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川 | 实证论文写作中的明暗两条线
实证论文写作中的明暗两条线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一篇实证论文中的明暗两条线索。个人认为,这种思考有助于文章的构思与部署,也有助于对文章创新性的论证。
一般而言,一篇实证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实证分析及结语。与实证研究的三个目的(即“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相对应,实证文章的三个主体部分依次是: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文献综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于提出问题,二是服务于提出假说。一篇实证研究主要是利用经验素材对提出的假说进行检验,构思检验的框架与策略主要依靠的是研究设计,而检验假说就是将研究设计具体落实。以上逻辑顺序构成了一篇实证论文的明线。图1所展示出来的研究和写作思路符合证伪的思想。即A不能依靠A来证实自身的存在。具体而言,某篇实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性假说,必须要借助经验性素材才能得以验证,实证分析部分的若干统计计量分析结果就是经验性素材。可以说,我们平常见到的这类论文在结构和思路上都属于这类布局。
但是,深究一下,我们还可以发现实证论文还有一条暗线,这条暗线时刻体现着对比和比较,即将假说、经验证据和研究设计进行对比,暗线是为论证论文的创新性负责的。这条暗线即使有的时候在论文结构和内容中未能体现出来,但在研究者的脑海里肯定是有的。在我看来,一篇实证论文至少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对比”:
第一、理论认识有新旧。一篇实证论文在理论认识上应有新旧之分,即原有的理论认识,如假说A,本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认识,如假说A’,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将假说A和A’的异同呈现出来。这个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实现一些。
第二、经验证据有新旧。接下来的就有难度,就是在一篇文章中,还有一组对比,即支持假说A的原有的经验证据B,支持假说A’的新的经验证据B’。在这个方面,有的作者提供经验证据B,有的作者则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者,在读文献或做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当看到一个假说时,脑海还应该联想到与这个假说相关的经验证据(如已有实证研究支持某假说的数据估计结果),有什么样的假说,就有相对应的经验证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新的数据或Unique的数据为何如此重要,那是因为这样的数据反映新的理论认识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研究设计有新旧。“隐藏”更深的是研究设计的对比。研究设计是用经验素材验证假说的框架和策略。通常,与本文中的研究设计C’相对应,还存在原有的研究设计C。研究设计C是为假说A和经验素材B服务的。相对A和B而言,平常大家对C和C’考虑较少,这需要给予重视和加强。
与明线相对照,我之所以提出了暗线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对比。一篇实证论文,读者也好,作者也好,都要能体会和揣摩到文章的假说、经验素材和研究设计上与已有研究的异同。也就说,与原来的“A——B——C”相对应,本文中提出了“ A’——B’——C’ ”,一篇实证论文不仅要讲清楚新旧理论认识(A和A’)、新旧经验数据(B和B’)、新旧研究设计(C和C’)的对应性和差异性,而且还要将这三个方面统筹起来考虑,进而论证本文的创新性。图2对上述阐释进行了直观描述。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文章的明暗两条线呢?我的体会是:第一、A、B、C,和A’、B’、C’都要有,缺一不可。当然,把这些内容在思维和写作层面梳理清楚也是一种很强的能力了。第二、要具体,这六部分的内容都要交代具体。第三、要对应,至少要将A——A’,B——B’、C——C’先对应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差异及其背后的创新价值。
总之,这里所探讨的明暗线,明线符合证伪的思想和思路,而暗线则是在对比的框架下,更好地呈现“创新”。
/ 文心雕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