口头阐述。第三,计量分析可能遇到的内生性、样本选择等问题,是否考虑到,以及又是如何考虑的;如果没有考虑,应给出理由。3.数据。从数据可得性的角度,检查该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数据而导致研究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下去。同时,从逻辑和文献支持上考察关键指标的衡量是否成立,其中应重视逻辑。此时,老师的经验就非常重要,而学生最好不要反复强调只有什么,或者是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关于数据方面的情况,也要学生自己来阐述与解释。(三)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中期检查的重点是:1.所做的工作是否“瞄准”了研究目标,有的时候,有的学生做的实证分析偏离了研究目标,跑题了。2.实证分析的前提是把数据、变量都整理出来了,同时对数据的结构与基本情况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对此,应要求学生提供描述性统计表,并口头交代数据的基本情况与样本结构。3.考察学生对数据情况与研究问题之间联系的整体性认识,看学生是否能用数据,尤其是描述性分析来回答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避免数据分析与基本事实的脱节,这一点需要学生口头回答。4.抽查学生基准回归部分,看看学生对识别与推断的理解,看看基准回归部分,能想到多少个不同的估计策略,以及能做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估计结果,同时要询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反对基准回归只有一个估计策略和一列回归结果的粗暴做法。5.考察学生对某个或某列估计结果的解释,学生应能正确解读估计结果。三、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在中期检查阶段,学生会反映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据我的了解,这些障碍集中体现在方法技术、数据、分析解释和写作上。遇到障碍很正常,心里有压力和烦扰,大家都经历过。在这个时候,老师首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替学生来做,例如好心给出一些所谓的“建设性建议”。此时,老师更多应做的是评价、指导、鼓励和启发。鼓励学生多尝试——不给答案,启发学生自己去准备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老师来评价,应让学生明白跨越障碍的有效路径是,先准备多种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试错的过程中权衡。第一,如果是方法上,可以推荐相应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自学。更多的时候,方法技术上遇到问题包括:一是学的还不够;二是练习的还不够,还要多练。三是还没有做到活学活用,没有真正掌握。最常见的情形是,大家一般都是模仿着做,自己遇到的麻烦在所仿照的研究里找不到破解的办法。第二,如果是数据上,可以推荐:其他可能的数据获取渠道,或者是数据库合并和拟合新变量等。第三,如果是分析结果的解释上,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在这方面,比较常见的困惑有:第一、估计结果不符合理论预期,。第二,估计结果相互冲突(如在稳健性检验中);第三,和其他研究的经验结果不一致,一时半会也不好解释。针对这些障碍,可以建议从模型、数据、理论等方面思考这些困惑背后的原因。四、结语最后,小结以上讲的内容。在中期检查中,重点要做好做三件事情。(1)检查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多少,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2)从“实操”的角度,根据实际做的情况,评价该项研究是否真正可行,如果有调整,调整的是否合理。(3)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或障碍,可以提出来,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启发。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中期检查最应该评估的是概念-变量-指标的一致性,尤其是指标问题,如果检验假说的指标没有,或者是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就应考虑重新选题了。第二,中期检查的另一项工作就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了预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主要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三个方面。主要看:(1)与开题报告相比,哪些是新做的。(2)如果有调整,如研究设计部分,则要看调整是否合理。第三,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要提供鼓励和启发。此外,我对学生的中期检查,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会要求学生面对面地对着我讲。当面来讲,讲清楚,有自信,表明自己认真思考了,自己在干。/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刘西川:论文写不好,原因是什么?

每年秋学期,我都会给大四本科生同学开一门叫做《毕业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的课程,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写好毕业论文。这同时也说明,论文写不好是一个“常态”,很多年轻朋友常常在这个事情上容易犯怵。写不好论文,首先要找到原因,进而才可能找到破解的办法。在这一点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认识,大家不妨看看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论文写不好,有的人将此怪罪于自己的语文不好,把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拿出来说事。有没有关系,肯定有关系了,如遣词造句等。问题是,语文好并不能保障论文就能写好,语文好只是论文写好的充分条件之一。与这种将论文写不好归结于语文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论文写不好是思维上出了问题,是思维没有跟上,达不到论文写作的思维要求。语言本身,无论是说出来的话,还是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思维运动或加工的产物。如果有同学发现自己在论文写作上比较困难,建议最好能从思维上检查一下。论文写不好的真正原因掩盖在“文字表述”之下。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由文字、数据或图表组成的论文。至于这些元素或内容为什么要组织起来,怎么组织起来,大家不太关注。这就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来,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在我看来,写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实践中的。总之,论文写作应是问题导向的。没有问题,实则就是失去了研究目标。按照问题导向这个标准来看,一些人写不好论文的原因要么是没有问题,要么是没有分析或解决问题。至于如何提出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这里主要说一下提不出来问题的原因。从思维上看,脑海中没有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现实世界的变化、矛盾不敏感,有些事情即使发生了,就在眼前,也无动于衷。二是缺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变化或矛盾及其背后的原因,平常大家习惯于“就事论事”,缺乏好奇心。三是对有关某个事物或问题的认识分歧不了解,对这些分歧不感兴趣,或知晓但并不追究。接下来,说一下分析、解决问题的事情。分析和解决问题与方法手段有关;当然,掌握的方法手段越多越好。论文写作特别是大学毕业论文写作,就是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大学毕业论文写作讲究专业性,要从某个专业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很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很可能和所学理论与方法及其运用水平有关。运用不好有两种常见情形:一种是应该掌握的理论和方法未能扎实掌握;另一种是虽然掌握了,但不会运用。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应用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想直接应用(也可以说是套用),而不是将理论视为基准或参照。从思维上讲,这种直接应用的做法是机械的,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找到有效的破解方法。除了上述“思维”、“问题”和“理论方法及其运用”之外,论文写作还和训练有关。写不好论文,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够。这个训练不够是指:没有围绕上面讲的“思维”、“问题”和“理论方法及其运用”来展开,同时在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上缺乏针对性。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侧重于知识学习;尽管有的时候,在课程考核中会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都不是“硬性”的。很多时候,这些训练没有起到对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两种能力培养的作用。在训练这个事情上,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两种能力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得以提高。年轻朋友如果在论文写作上遇到障碍或阻力,可以想想我上面讲的这四个方面:思维、问题、理论方法及其运用和训练。对照这四个方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可以找到写不好的病灶并对症下药的。/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刘西川: 变量及指标选取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指标与变量在含义上是否一致。如果选择表征变量的指标与变量的含义相去甚远,那么用这样的指标及其信息“拟合”出来的“估计图景”就很难揭示数据的真实状况,自然也就难以作为推断因果关系的经验证据了。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刘西川 | 实证论文写作中的明暗两条线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一篇实证论文中的明暗两条线索。个人认为,这种思考有助于文章的构思与部署,也有助于对文章创新性的论证。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刘西川 | 对三个分析框架的解析

2.什么是假说?假说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在理论上的猜想或阐释。就这篇文章而言,该文关心的问题是: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是什么?文中提出的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其实就是针对这个动机进行的不同猜想。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刘西川:选题五解

第五层含义是指题目。选题要新,最直接、最有冲击力的体现就是题目了。题目要如何才能“辣眼睛”呢?简言之,题目要能反映和体现新问题和新假说,有理论想象力。并且,题目要做到简洁,就是字数要越少越好。总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刘西川:谈研究生期间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最后,简要地回顾一下上述内容。我真心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老师和学生都多留意一下商业悟性和逻辑,把研究态度摆正,能够虔诚地面对文献,切实把讨论当一回事,真真切切在写作中提升。/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刘西川:推荐5篇有关“做研究”的经验性文章

摘要: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五十年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动力,包括其中的关键感情因素,为的是向新一代的青年学者说明自己的经历,希冀会对他们的探索起到一定作用。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刘西川:本科生论文指导推文9篇(附链接)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4个阶段与16个问题【开题系列】刘西川:开题报告:为什么要写、写什么以及如何写?【开题系列】刘西川:准备开题报告,先要搞明白要求和标准【开题系列】为开题报告犯愁的你推荐6篇文献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刘西川:读文献——从做一篇小论文开始

最近,读了一篇蔡宁老师写的文章,题目是《博士生,要慎读文献》(以下简称“蔡文”)。蔡文提出了一些有关研究生读文献的观点,别具一格,如博士期间读文献应从做一篇小论文开始,且博士生读文献应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等。这与我们老生常谈的要多读文献的观点相违背,一开始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细想之后,又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蔡文主要观点做一个摘录和整理,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经历谈谈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的心得体会。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刘西川:如何找文献?如何读文献?

译读,其实就是翻译了,它主要针对的是外文文献。在当今英文主导的文献资料世界里,具备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译读是一个求慢较真的过程,心急肯定不行,只有反复揣摩领悟之后,方能领略译读的魅力。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刘西川:关于读文献,我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读文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是深层次的文本分析。读文献是在搭建一个立体文献网络的同时,试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懂是基础和前提,能把握文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进一步与作者交流和对话,就需要拆解式研读,属于更专业的读法。更高要求的读法是,读文献既要能读进去,还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并结合经验证据进行验证;也可以说,读文献本身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实证论文写作八讲-第8讲 | 实证论文写作:路在脚下(PPT)

内容提要如何才能把实证论文统起来,并写得更有味道呢?我认为需要把研究和写作视为一个过程,反复和反馈是常态,关键是要抓住论文的核心和线索——实证论文的核心是假说,线索是提出问题和假说并检验假说。引言很重要但不好写,写引言要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引言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写的过程重在论证。文献综述的目标是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说,从问题到假说的飞跃必须借助新的理论视角。研究设计先要遵循规范,然后再讲竞争性,充分考虑多种研究策略的存在。实证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识别和推断,其核心就是不停地做“排除法”,应避免陷入线性思维和单一模式。在结语部分,假说以研究发现或结论的形式出现,然后是基于发现或结论的进一步阐发,也可以说,结语是更大范围地对所提出并加以检验的假说的讨论。本讲提纲一、研究是一个过程,需要反馈二、实证论文的核心是假说三、引言很重要但不好写四、文献综述与提出假说五、研究设计先要遵循规范六、实证分析做的是“排除法”七、结语是更开放的讨论八、还需要交代的地方本讲PPT/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实证论文写作八讲-第7讲 | 如何写结语(PPT)

内容提要结语的功能是总结假说检验结果,并论证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般而言,结语包括五个部分:基本结论、理论价值、政策含义、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一篇实证论文的结语部分至少要包括基本结论与理论价值两个部分,其余三个部分作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假说依然是结语部分的核心,上述五个部分都应紧紧围绕所检验的假说展开。基本结论应总结有关假说检验的结果,明确交代最终接受的假说是什么;理论价值的目的是揭示和提炼该假说的理论价值,强调检验假说是对已有理论的证伪、推进或完善;政策含义则是将该假说的理论逻辑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实践场景,尝试提出解决某个现实问题的具体思路;研究局限是指出在检验假说的过程中因客观条件等原因仍存在的不足;研究展望则是围绕问题或假说提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新设想。结语部分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抓住假说及其检验这个目标要点,导致内容松散;二是没有搞清楚基本结论五个部分的功能、动作和对象,导致内容不充实;三是忽视了对该研究价值与意义的有力论证,导致内容失去了灵魂。写结语要练好以下基本功:概括、论证、比较与参照及一般化,结语主要依靠这几项基本功将假说检验与理论讨论有机联系起来。写好结语的具体策略主要有:以问题为导向、嵌入式写作和以“坐实”的口吻写作等。写好结语还包括若干其他要点,譬如不重复、不夸大和不过度引申,要能倾听其他声音,要使读者有共鸣和余味等。本讲提纲一、结语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结语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实证论文写作八讲-第6讲 | 如何写实证分析(PPT)

内容提要实证分析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不明确实证分析的功能是检验假说;二是不会或不熟练实证分析的主要动作,如诊断性检验、识别与推断、解释和讨论等;三是不清楚实证分析作用的对象,即在不同环节要分析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简而言之,就是未能把握住实证分析的功能、动作和对象。实证分析由以下三个元素构成:第一个是功能性元素,特指实证分析的检验假说功能;第二个是动作性元素,特指实证分析的诊断性检验、识别与推断、稳健性检验、解释与讨论等具体动作;第三个元素是对象性元素,特指实证分析的数据处理结果等作用对象。实证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涉及统计和计量方法技术、软件操作、理论基础及数据等。写清楚实证分析的前提是先把实证分析做出来,实证分析要紧紧围绕检验假说展开,步骤依次是:①通过描述性统计与诊断性检验为检验假说做准备;②通过基准回归检验假说;③通过稳健性检验和相关计量问题处理“保护”假说;④通过进一步讨论在更大范围验证假说。初学者要想写好实证分析,既需要恶补应该掌握而没有学会的方法、技术及操作,同时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展开研读、揣摩和训练,以形成对实证分析的系统性认知。本讲提纲一、实证分析写作常见问题二、什么是实证分析
2022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