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刘西川 | 问题与提出问题:已有认识与个人体会

刘西川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3-10-24

击上方⬆️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添加关注


 在平常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问题”这个词铺天盖地,无法回避。关于问题,年轻人常常听到的批评或反馈是:问题导向不明,没有抓住问题,问题意识不强,对问题不够敏感等等。既然问题如此重要却又把握不好,就需要把“问题”这个事情搞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先梳理和概括有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3种代表性认识,具体包括:麦肯锡关于“问题”的认识,曹锦清关于“问题”的认识、汪丁丁关于“提问”的认识。然后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个人对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心得体会。需要交代的是,本人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受到了麦肯锡和曹锦清关于问题认识的启发,对提出问题的认识受到了汪丁丁对提问的认识的启发。


关于问题和问题提出,本人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关于问题的本质的。在本人看来,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第二个观点是关于问题提出的。本人认为,问题不是提出来的,是分析得出来的,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既需要搞清楚基本事实,还需要文献综述。

 

一、关于问题和提问的三种代表性认识

 

     1.  麦肯锡关于“问题”的认识

 

以下内容摘录自:高彬尚孝:《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1)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状的落差。问题具有ProblemQuestion两面性。所谓“问题”,除了现状与预期之间的落差(即problem),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Problem所延伸出来的研究问题(即Question)。因此,解决问题的作业流程应该是:先发现与期待产生落差的problem,然后选定作为研究问题的question,并找到作为解答的answer


2)问题的分类。第一种分类,从目的区分恢复原状型和追求理想型。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以恢复原状为目标,以及以提升现状理想为目标。其中,“恢复原状型”是指恢复原来的状态,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时,要将原本的状况视为期待的状况。“追求理想型问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在的状况未满足期待。第二种分类,从显在或潜在的观念来区分问题。所谓“显在型问题”,是指眼可见其形、或大或小、已发生不良状态的问题。所谓“潜在型问题”,是指现阶段并未发生损害,但未来可能显在化的问题。

 

     2.  曹锦清关于“问题”的认识

 

以下内容摘录自: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社会学评论》第2卷第5期,201410月。

 

1)问题的定义。所谓问题,就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由这个反差而引起的心理困惑。研究是从困惑开始的。如果进一步推论的话,预期与实践的反差越大,那么困惑就越大,我们将困惑的一个比较极端的心理状态称为焦虑。所以正是困惑和焦虑,推动了我们的研究与调查。因此,研究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于研究者本人来讲,要排除其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第二,当你的研究取得成果,有同类困惑的人,在听了你的报告或看了你的文章后,其困惑得以消解,心灵得以安顿。


2)问题的分类。如上所述,问题是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根据不同种类的反差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理论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引起的问题。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现象,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和媒体都曾给出相应的理论预期。但是,当这个经验事实与原来的理论预期相矛盾,有重大的反差,这就是问题。问题出现之后,研究者就必须寻找解释。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预测像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经济体的运转规律。必须回答原有的理论出了什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第二类,政策与实践的反差引发的问题。所有的政策都有预期,如果没有实现它的预期目标,它一定在某个环节错了或出了问题。有了这些关怀再去研究社会问题:是否有某一行为发生,在哪一层面展开,现实是否和法律法规出现了冲突,如何加以调适?简单来说,要关注问题给出的承诺是否得以兑现,如果没有,原因何在,政策规划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执行者出了问题,要对之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给出建议。第三类,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形成的问题意识。由于原有的经验和新近遇到的情况不一致,因而需要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形成问题意识。这其实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谓之“他者眼光”。

 

     3.  汪丁丁关于“提问”的认识

 

以下内容摘录自:汪丁丁:《应用经济学杂谈(之二):“提问”的问题》,原载《经济学消息报》1996823日。

 

1)正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当我们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提问的方式和使用的文字其实已经隐涵了意向上能够接受的答案,从而预先否定了一些难以接受的答案。所以人们常说,正确的问题本身已经解答了问题的一半。思想者为了不误入歧途,在跨出每一步时,必须反思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问题性”——即问题是否成为一个“问题”。


让我用这几篇文章做例子来说明正确的“提问”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第一个例子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刘文通先生提出的“国有企业准兼并假说”(《经济研究》19958月)。针对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提出“准兼并”假说呢?只有当原来的理论出了问题,出现了“悖论”时,才有必要提出新的假设。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提问”本身正是它的作者应当加以反思的“问题”。如果反思发现这个问题提得不正确,那么随之而来的“假说”就成了问题。


2)确切的提问方式。确切的提问方式,在我的理解里,也就是在学术传统的内部(而不是外部)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只是传统的问题,是人们问过许多次的问题。但是,传统问题的每一次提出,都有新的背景,都是对传统问题的新的阐释。这样提问就会显得有深度,因为传统的问题总是由许多学者的功力积累而发生的。相比之下,在传统之外轻易提出问题,就会显得缥缈和不扎实,也就是我所谓“不确切”的提问题。


当提问不甚确切时,思路往往偏离学术传统。尽管作者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但当这些结论,为了延续其生命而必须重新融入学术传统时,它们所依据的那些核心概念就成了多余的,重复的,原本没有必要引进的概念。

 

二、关于问题和提问的6点个人体会

 

1. 关于问题的辨析


什么是问题?中文可能讲不太清楚,从英文来讲要更清楚一些。与问题相关的英文单词有三个,分别是:IssueProblemQuestion。通常,Issue是指某个事件、事宜或某个领域;Problem是指困惑、矛盾或抱怨等;Question是指质疑、对某事存在不确定性的理解。相对而言,本文所指的问题应该是Question。其实这三个单词与论文中的问题都有密切关系,在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辨析一下:Issue和我们平常讲的选题有关,即确定考察范围、研究对象等;Problem则是认知上对事物内在矛盾的粗浅反映;而question与前两个相比,则有一个认识参照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已有研究文献,尤其是理论上的。

 

2. 问题的形式分类


从形式来讲,问题有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其中,“是什么”关注的是性质和本质,“为什么”关注的是因果关系,“怎么样”关注的是手段和途径。从形式来看,特别有必要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看看属于上面三种类型的哪一类。

 

3.问题的定义


问题需要从产生根源来把握。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个人认为,问题首先来自于某种理论对事物的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或者说对某些理论针对某个事物的解释或预测的不满意。因此,问题产生于理论认识上的不同以及在解释或预测上提出更有优势理论的可能性。


个人认为,问题是事物现状与人们基于脑海中某种理论对它的认识出现了差异或不一致。根据这个定义,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状态,另一个是主观认识,前者可以是某个现象或某个矛盾,后者则是人们基于理论对事物现状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发现或提出问题不宜仅限于事物现状,而应同时兼顾实践与理论,问题实际上是实践与理论二者矛盾的具体呈现,缺一不可。这也说明,要揭示和把握某个问题,应从事物和理论两个方面下功夫,相互比较、参照。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从理论尤其是文献入手来发现和把握问题更为关键和重要。

 

4. 符合“问题”的标准


什么样的疑惑才能算是问题呢?可以从新现象、新理论、新方法、新变化等方面来审视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反映的是知识库存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新现象和新变化侧重于事物现状方面,即:新现象关注的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一种没有被其他人研究过的新的社会现象;而新变化关注的是,曾经进行的研究与现实生活相比已经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重新调查、收集资料,客观描述这一问题的基本状况,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和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则侧重于认识库存方面,即:对已有研究的问题企图用一种新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其中也包括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曾经研究过的问题再研究。总之,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其核心就是要能指向新的理论认识。

 

5. 什么是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指面对现实世界时,应对“变化”有敏感性,能从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异及其大小来思考,从二者的一致与不一致的辩证关系推进理论认识。问题导向有两个要点:一是问题的真实性,即问题导向所关注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的经验来源绝不可能是臆想或编造的。二是问题的理论性,即问题导向本身体现的是某种所坚持的理论不能满足对某种事物现状的理解或解释了,问题导向显示出来的是某种理论在现象或现状面前的力不从心。当然,问题导向并不是说提出了问题就嘎然而止,而是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伴随问题提出还有命题、假说等。以问题为导向,是学习、研究的起点。同时,还应考虑与问题相关的现象和理论,以及如何分解问题。

 

6. 提出问题为何不简单?


提出问题很重要!常常听人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了,因为它是打开认知黑箱的正确方式。


第一,提出问题的“问题”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问题反映的是事物现状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差距。那么,提出问题至少要能:(1)针对事物现状,概括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并集中“呈现”这些理论解释的分歧点,分歧点本身就是“差距”和“问题”的一部分。(2)针对不同解释、分歧点,找出原因。(3)针对分歧点,提出缩小这个“差距”的可能性理论解释,即提出新的理论命题。因此,给出某个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仅是提出问题的第一步,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是提出缩小这个“差距”的新命题。


第二,提出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误导性。主要体现在:(1)平常所说的“提出”过多地强调了灵光一闪,认为提出问题就是灵感火花那么短暂,或者那么不期而遇。从前述问题提出所强调的更多内容来讲,问题发现更多是靠研究和分析而实现的,是对某个事物现状的不同理论认识的总结和评价之后得出的。也就是,个人认为,问题是分析出来的,提出问题是一个过程,而不应是一个片段或环节。(2)提出问题的“提出”,更多地强调了事实的刺激性一面,即认为问题更多反映的是事物自身的变化,而忽视了问题是客观事物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差异或不一致,即提出问题更注重的是客观事物那个方面。而且,提出问题的“提出”更注重的是单个人脑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而忽略了多个人脑就某个事物的认识差异。也就是,提出问题还应能展示不同理论认识上的差异。(3)提出问题的“提出”,其目的性不强。通常所讲的提出问题,其实就是将这个差距界定和描述出来。而实际上提出问题的核心是提出了缩小差距或分歧点的新命题,也就说,提出问题的问题不应该仅是差距的具体表现,而应该还包括问题得以解答的理论可能性。


在澄清“提出”误导性的基础上,个人认为,问题不是提出来的,而是分析出来的。如前所述,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之间的差距。由此来看,分析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第一步,要把有关事物的基本事实搞清楚,这也是平常我们经常谈及的“多调研”,“从调查中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的内在指向。但需要指出的是,调查中所发现的事物现状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仅仅是有关“事物”的问题的一部分。第二个层次,要从文献或已有认识角度把握针对该事物的理论解释,看看这些理论认识是否有分歧,分歧点是什么。第三个层次其实是对第一、第二个层次的再次综合,基于新的数据或观察来考量和思考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是否有新的命题或假说来“缩短”这个差距?从问题是分析出来的这个角度来看,提出问题不仅要强调调研,而且还要加强文献综述工作,因为上述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发现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希望上述对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认识的梳理和阐述,能够帮助年轻朋友明白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当然,问题需要大家在阅读、思考与写作实践中不断揣摩和领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在“干”的具体过程中得以提升的。

 


 相关链接


个人原创 | 刘西川:课题申请书的核心是问题

张兆曙:社会研究中的问题与从问题出发的社会研究

汪丁丁:用经济学杂谈(之二):“提问”的问题

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 | 站在前人肩膀上

站在前人肩膀上丨经典的麦肯锡解决问题七步法(图文版)

刘西川: 论文写作的最大流弊就是问题缺失!| 个人原创



/ 文心雕龙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