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西川:谈研究生期间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刘西川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3-02-21

击上方⬆️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添加关注”




自2011年任教以来,不经意间8年就过去了,当老师久了,对师生之间如何相处,也有了一些体会。2017年新学期伊始,和自己带的研究生建奎在办公室聊了一会,其间有些内容涉及到了师生如何相处的问题。个人觉得,有必要将自己这方面的体会总结出来,与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分享与交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的师生相处中的“生”,更多地是指研究生,这是其一。其二,就师生共同关注的内容来讲,所选取的事例更多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关。 

师生相处,顾名思义,一个老师,一群学生,大家聚在一起。老师呢,要指导学生,如有可能,也希望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而学生呢,要向老师请教学习。校园里的师生相处,通常都聚焦于主业即学习和研究,这是师生之间的纽带,也是各自的本分;当然,平日也可以交流一些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事情,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围绕学习和研究,老师和学生都应做好自己的本分,在各自的领域能有所进步。在我看来,若还能从中领略身心愉悦,则实为幸事。

接下来,我想谈谈在研究生期间老师和学生应该重视的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是悟性和商业逻辑。既然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涉及的领域都是市场经济里的人和事,那么了解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的,以及这些事的内在逻辑就很重要了。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悟性很重要,很多商人可能接受的教育不多,但对市场经济和商业经营却有着惊人的领悟,似乎是先知先觉,尽管这些人口头上可能讲不清楚他们所领悟出来的道理。一个人悟性好,就能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里的人和事,熟悉这些人的行为及其特征,理清这些事的来龙去脉并能洞穿一些创新或点子的诀窍所在。对校园里的师生而言,有一点商业悟性,了解一些商业逻辑是必要的。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两样东西,学生们做学术研究时常常在连基本事实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从书本入手,生搬硬套一些概念和理论,云里来雾里去地拼凑。需要指出的是,在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要真正掌握理论知识谈何容易;同样,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成果明显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真切关怀,其说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强调悟性和商业逻辑,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将视线和注意力聚焦到现实世界里。所以,老师在平日具体指导中,要从悟性和逻辑角度进行熏陶和点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抓住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本质,也能帮助学生增进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受。在这方面,老师有必要多提供一些鲜活的商业案例,多搞一些实地调研和访谈,让学生切身体验。而学生呢,不仅要努力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要用心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尤其是不同利益主体在其约束条件下所可能采取的策略。而那种唯考试和学习成绩论者,既对事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也不知道现实世界里的人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去做的,最终将面临被时代所抛弃的危险。至少,越来越多的领导、老师及用人单位都越来越在意一个人的悟性和逻辑能力了。 




第二,是研究态度。让人很惊讶的是,一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常常对老师所提倡的研究精神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其理由有二:一是认为自己来读研就是为了混个文凭,毕业后也不从事研究工作,何必现在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做研究;二是认为研究和实践是脱节的,研究出来的那些东西在实践中又用不上。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对研究的一种误解,尤其是对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研究能力培养的一种误解。毫不夸张地讲,研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人活在世上,就得研究,这是跑不掉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创业创新、网红、特色小镇等,都是“研究”的结果。例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中国合伙人”或“独角兽”节目,那些创业者要想拿到风投的钱,都得好好研究市场和商业模式,就得拿数据说话。只有对所从事的项目有深入的研究,才更有可能说服投资人相信自己的企业及项目的“独一无二性”。抵触研究,实则就是逃避,为自己不努力学习找借口。在这方面,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了。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要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最好能从一个很有趣的经济现象导入,引发大家一起关注和讨论;二是要能确立一些经典研究案例,既能让学生领略研究之雄奇,又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些必要的研究规范。三是要能在具体学习及研究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谁都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拦路虎,初学者遇到的麻烦和障碍难免更多些,如果克服不了,就难免心生退意。此时,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就尤为必要了。 




第三,是理论。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经济学训练,就看他脑海里是否有几个经济学理论基准。例如,探讨产权方面的问题时,脑海里能冒出科斯定理,探讨公司金融方面的问题时,能联想到MM定理,这样可能看问题就能更深入一些。否则,缺乏理论基准,研究者与财经记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再退一步来讲,平常老百姓也都能在茶余饭后探讨市场经济里发生的各种现象,财经新闻不是漫天飞吗?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在校期间不重视理论的学习,到了实践中和其他人相比,真的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了。实际上,实践者们对理论研究也是重视的,对有理论素养、有真知灼见的研究者是非常敬重的。

不重视理论还体现在做研究方面。就拿近期比较火的2016年诺奖得住哈特和霍姆斯特姆的契约理论来说吧,也有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两人的理论来做论文,但两位大师经典的扬名之作基本就没有翻过,估计都是通过二手资料略知一二。这时老师的引领就很必要了。在这方面,老师就需要在日常指导中强化学生对理论基准的学习和掌握,要引导学生系统地去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理解和把握理论基准的能力。在这方面,学生也要有学习理论的信心和决心,要迎难而上而不能退缩,那种反感和厌恶理论学习的想法千万要不得。理论学习,是一个理解和参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同酿酒,日久则浓香。理论学习,更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要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来拥抱理论创新。 




第四,是文献。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太重要了。对于研究生而言,信息的典型形式就是文献,尤其是专业研究文献,这是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窗口。可以说,不熟悉专业研究文献,研究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白读了。但一些学生读了研究生之后,书桌上也没有几本专业书籍,仅仅电脑里有一些下载的专业文献。自己获取信息的套路就是,一遇到不懂就找百度和知乎帮忙,找文献就是通过关键词去知网上查询一下。这些事实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现在的研究生不重视文献,也不知道如何查询收集文献。在这方面,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初步文献,引学生入门,传授给他们一些查询文献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学生呢,要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研读专业文献本身就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借助文献提供的外生性信息,不断形成对大脑的持续冲击,思维活跃起来,认识和能力才能得以提高。读文献,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张五常先生讲,读文献要跪着读,方能读出作者及其作品的“好”。其次,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在某个方面积累得多了,就慢慢成了专家。需要说的是,面对浩瀚的文献资料,穷尽是一种可贵的治学态度。

 

第五,是讨论。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扩招,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大学里的课堂教育多数都是在教室里进行,基本上都是上大班,通行的模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是少之又少。进入研究生期间,继续按照这种模式是进行不下去的。个人认为,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要更加专业一些,不仅仅是有些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人格化色彩要更浓厚一些,像传统手工艺领域里的师傅一样口传心授,而且在这期间的学习更强调身临其境和实弹演习。“讨论”犹如打铁里的碎火一样,把铁放在火上烧了半天,也打了半天,终究还要放在水里激烈交锋一下,这样才有可能炼成真钢。据我了解,藏传佛教里的喇嘛都是一步一步辩论出来的。虽然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了一些自己的参悟,但终归还是要和别人交流。老师要提供一些研讨的机会和场所,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而学生自身,也要重视讨论,为老师召开的每次研讨会认真做准备,不要无缘无故地缺席,参加了也要勇于发言,如对别人提出的观点有质疑,进行反驳和辩论都是必要的。 

第六,是写作。表面上看,研究生必须撰写毕业学位论文,发表学术论文,写作这一关躲是躲不过去的,写作显然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但很多人不重视写作尤其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来写,其中,议论文写作可以说是一些人的死穴。这和我们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教育设置有关,国人一直以来都很强调写作的人文性,记叙文和散文较多,而对学术性论文重视不够。可以说,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文采远胜于理据。比较而言,我们应该向国外高校学习,写作训练应强调问题、逻辑和论证。在这一方面,我一直强烈推荐麦肯锡在思考与写作方面的读物,其最让人推崇的地方就是:从一开始乃至结束都将问题置于核心位置,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其一;其二,麦肯锡强调“我怎么看”,即个人是如何看待某个问题的,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观点;其三,麦肯锡强调论证,在具体写作时提倡总分句式。以此为参照,就可以发现很多人搞不定写作,其实就是对上述三个方面缺乏考虑和准备。

其实,除了要写论文之外,写作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写作本身就是对读书笔记的“整理”和“升华”,而读书笔记又是阅读的自然延伸;也就是说,写作还需要和阅读、思考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写作也是对自己思路的整理,有的时候,可能想不明白,但写着写着就明白了。 

在这方面,老师要结合自己的经历,针对几篇具体论文亲自给学生讲讲自己是如何构思和布局的,每一段又是如何考虑的。应该说,有些技巧和细节是书本上没有的,甚至可以这样讲,有些东西学生即使看书也掌握不到,这就需要老师面对面、手把手教一下。同时,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老师要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进行认真批改,提出具体完善意见,经过几个回合的修改之后,学生就会慢慢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和规律,也会形成自己的一些写作技巧。而学生呢,千万不要只顾着用眼看,用嘴说,一定要动笔。切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写作,一方面要注意收集整理资料,另一方面要心里惦记着这个事情,想办法把文章写好,多修改,勤向人请教,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最后,简要地回顾一下上述内容。我真心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老师和学生都多留意一下商业悟性和逻辑,把研究态度摆正,能够虔诚地面对文献,切实把讨论当一回事,真真切切在写作中提升。





/ 文心雕龙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