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研洞见 | 吃饱饭?杂交水稻意义可不止于此

启研学社 启研Economics 2022-12-31




启研学社由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高校师生与企研数据科学团队联合组建,以大数据资源及相关技术助力中国学术与智库研究为宗旨的研究组织。团队当前的主要目标是挖掘经济社会大数据资源在学术和智库领域的应用价值,开展学术大数据治理研究,以及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可行进路。



近日,随着袁老的离世,网络上掀起了许多关于杂交水稻是否为中国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议论,甚至似乎要再次掀起关于制度和技术哪个对长期经济发展更重要的“鸡生蛋、蛋生鸡”式的辩论。其中一篇(目前已经删除的)推文试图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是农村改革的推进而非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

本文无法再对这篇推文的论证过程进行评价,更不会否认早期改革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是想要讨论,解决温饱问题是否是杂交水稻全部的意义,或者是最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不是。



杂交水稻技术最大意义在于大幅提升粮食生产潜能


温饱问题,从字面上看除了“饱”也还包括“温”,也就是说不是仅仅吃饱了事。人均收入水平才是是否解决温饱问题或者更进一步达到小康水平更关键的标志。至于如何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甚至粮食生产,但更可能来自各类非农产业的增长。就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说,解决温饱问题不能过多依赖于粮食生产。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杂交水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大幅度提升了粮食的潜在生产能力,而这未必完全反映在每年的粮食实际产出当中。比如,我们拥有1亩耕地,如果种植普通水稻产出500公斤,但杂交水稻全年可以产出2000公斤粮食。在实际生产中,农户本年并未种植水稻而是用来种其他的经济作物。尽管如此,我们也知道这亩耕地拥有潜在的粮食产量不是500公斤,而是2000公斤。

就杂交水稻这类技术进步而言,不管这项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被采用的程度如何,对那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历史贡献有多大,但它的确大大提升了我们粮食产量的生产潜能。而作为经济中一项实际产出的每年的国内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短期选择和市场均衡的结果。在正常的年份,根据价格信号,通过进口来解决国内粮食供给问题可能更加符合资源有效配置的效率原则,国内的实际产出并不需要建立在完全挖掘我们粮食生产潜能的基础之上。







提升单产方能兼顾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然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即使是最强调市场机制的经济学者也会同意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真实存在的。粮食安全取决于国内粮食的潜在生产能力而非当前的实际粮食产量,取决于潜在能够投入的生产要素的量和单产所反应的生产技术水平。给定目标粮食产量,更多要素投入和提高单产之间显然可以相互替代。

大幅提高单产的杂交水稻,可以在保证粮食生产潜力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替代基于粮食安全而做的生产要素储备。在农业生产要素中,最大的约束条件就是耕地,但土地也是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这也是保持粮食安全和促进整体经济发展之间最大的张力所在。为保持粮食安全,必须要维持足够的粮食耕地面积,但其代价是免不了要部分放弃整体经济,特别工业的发展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采用各种新的技术,通过提高单产来维护粮食安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张力,更好地兼顾粮食安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比较经济实力切忌忽视生产潜能


我们常常会将实际的产出视为一个经济体生产能力的完全体现,但这是一种“错觉”。无论是个人间、企业间的竞争还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如果只看纸面上的牌或者当前的实际产出,而不看潜在的实力,就可能导致“草率”的举动。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我们知道,美国的正式加入大大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步伐。其直接导火索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如果仅从数据上比较,当年的日本这么做也有其依据和胜算。但恰恰是日本并未正确估计美国的战争潜力,特别是背后的工业生产的潜力。这种对双方实力的战略性误判导致的“草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结局。

在现代国际社会亦是如此,一个经济体生产能力的潜在水平究竟如何?才是一个国家赖以立足的本钱。关于中国的GDP何时能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体,许多机构、学者都有很多的讨论和评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固然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我们如果仅仅通过实际的产出来评估和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也是“草率”的行为。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要看实际的产出(如用GDP来衡量),还得看它的潜在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实际产出的多少取决于各种长短期因素,尽管也反映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和生产效率,但这肯定不是“故事的全部”。在“特殊”的时期,各类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资源、工业实力和人力资源)动员能力、技术水平和创新潜能,才是真正的实力和底牌所在。







结论

再以杂交水稻等技术进步之于粮食安全的意义为例,在必要的时候,随时都能凭借种子资源和其他技术能力,结合适当的土地储备,快速实现粮食自给,才是我们能够放开手脚,鼓励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整体经济的底气。杂交水稻这样的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产的生产技术,意义更在于此。杂交水稻哪怕不是历史上解决温饱问题的最大“功臣”,也是解决致富问题的“守护神”!

推而广之,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各个领域的关键原材料、能源以及各战略产业的核心部件,我们都需要尽可能保持足够的潜在生产能力,那么这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创新和技术进步。袁老和其他几位杰出科学家的哀荣,那代表民心的一束束鲜花和一声声“一路走好”,其实是对那一代全体科研工作者的集体褒奖和对未来学术界和科技创新回归“纯粹”的期望!

END



星标⭐一下,我们就是好朋友啦~


点击搜索你想看的内容👇


往期推荐


启研教室 | Varian中微系列笔记:如何理解食品券可交易时预算线的斜率

启研报告丨走进钱塘新区之经济篇

启研教室 | 关于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的九个问题

启研洞见丨许多人面对灾难为啥总会过度自信?

启研报告丨城西科创大走廊 明星企业巡礼

启研洞见 | 直面反常现象:人类肤色进化谜题的启示

关于「美滋滋教室」改版升级「启研新经济观察」的公告



文 | 杨奇明

排版编辑 | 郑泽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