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约书呀er 明白知识 2020-08-29
来自专辑
书要读明白才好


▲点击上方音频,听徐庆全老师原声领读《边城》精彩片段。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张充和给沈从文的挽辞,对沈从文的总结,恰如其分。

沈从文的创作,无一不是在平淡的叙事中将世象写出。一切的悲欢喜乐,幸福苦难,皆囊括其中而不与是非判断。

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最典型、最著名的,非《边城》莫属。


01.

愁美边城

对于《边城》,著名党史、现代史学者徐庆全老师认为:

「小说写得非常简单,沈从文的小说,你要讲故事情节,讲所谓的戏剧冲突,讲这个人物关系之间的张力,你基本找不到。」

正是由于《边城》「田园牧歌式」的内容过分强调人性的纯美,对诗意世界的描写与追求,使其无法被当时火热的政治浪潮所接受。这一时期的沈从文,更多是以文物专家而非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边城》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小说开篇便先介绍了老船夫与翠翠祖孙二人。翠翠的母亲曾与一个茶峒军人相恋并育有了翠翠。在生产之后,她因为不能与爱人厮守而殉情,留下翠翠与老船夫相依为命。

后来,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翠翠,并决定按照当地的习俗,以唱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然而,哥哥天保主动退出外出经商,却不幸在中途的船难中丧生。弟弟傩送也因为心怀内疚而放弃翠翠离家出走。

小说的最后,老船夫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安静地死去,留下翠翠一人落入对傩送无限期的等待之中。

的确,这部小说虽然流露出浓浓的牧歌情韵,但情节本身却少了必要的张力与冲突。

那么,既然《边城》一没丰富的情节,二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何还会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呢?

对此,徐庆全老师认为:

「《边城》的经典之处不是故事,而是乡土风情与人物的纯真。」

在小说中,沈从文刻意消解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因素,并加入了不少对唱山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梦幻、理想的色彩。

可是,在这样的处理之下,小说却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缺乏情节起伏而过于平缓的缺陷。

徐庆全老师在解读中提到,曾经有人用沈从文在《女难》一文中写到的这句「美丽总是愁人的」来形容《边城》。

在徐老师看来,我们可以从「美丽」与「愁人」两方面这样去理解这句评价。说它「美丽」,是因为:

「他的笔调写这整个乡土,包括人性,写得非常美丽。」

而说其「愁人」,则是因为:

「翠翠在等,傩送不知去向,天保死了。这个结局不是很好。」

对于《边城》的结尾,沈从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处理,削弱了绝望的色彩而代之以希望与期盼,这也使得小说结尾显得余味袅袅而富有张力。

沈从文这种对「愁」与「美」的独特理解与表现,使得整部小说在理想与现实,幸福与苦难的掩映交错中自成一派的独立文风。

正如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评价的那样:

「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沈从文(1902-1988)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02.

沈从文与「边城体」

徐庆全老师在领读《边城》时,还十分注重对沈从文自身经历的解读。

文学理论家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曾提出过一种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读作品的方法。

徐庆全老师也从沈从文的个人经历出发,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沈从文会写出这样美丽而愁人的作品。

徐老师指出,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凤凰,从清代起就是军事重地,直到沈从文出生的1902年依然如此。所以,他从小就在兵营里面长大。而兵营里面充满着各种血腥与杀戮。徐老师总结说:

「他是在这种特别的,极为残酷、恶劣的环境下长大」。

那么,这样的生长环境会对沈从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徐庆全老师认为:

「你受的伤害越多,你往往越想避免这种伤害……在严重的伤害过程当中,你才能更能体会到美丽、不伤害多么重要。」

所以,在那样血腥残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沈从文,对另一种民风淳朴、没有伤害的理想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从文要在作品中塑造出湘西世界这样纯美的世外桃源了。

1979年,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文繁体译本得以在香港出版,一时间引起很大反响。他在书中重新发掘了张爱玲、钱钟书、张天翼、沈从文等作家,并对他们展现出的个人风格与独特视野给予了肯定。

▲《中国现代小说史》

作者:夏志清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


在这本书中,夏志清先生评价道:

「特有的性格和对道德问题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沈从文的田园气息,在道德意义来讲,其对现代人处境关注之情,是与华兹华斯、叶慈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

也正是在夏志清先生这种肯定之下,沈从文才渐渐再次以作家身份,而不是以文物专家的资格立身于文化界。

徐庆全老师讲到,1981年,《边城》一书得以在1949年之后再次出版。但是直到1992年,他才真正读了这部小说:

「80年代所谓的那种欣欣向荣也罢,喧嚣也罢,理性也罢,总之那个让人怀念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而徐老师自己,正是在「社会整个趋向于一种平静和理性化」之后,才意识到「沈从文原来是这么厉害」。

根据徐老师回忆,《边城》曾经在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居第二。

当然,除了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边城》在文学史内部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沈从文开创的「边城体」,正是以这部作品来命名的。

徐老师指出,边城体有三个特点:

「第一项,写的都是一个非常狭小的一个场。」

「边城体」的继承者汪曾祺创作的《大淖记事》,就是对这一特点的绝佳体现。

「第二,故事冲突,张力都比较弱。」

针对这一特点,徐老师补充到,当年由凌子风导演的《边城》同名电影上映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说本身就缺乏戏剧冲突与张力。

「第三个特点呢,边城体追求的是语言美。」

徐老师指出,《边城》之所以在八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火热,并在九十年代末达到高峰,正是得益于这种对语言美的追求。他认为,这种现象「跟人们在喧嚣过后对一种作品的这个心理接受有关系」。

▲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小说同名电影《边城》,由凌子风执导,冯汉元、戴呐等主演。



03.

外话《边城》

除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审美追求,《边城》的结尾其实也很讲究。

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中曾提到,如果借用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时提出的「度尾」和「煞尾」来反观《边城》,会发现,这两种结尾在小说中都出现了。

在语言风格和结构之外,沈从文自身的思想追求和人生理想,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先生评价沈从文: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地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划出来。」

沈从文自己也在《边城》的题记中写道:

「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由此看来,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之所以显得节奏舒缓情节平稳,是因为他的目的本来就不在创设一波三折的情节,而在于表达与讴歌纯美的人性。

徐老师对此指出,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曾经自己说:

「我就是个不讲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一个人」

这里的现象,指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包括政治现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徐庆全老师在《生存还是毁灭?——1949年大变革前夜的沈从文》一文进一步了解到,沈从文始终怀有着自己的文学理想,所以从未加入过任何党派或组织。

徐庆全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说:

「沈从文还是不想放弃个人的思想和作为,这一时期的文章里他多次强调文学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文学不可替代的意义。对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未来,他在清醒而悲观地预感着的同时甚至还抱着大的『野心』和浪漫幻想。」

尽管他在抗战之后对时政局势、文学观念、民族命运等内容发表了一些议论,但所追求的,是「游离与社会的『抽象』的追求」,是「用理想的『抽象』来改造和重塑现实」。

▲沈从文(左)与妻子张兆和(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沈从文其人其作品一直是文化界绕不开的内容,但对于其作品的解读,却许久难有定论,甚至如其继承者汪曾祺所说的那样:

「提起《边城》和沈从文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连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

「沈先生的重造民族道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这种「误解」与「不被理解」,也令沈从文和他的作品有时显得寂寞了些。

在沈从文的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的遗作《抽象与抒情》中的一句话: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徐老师认为这句墓志铭正好表明沈从文对人性的认识贯穿一生:

「他想告诉人们一点,不管他写的《边城》也罢,还是《萧萧》也罢,还是《长河》也罢。他写的小说,只是为了讲人性,所以人们看着沈从文的小说,可以认识人,认识人时认识了人性。」

由此看来,知道《边城》不代表了解《边城》,读过,也未必意味着一定能懂。

我们或许也可以用《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沈从文自己对于《边城》的评价来总结这部小说,那就是: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扫描海报二维码,收听徐庆全老师原声导读这部「田园牧歌式」的小说《边城》。

「重读民国大师」读书活动

春天正是读书天,明白特推出「重读民国大师」读书活动(第一季)。我们挑选出15位民国大师和他们的25本作品,以供大家阅读:

朱自清、鲁迅、胡适、徐志摩、梁启超、朱生豪、郁达夫、萧红、闻一多、陈梦家、周作人、戴望舒、张荫麟、傅雷、老舍

本次活动由学友共同参与,您既可以「读」,又可以「听」:

📖读:从25本书里,选择一段您愿意读的作品章节,用您本人的声音,以您自己的理解,一字一句,亲身朗读完毕,提交给我们。

📖听:我们会将学友朗读的所有音频择优收集在一起,汇总成音频专栏,再提供给所有学友收听。

对于热爱民国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民国读书人了。重读他们的作品,体味民国精神的灵光,是不是也是您心里暗暗期盼的?

朱自清先生已对您发出了入群邀请,点击下方图片赶紧加入吧~

👇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