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西川:再谈科学问题属性阐述


最近,作为评议人,我认真学习了一些自科申请书。这两年,自科项目申报都要求提供800字的科学问题属性阐述。我曾写过两篇与此相关的推文,一篇是“科学问题属性阐述”,另一篇是“需求牵引类科学问题属性:写什么,如何写”。前者是总论性的认识体会,后者则更具体一些,主要针对的是需求牵引类问题(文末附有这两篇文章的链接)。

今年的评议让我对科学问题属性及其阐述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现将自己的认识体会记录如下。

 

容易写偏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将科学问题属性阐述写成了选题依据。比较常见的错误操作就是将选题依据换了一个说法,作为一种替代放在了问题属性阐述部分。必须澄清的是,这里写的不应该是课题的选题依据,而是该课题在问题选择上属于四类科学问中的哪一个的依据或理由。另一个是,将科学问题属性阐述写成了所研究问题的“现实”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实践中、政策上等,比较常见的是,强调该问题在实践中如何紧迫,在政策上如何受重视等。

 

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科学问题属性阐述?其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评估该课题在选题上是否具有新意和创新价值。为什么只看选题依据不行?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选题依据本身是内部逻辑自洽的,难以评判;二是因为选题依据基本上只聚焦于一个小的方向或领域。也就是说,大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规范、标准和轨道来评判,由此“打通”不同研究方向难以展开“真正比较”的困境。

 

科学问题属性阐述,究竟看重的是什么?最看重的是,自己申报的课题在选题上、在学科发展中的“位置”,既包括问题的位置,也包括所可能取得创新的位置。由此来看,每个申请者都需要考虑清楚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属于哪个学科,在该学科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才能将科学问题属性阐述部分写好呢?写好这部分,就需要将具体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置于学科体系中。具体而言,在对科学问题进行归类时,申请人需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把握原型问题与基础理论,否则就难以阐述清楚选择四类中某类科学问题属性的理由。具体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都应以学科体系中的原型问题与基础理论为参照,四类科学问题属性只是在这个参照选取上有所不同。看不清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尤其是看不到理论视角转换,就很被动了。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科学问题属性是一个“公秤”,而某个课题的选题依据是按“私秤”来操作的。

 

好的科学问题属性阐述有一个特点,它蕴藏了一个新的理论。通过这个理论,可以看清问题所在;通过这个理论,还可以看清楚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说明,一定要有货,要在理论上有思考和推进。

 

围绕科学问题属性阐述这部分,我对研究有以下三点感受


1. 真实。真实反映在时间维度上,是一个过程。真实,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难堪的一面。真实能让人回忆起在此期间流过的汗水、遭受的煎熬和折磨。真实,就是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2.     不确定性和试错。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之所以要研究一个问题,就是因为不知道答案。研究可以看作是一段寻求答案的历程,为了找到这个答案,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可以说,研究考验的是勇气和耐力。

3.    一股子追求卓越的劲头。经常感觉好像已经撑不住了,渺茫之余,是绝望。在科研这条路上,能撑下来的都是英雄,英雄靠的是信念,这个信念就是追求卓越。喜悦来自于成功,它让人觉得追求卓越是值得的。


/ 文心雕龙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