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刘西川:问题的真假
击上方⬆️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添加关注
问题的真假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平常教学科研中,常常听到真问题和问题大小的说法。例如,多数老师在指导学生写论文时都会语重心长地讲,问题一定要真,问题宜小忌大,等等。问题大小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外人一般不宜多嘴。但对学生不一样,他有特殊性。老师对学生选大题目是有担心的,因为老师担心问题大了,学生一时半会驾驭不住,同时工作量成倍增加进而导致完成论文变得遥不可期。但与此同时,一些老师并不能清楚地讲解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至多就是强调了真问题之于研究和论文写作非常重要。至于真问题为何如此重要,真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以及如何才能发现真问题,不是寥寥几句打发了事,就是沉默。
今天,我想重点来谈谈自己对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让以下阐述变得可操作一些,我将讨论集中在实证论文写作范围之内。以下讨论有三个具体指向:①真问题在形式是什么样子?②从根源上讲,真问题从哪里来的?③真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它和研究目标及其实现有何关系?
个人认为,对真问题(或者叫真假问题)的认知,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
第一个层次,可以叫做经验对象层次。研究者脑海里的问题在现实或历史世界中都会有一个对象性的存在。所谓真问题,是指现实世界里有问题的“原型”,即强调客观存在。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经验科学。在这个层次上,真问题是有现实经验做支撑,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如果某个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脱离了现实世界,例如属于神话世界或科幻世界等,即使完成了研究,也可能被人戏称为“屠龙术”,因为这类研究只能在天上飘,落不了地。在这个层次上,如何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真的呢?有一个建议,就是将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讲给外行或生活中的普通人听,看看他们是否能认同或了解。
第二个层次,可以叫做期待填补层次。问题从根源上讲,是理论解释或预测与事物现状之间出现了差距。通常,如果大家对事物现状取得了共识,那么问题更多表现为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异,即问题是认识分歧或认识空白点,而之所以人们会出现认识上的不同,就是因为人们选择的理论及视角不同。所谓真问题是指,找出了理论与现状的差距,或认识分歧。可以设想,即一旦解决了该问题,理论认识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从差距这个角度来看,真问题是相对于原来的认识水平,提出的这个新问题其本身蕴含着推进认识水平的可能和潜力。问题真假在这个层次上就“泾渭分明”了:真问题找到了差距和分歧,有待“填补”;而假问题则说不清楚这个差距和分歧,当然也预见不到推进理论认识的可能性。对于年轻朋友而言,一般难以找到这个差距或分歧,既困惑又沮丧。困惑在于:不知道到哪里去找真问题,对此,建议认真老实地做文献综述;沮丧在于:心里也明白,没有真问题,文章难以有实质性的结论或观点。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做研究、写论文还是要把创新尤其是理论认识推进作为首要目标,换言之,不是冲着创新这个目标提出的问题,就很有可能不是真问题;否则在选题上就走偏了,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个层次,可以叫做确定具体层次。在我看来,真问题是有确定的答复,它是初步的、猜想性的,留待实证检验。具体到一篇实证论文,就是引言部分里面的问题与假说部分里所提出的是一致的、相互呼应的。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尽管是猜想性的。在这个方面,有点像硬币的两面,一面看起来是问题,另一面看起来就是假说了。可以明确地讲,一篇实证论文里的真问题其实就是所提出假说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那种没有假说、没有确定性答案的研究思路至少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是要不得的,因为我们检验的是一个确定的假说,而不是一个为什么或问号。这也符合证伪的逻辑:当认为某个认识(以假说A存在)不好时,提出了一种认识改进,首先应该提出一个假说B(代表一种新认识),然后对假说B进行证伪。在一篇实证论文中,所谓真问题,就是看是否有这个假说B。
说了这么多,目的比较简单,就是希望年轻朋友在选题时能考虑以上三个层次,问问自己:①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能被别人从经验层面上理解?这是大家讨论的背景和平台。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针对什么样的认识分歧或空白点?未能瞄准“改进认识”这个目标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本身就不是问题。也可以说,是创新精神让问题熠熠发光。③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确定性的猜想性回答?很多时候,问题在文章中沦落到只是议题或某个研究领域,就是因为脑海里没有那个明确的假说B。
接下来,说说问题的真假。从研究角度来说,问题的真与假,它们在上述三个层次上的体现是不同的。表1从三个层次对真假问题进行比较。具体而言:在第一个层次上,与真问题有经验基础相比,假的问题首先是缺乏经验对象的,导致其他人感知或理解不到;与这个层次相对应的是,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批评,说对基本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不准确,也就是说,还没有把经验事实搞清楚。在第二个层次上,真问题是能呈现认知差距或认识分歧点,而假问题则是没有找准认识分歧点或认知空白点,假问题本身给人的认识就是不可能推进理论认识,因为界定不了那个认知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在第三个层次上,真问题本身就蕴含了新的猜想,它是确定的、具体的,而假问题一般是没有明确具体的回答,这导致在实证论文中,其实证分析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作用对象,没有了待检验的假说,内容比较散、不聚焦,当然也得不到像样的结论了。当然,大家闲下来的时候也可以品一下什么是“真”?所谓真,在我看来,就是先要“有”,而这个“有”又是那么的具体和明确。
讨论问题的真假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唯有真问题才有可能推进人们的理论认识,而这恰恰是人们展开研究活动的最重要目标。如果问题不是真的,忙活了大半天,要么得不出结论,要么得出的是似是而非的结论,要么得出的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上述三个层次对于审视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是有帮助的,也就是说,也可以将这三个层次视为研判问题真假的标准。
最后,在问题真假这个事情上,我是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经验感知、创新和明确具体上,尽管思考起来、动起手做起来的时候很吃力。
/ 文心雕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