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川 |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看什么?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好比是一个课题申请书,需要答辩老师来评价是否可以开展这项研究。至少这个“同意开题”的意见,是由他人给出的专业性判断。从这个他者的角度来讲,博士生同学不能一味认为自己思路如何如何,首先要尊重答辩老师的判断,同时听听别人的评价和建议,看是否采纳或吸收,仍是大有裨益的。
时下,对开题环节的答辩,有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如:规范和创新何者更为重要等。利益上如找工作的压力等,又加剧了将这些认识辨析清楚的难度。在这个方面,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定位目标是创新,是为了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如果我是答辩老师,在开题环节会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看选题重要性。对此,首先看所选问题涉及的领域或对象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比重越大越重要,或者和大多数人生活工作相关,相关的人越多越好。其次,看所选问题是相关利益主体密切关心的。如:研究的是家庭农场,就要考量一下所关注的问题是否是农场主或者是有关部门人员关心的。如果不是,就需要引起警醒了。在这方面,如果有一些前期相关的实地调研,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二,看选题规范性。规范性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是否能够转化为理论上的研究问题,表现为能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与原型问题。在这方面,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如,涉及价格的形成与运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应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如一般均衡理论,科斯定理等。真正意义上的选题是指,找到了相应的原型问题,譬如,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就要想到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框架。具体问题只有放在原型问题的框架里,才能看清楚和研判其“知识增量”。另一层含义是指,同行是否关心,它属于研究经验层面的规范了。如果不关心,就要问一下为什么。
第三,看选题创新性。1.选题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问题的原因和新假说上。没有问题的原因和新假说,是无法判断其创新性的。如果有开题者讲不出来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新假说,这个开题就难以通过了。2.创新性需要论证,应对某个研究的“增量”进行论证;同时,这个基于问题原因和新假说的增量论证,也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它需要答辩老师来评价。3.从“用”的角度也可以判断其创新性。例如,所选问题如果得以解决,能给大家提供哪些知识和帮助?
第四,看选题可行性。看以下三个方面:(1)内容充实。这个和破题有关,破题是指,将总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然后逐一提出具体的假说。即,要能看到有关问题分解以及假说内在逻辑的阐释。2.思路合理;思路体现在研究设计上,它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如果研究设计混乱或者模糊,让人对预期研究结果不敢持乐观态度。。3研究条件。就一项实证研究而言,研究条件是指数据和案例。如果难以给核心自变量找到合适的数据指标,这项研究就可能嘎然而止了。
从经验上看,开题报告如果属于下面的情形,就需要警惕了。
(1)开题内容都是一些“描述性”的,或者仅有一项开题报告的研究形式,如主要集中在“现状(包括特征等)”、“影响”、“效应”上,基本上没有原型问题;更进一步来看,也不可能有像样或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了。如果缺了原型问题的框架,研究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也就见惯不惯了。
(2)研究设计好比“过家家”,过于简单。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是“套”或“仿”着做的。这样的研究设计,有几个特点。第一,缺乏依据。未能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很容易遭到质疑。第二,简单化处理,或交代不具体,没法让人相信可以做下去。第三,缺乏个性,这样的研究设计也可以挪用到另一项研究。
(3)白马非马。这个领域的研究很重要,很有价值。但是,本研究的价值仍需要重点论证,具体而言,缺少对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新假说)的分析与论证。
(4)文献综述和选题关系不大。文献综述要支撑,但是看不到这种具体支撑。具体而言:第一,所综述的文献及其内容都和研究主题相去甚远,可以说跑题了,也可以说是为了凑字数和完成篇幅。第二,文献综述的结构与线索与研究的思路不一致,结构上是紊乱的。第三,对综述的内容缺乏辨析和分析,难以看到综述内容与问题假说有何实质性的联系。第四,尽管也有一些评述,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如未考虑这个因素、没有用那个视角、不重视某个方面等。
/ 文心雕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