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报告 | 疫情初期曾被“口诛笔伐”的口罩业如今怎么样了?

启研学社 启研Economics 2022-12-31

曾被“口诛笔伐”的口罩业


一、曾处“风口浪尖”的口罩行业如今已是“无人问津”?
二、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如今到底怎么样了?

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向需求冲击带来的是商机亦是挑战


文/启研学社

启研学社由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由高校师生与企研数据科学团队联合组建的,是以大数据资源及相关技术助力中国学术、智库与行业研究为宗旨的研究组织。团队当前的主要目标是挖掘行政、经济与社会大数据资源在经济学学术、智库与相关行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以学术研究为标准开展大数据治理研究,努力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可行进路。 

一、曾处“风口浪尖”的口罩行业如今已是“无人问津”?



还记得2020年初,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国防疫物资紧缺,一只普通医用口罩的价格被抬到平时价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各地也纷纷采取措施严格管控,严令不准哄抬物价,甚至一些舆论把一些商户的行为描述为“发国难财”。


有意思的是,不管公开场合如何指责口罩生产和经营的商家无良,但私下里各界人士还是以能够弄到口罩,相互作为礼物馈赠为荣。如果套用那句魔性的广告词就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N95”。这小小的口罩,在2020年的春节,真可谓一时“风光无两”。


当然,作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要动员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生产常用口罩毕竟不算什么难事,在2020年2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宣布当时全国口罩日产量超过了5400万只,比当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时提高了近3倍。于是轰轰烈烈的“天价口罩”事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无形。


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用互联网数据来反应舆论和大众关注点的走向。从图1展示的“口罩价格”百度搜索指数就可以看出,大众关于口罩价格的关注,在2020年1月底达到最高点,但随着国内口罩产量的迅速提升,在2月中下旬就已经趋于平静。


图1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爆发期“口罩价格”的百度搜索指数变化趋势


时至新冠疫情爆发1年半之后的今日,新的变异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国内各地疫情也是时有爆发。然而,作为防疫必需品的口罩却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了“昨日黄花”。例如,最近一波是7月下旬以来南京禄口机场爆发的新冠Delta病毒疫情已扩散至全国多个省份,使得各地防疫部门和社会大众的神经再次绷紧。如图2所示,百度“新冠疫情”搜索指数也从7月20日始暴涨接近10倍。


图2 2021年7月15日-8月2日“新冠疫情”百度搜索指数变化趋势


然而,尽管疫情防控再次收紧,但口罩价格却早已经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图3所示,全国加起来对口罩价格的检索最高不到250次,与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关注再次快速提升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口罩的价格问题的确已经不是此次新冠疫情中人们的关注点。尽管大家已然清楚,口罩能够非常有效地隔绝病毒传播,大幅降低被感染的风险,但充足平稳的供应使得人们不再为此感到担忧。


图3 2021年7月15日-8月2日“口罩价格”的百度搜索指数变化趋势




二、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如今到底怎么样了?


与动不动就赌咒发誓上纲上线的网络“大咖”们不同,也无法与拥有公关团队的商业、演艺界大佬相比,中国广大的民营中小企业主并没有太多网络话语权,逐利(在某些时期或者场合,有些行为可以理解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算是他们的天性,不管是“风口浪尖”还是“泯然众人”,只要是有利可图的行业,他们都会往前冲。


当然,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根本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那种一拥而上导致的“踩踏事件”简直是俯首可拾。事实上,“天价口罩”现象出现之后很短的时间,各地药店便利店的口罩就已经“满天飞”了,价格也早已回落到正常水平。在“大咖”们早已开始“怼”下一波的时候,这些口罩的生产厂家和经营户们恐怕还在继续着自己的生意,有些人恐怕要考虑踩踏之后的“收拾残局”。


下文我们将从生产和经营两个角度来探索口罩这一行业自疫情爆发一年半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一)

启研学社·启研新经济观察

口罩生产和经营市场主体数量的变化趋势




在中国庞大的制造产业当中,口罩只是个很小的行业,根据对市场监管部门数据的统计,截止到2021年7月初,登记为制造业的在营企业中,经营范围包括口罩的市场主体比重为1.24%;以相同的统计口径,2019年底,这一比例仅为0.83%。疫情以来,这一行业一度成为广受关注的“风口”。


如图4所示,我们分别统计了全国新注册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数量。可以看到,当疫情初爆发时,口罩供不应求,无论是口罩生产还是经营,都因为这一影响深远的外生事件冲击而产生大量市场空间,新注册的企业数量都在疫情之后的一个季度急剧上升,最高点均为2021年4月。随后,这两类企业新注册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了显著分化,其中生产企业的新注册数在随后的几个月快速回到了相当低的水平。这反映了口罩制造端强大的产能潜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使得在短期内就可以快速扩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从事口罩经营的新企业数随后变化波动较大,但每个月新注册的绝对数均远超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甚至2021年3月的新注册数超过了2020年4月的“最高峰”。原因可能是,从事口罩经营的市场主体进入门槛更低,并且不仅只经营口罩这一类与防疫有关的物品,因此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4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口罩等防疫用品论证专项整治行动。


图4 2019年1月-2021年6月 新注册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数变化趋势


更为有趣的是,尽管在外人看来,防疫带来的大量持续的口罩需求,是“千载难逢”的商机。然而,是不是真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呢?图5展示了2019年1月以来,每个月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退出市场的数量。可以看到,从2020年6月开始,从事口罩生产和经营的市场主体退出数量开始明显增加,并且每个月退出市场的数量均显著高于疫情之前。这也很可能与上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关。今年3-6月,从事口罩生产的市场主体退出数量再次显著上升。而从事口罩经营的市场主体,其退出数量在这一时期更是大幅度窜升。


图5 2019年1月-2021年6月 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退出市场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果我们将2020年5月及以后退出的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疫情前成立的,一类是疫情后成立,那么正常情况下,新成立的市场主体预期寿命应该更长。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期,2020年5月之后退出的市场主体,应该主要来自疫情前成立的“更老”的企业。然而,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新进入的市场主体,却是冲着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市场空间和商机而来的,他们希望站在风口上能飞起来,但事实却是残酷的。我们统计了2020年5月以来,每个月退出的市场主体中,成立于疫情前和疫情后各自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发现,在绝对数量显著增加的退出的口罩生产企业中,疫情后新成立企业的数量占了大多数,并且这种比例自2020年7月以来,一年的时间里几乎都超过了90%。6展示了这一惊人的比例,可为后来者戒客观数据表明,风口之下,并不是所有的“猪”都能飞起来。在一个行业中生存,还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


图6 2020年5月以来退出的口罩生产企业中疫情之前和之后成立企业占比


再来看口罩经营类退出企业的情况。相比较而言,疫情后成立的口罩经营企业在每个月退出的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这一比例也接近甚至超过80%,最高的一个月是2021年5月,比重超过85%。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期望借着风口而赚一笔的新进入者们,以绝对“优势”的比重成了市场“踩踏”的牺牲品。


图7 2020年5月以来退出的口罩经营企业中疫情之前和之后成立企业占比


(二)

启研学社·启研新经济观察

口罩生产和经营主体的省域分布



在2020年国内新冠疫情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数次口罩等物资被截留的情况,逼得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宣布“重点医疗应急防控物资由国务院统一管理、统一调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截留、调用”。在这一现象背后的事实是,我国口罩生产企业在省域之间的不均衡分布。图8展示了截止到今年4月份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省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到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和山东是口罩生产企业的前五大集聚省份,统计发现,这五个省份的口罩生产企业占了中国全部存活口罩生产企业的3/4强(75.19%)。


图8 截止到2021年4月口罩生产与经营企业省域分布


如果从趋势上看前五省份的数量占比,可以发现疫情之后集中程度有所下降。图9分月统计了存量排名前五的上述五个省份占全国口罩生产和经营存量数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无论是口罩生产还是口罩经营,这一比重都有所下降。


图9 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国口罩生产和经营行业前五省份的数量占比变化趋势


为了更全面考察口罩生产和经营的集聚情况,我们分月计算了口罩生产和经营市场主体存量数的省级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HI)。这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一般用某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HHI指数取值越小,表示各市场竞争主体的市场份额分布越均匀,即产业集中度越低。在这里,我们用这个指数来衡量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在省域之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若是指数趋于下降,则说明在省级层面上,分布的集聚度趋于下降。图10展示了2019年1月份以来,口罩生产和口罩经营企业在省域的分布集中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口罩生产和经营分布的集中度在疫情之前一直趋于平稳,但随着疫情的爆发,生产的分布集中度显著下降,并且截止到2021年6月,分布的集中度仍然在区域下降。而在口罩经营方面,分布的集中度显著较低(更加接近于需求端,分布亦更为均匀),但在疫情之后是先明显上升(也就是说更加集聚),随后趋于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我们认为,之所以疫情之后先明显上升,是因为口罩经营的企业亦更多分布在从事口罩生产的省份,生产出来的口罩要大规模分销到各地市场,在产地亦首先需要更多从事批发零售经营的市场主体。


图10 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国口罩生产和经营行业赫芬达尔指数的变化趋势




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向需求冲击带来的是商机亦是挑战


本文基于对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进入和退出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疫情初期曾经因为大幅涨价的问题而广受关注,但随后又从舆论圈中“隐身”的口罩行业的情况。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发现:


(1)从事口罩生产和经营市场主体注册数量在疫情开始的3个月内陡增,随后开始收缓,特别是口罩生产企业每月的新注册数量近期已趋于疫情发生之前,也就是说,尽管新冠疫情尚未终结,但从边际进入的角度来看,这波正向需求冲击带来的“窗口期”维持了3个月。


(2)即便在如此的风口,也仍然有绝对数在不断增加的口罩生产和经营企业退出市场。特别要强调的是,退出从事口罩生产的市场主体中,绝大部分是疫情之后(临时)成立的,这一比例超过了90%。而退出的从事口罩经营的市场主体中,这一比例也接近甚至超过80%。这再次表明,风口之下未必都是商机,还有“陷阱”。


(3)中国口罩的生产和经营目前仍然高度集聚在沿海几个省份(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以及广东和山东),但这一地理格局似乎正在发生变化。首先是这五个省份拥有的口罩生产和经营主体占比正在下降,其次是描述口罩生产和经营分布集中度的赫芬达尔指数正在逐渐下降。从事批发零售而非从事生产的主体分布集中度下降更为明显来看,这似乎更多是市场反应而非地方政府的驱动。


口罩行业是中国庞大制造业体系中的普通一员,其进入门槛并不算高。新冠疫情带来的正向需求冲击让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风口,疫情之初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风口可以带来商机也可能带来危机,对于那些新进入这个行业的市场主体而言,如何在真正融入这个行业之前维持生存,成了一个首先要挑战的目标。





文末小彩蛋——笔者买到的劣质口罩 TAT




END


星标★一下,我们就是好朋友啦~


点击搜索你想看的内容吧


往期推荐

区域发展丨城西科创大走廊 明星企业巡礼

老姚专栏 | 反思疫情防控要小心“后见偏差”(原来“马后炮”有此学名!)

政策风云 | 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全文)

行业资讯 | 上半年税收大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向好

老姚专栏 | 反馈的价值

老姚专栏 | 大水也冲不走你的过度自信

启研推荐 |  弗里德曼: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


文 | 施丹燕 杨奇明 朱熠哲

排版编辑 | 青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