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刘西川 | 再论“问题”:网友问答及文献推荐

刘西川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3-10-24

击上方⬆️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添加关注






再论“问题”:网友问答及文献推荐



    有一个网友私信公众号后台,提出了他的一个困惑。他说,在我前期推出有关“问题”的推文中,一会强调问题来自于文献综述,一会强调要通过实地调研来增强对问题的质感。对此,他就想知道,到底通过哪个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痛点。在前期推文中有过类似的论述,而这样的论述确实会给读者有种迷茫、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例如,在“问题与提出问题:已有认识与个人体会”这篇文章中,我给出了自己对“问题”的定义,即“问题首先来自于某种理论对事物的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或者对某些理论针对某个事物的解释或预测的不满意”。同时提出,“要解释和把握某个问题,应从事物和理论两个方面下功夫,相互比较、参照”。而在提出问题部分,我又强调,“要把有关事物的基本事实搞清楚,这也是平常我们经常谈及的多调研,从调查中发现问题”。

    我认为,该网友关于问题的这个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必要予以答复,以求更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就如何提出问题而言,面对年轻的初学者朋友,我想说的是:如果非要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中间选择一个,我会选择文献综述,其理由如下。



原因1




    1、从根源来讲,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之所以会产生问题,是因为事物现状与人们基于脑海中某种理论对它的认识出现了差异或不一致,当然脑海中可能有多种理论,同时不同人脑海中的理论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根据这个定义,问题包括两个面:一个是现实状态,另一个是主观认识,前者可以是某个现象或某个现实矛盾,后者则是人们基于理论对事物现状的认识和看法。顺着这个思路,假如现实状态是大家共同认同的,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差异了。这是一种极端情形,即大多数情形都是大家在现实状态这个事情未能取得共识。

     对于年轻朋友,一定要能理解问题的主观性的一面,应能理解问题是认识上的分歧,这种分歧既有可能是不同,也可能是对已有认识的不满意;所谓空白点,就可以理解为研究者对现有理论认识的不满意,尝试着提出新的理论来认识所面对的事物。年轻朋友老觉得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点没有什么错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调查中发现的事物现状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仅仅是有关“事物”的问题的一部分。要全面地把握问题,还需要从已有认识以及认识分歧挺进。从这角度来讲,要搞清楚这个差异,就得至少先通过文献综述把与关注事物有关的已有认识过一遍。

     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讲,对问题的把握还需要从理论体系、理论基准等方面来深究




原因2




     2.从内容来讲,问题不是未知状态,而是有一个初步答复的假说或命题。问题是针对分歧点,提出了缩小事物现状与理论预期之间差距的可能性理论解释,即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说或命题,也就是说,针对疑惑或不满意,已经提出了解开这个疑惑的答案。从问题内容特别是假说来讲,一些年轻朋友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议题或研究领域,因为没有给出明确的尝试性答案。当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很有挑战性,因为这样的问题包括了得以解答的理论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尝试性地提出新的理论,就得至少先通过文献综述把已有理论解释深入了解一番。



原因3




     3.从作用方式来讲,问题不是提出那么简单,更是分析和论证。平常所讲的“提出问题”比较强调事物的刺激性一面,认为提出问题就是灵光一闪。这里想强调的是,问题是分析、论证出来的,提出问题是一个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片段或环节。分析和论证的目标是什么?有两个,一个是针对事物现状,概括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找出分歧点及其原因;另一个是针对分歧点,提出缩小这个差距的新命题。对于前者,必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概括分歧点;对于后者,提出新的命题同样离不开文献综述,因为新命题是在理论上区别于原有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将分析和论证落实到实处,就是至少踏踏实实地把文献综述做起来。



特别推荐


     在这篇推文中,我特别推荐大家认真研读以下4篇文章(这四篇文章后面都有链接)。(1)关于应用经济学中的科学问题;(2)朱旭东的《论学位论文“问题”的内涵、类型和写作的关联性》;(3)朱旭东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4)李润洲的《研究问题的遮蔽与彰显——对教育硕士生撰写学位论文的思考》。

    常常听人说起,做研究最难的是提出问题。对此,每个人都有必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对所谓的问题又知道多少呢?本文以上的阐述强调了从文献综述入手来提出问题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年轻朋友尤为重要。当然,如果有条件和精力开展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切身体会一下就更好了。我相信,关于问题,年轻朋友在调研过程中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机缘。

    最后,我的好朋友庆海看了初稿之后给我讲,是否可以加一条,即“初学者通过文献综述更便于复制和比较,扩展思路,思维发散。而实地调研需要深厚积累,对于初学者不甚适合”。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END




/ 文心雕龙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