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在降低,苦难在减少,人类道德确有进步
▲钱永祥老师关于「社会如何追求道德的进步」的讲座深刻而条理明晰,论证丰富,非常精彩。想收听完整直播回放的学友,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相对主义盛行,事情的好坏似乎难有定论。我担心我们因此会放弃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周四晚八点,台湾著名政治哲学学者钱永祥老师在为明白知识圈的学友们讲解「社会如何追求道德的进步」时,发出这样的忧思。
在直播中,钱老师从个体经验出发,通过解读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对人类道德进步的论述,指明了一条应对上述道德困境的出路。
01.
动物保护,一种社会进步
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钱老师便开始关注动物保护,他还翻译了澳大利亚伦理学家彼得·辛格《动物解放》一书。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台湾开始出现动物保护运动。钱老师指出,动物保护运动在台湾发展了20多年,如果拿90年代台湾社会对动物保护的态度情况做一个对比,期间变化相当巨大。
钱老师说到,20年前的台湾,很少有人注意动物问题。满街的流浪猫狗,受到虐待的动物,或者残酷屠宰方式,都没有人在乎。但是现在,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参加动物保护的人员增加,人们对动物的敌意在降低,政府在立法和公共管理方面也在配合动物保护运动。
▲《动物解放》
作者: [澳]彼得·辛格
译者:孟祥森、钱永祥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
对于钱老而言,动物保护,体现了人类道德的一种进步。
但是,如何把这个「进步」的故事纳入一套语言架构,来说明进步观念在历史上的起伏和流变,这是一道难题。
02.
进步史观的失语与启发
如果从西方的进步观念来考察,我们会发现,西方的进步史观是从18世纪开始流行的。所谓「进步史观」,指的是划分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而评判的标准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品质、文明程度。显而易见,后面的阶段水平总是比之前更为进步的。
那么,为何进步史观生成于18世纪呢?
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美国和法国的民主革命紧跟其后。于是生产力革新、科技水平大步向前,带动了自然科学的认知,让当时的欧洲人从世界末日论,转向一种必然进步和光明即将到来的现世信心中。亚当·斯密秉持着「历史四阶段」的变迁,培根则说「通过知识和技术器械的积累,我们已经取得了进步,并且还将继续进步」,他们都是当时的进步史思想的代表。
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是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苦难和折磨,面临着核武器的威胁,西方人开始怀疑和丧失这个「进步」观念,陷入历史虚无的悲观。
毕竟,这些原本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发明和生产财富,居然成了人类大规模自戕的杀伤工具。
钱老自称,他曾长期处于一种表达「进步」的失语状态中,直到2011年读到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平克提出了两个非常大胆而有挑战性的观点,对他思考「进步」有极大启发。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作者:[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安雯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第一,人类历史确有进步可言。这就涉及18世纪以来的进步史观,也就等于提出了一个挑战——挑战进入20世纪后,普遍盛行的相对主义观念。
假如人类历史有进步可言,那么,衡量进步的尺度又是什么呢?
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给了一个简单的标准:暴力的降低,以及人类苦难的减少。
我们平常所熟悉的道德观,单纯强调道德的使命在于人类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也就是高度修养的「君子」观。但是,平克把道德的使命降低,只求减少暴力,只求减少暴力造成的苦难。
有了进步标准,又该如何证明人类的历史是在进步的呢?
在平克的书中,首先,历史始于狩猎采集和粗耕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下,烧杀掳掠、交相攻击是常态,直到进入有政府组织形态可言的初期文明阶段,暴力造成的死亡率则一下子降低了5倍;
第二,西方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大概500多年之间,随着文明化的进程,欧洲国家的凶杀率降低了10到50倍之多;
第三个,平克指出,17、18世纪在欧洲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改变。君主独裁制度被废除,奴隶制度被废除,法庭的刑囚逼供和变态酷刑被废除,宗教迫害以及宗教战争基本上结束。这堪称人道主义的一场革命。
因而,平克得出结论,人类历史上,暴力在降低,人类苦难在减少,这就是一种道德进步。
不仅如此,平克还指出让人类历史得以进步的因素。他提出一种人性观,认为人性同时具有善恶两种因子,他比作心魔和善良天使。通过国家司法制度的发展,社会贸易合作的发达,女性特质的突显,国际化和普世化的扩张,以及用知识和理性处理问题,这五个因素使得人性中的善良因子表达出来,并压抑所谓的心魔。
这就是使人类道德发生进步的原因。
但是,我们人类真的处在一种道德进步之中吗?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听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崩溃」之类的感慨?这与平克的论述相矛盾吗?
03.
让道德回归日常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钱老师特别强调,我们对道德的标准与平克对道德的标准不同,而且道德标准本身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
钱老师认为,中国文化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是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显然,这跟平克的的暴力(尤其是肉体上的暴力)减少即道德进步的标准差异过大。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标准不应像中国文化所规范的那么高。过高的标准,普通人达不到,也容易受困于道德绑架。
道德,绝对不是要让我们变成圣贤,也绝对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纯粹的自由意志。
那么,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钱老指出,尊重他人。
每个人眼中要有他人,要去注意到别人的存在,要承认别人跟自己一样都有生理跟情感方面的需求;要承认别人跟我们一样都会恐惧,都有求生的欲望;要承认我们对于安定、安全的生活,对于自己人生的发展都有所向往。
换言之,道德要求就是把别人跟自己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了解,而不要把别人当成我们自己的工具。
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别人、眼中有别人?
答案就是,培育人心中的同情共感的能力。
一方面,我们要追求较为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发展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去追求了不起的宏大目标,也不要去追求荣耀或财富,而是重视日常生活中最为具体、有形、简单的关乎利与害、苦与乐的需求与愿望。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需要被赋予正面的道德意义,只有这样,道德的关怀才能够深入个人的实际生活中。
在我们的了解中,19世纪英国社会即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要求非常严格。但实际上,那时涌动着高度发达的社会改良运动,包括当时民间发起的废止奴隶制度运动,给妇女投票权的运动,保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引用的童工,保护流落街头的贫困雏妓,甚至还有关怀监狱人犯所受到待遇的运动等等。
单看起来,每个运动只涉及到社会中间某一个群体,并且是底层群体,而没有关心高一级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但是,这些运动都根据着平等公平理念,追求日常生活品质的改善,甚至影响了英国整个制度的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成为了福利国家,努力让这个社会国家里的人,不再遭受贫困和疾病,不再因为性别或肤色遭受歧视。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些运动缓和了社会的残酷面貌;对于参与的个人来说,则从实践活动经验中培养了一种同情与共感的能力和习惯。
历史上的道德进步,靠的是社会本身。我们能否关怀、同情、理解和重视他人,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一个目标。
正如钱老在直播中的感慨,如今他自己不太愿意去做宏大高远的理论分析,而愈加回到日常生活的一种价值观,它或许就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和最有效的途径。
《周易·上经·乾》里也说: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 / 第33期直播预告 / ———
2019年4月11日 (周四)晚8点,「明白」将邀请知识圈501位学友投票选出的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老师,他将为学友讲解由他亲自拟定的主题:「重建学统:以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教育为中心」。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刻加入「明白知识圈」!
「明白知识圈」是由明白团队打造的线上深度学习社群。在这里,您可以每周听一场明师直播,参与投票、打卡学习,与一流名师互动。
每周直播,由学友投票决定讲什么主题或请哪位老师来讲,学友们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以线上知识社群的方式,链接认真、有态度的学友,分享知识见解,让灵魂对话,让智慧生发。
我们通过每场直播象征性收取1块钱的方式,来甄选认真的学友,全年50场明师直播,仅收49元。同时,「明白知识圈」还是一个可以自由退出的社群,无需任何理由,随时无条件退款退群。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钱永祥老师精彩直播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