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哲学家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其中就有他。
▲点击上方音频,听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原声领读《林中路》精彩片段。
01.
本体论的困境
1933年5月1日,44岁的海德格尔加入了纳粹党。随后他走马上任,成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学界,也让海德格尔在此后数十年中备受指责。
十个月后,海德格尔辞去校长职务,专心写作和思考。
在整个30年代,他写就了《哲学论稿》——这本在他生前并未出版的书,被著名哲学学者、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是「20世纪最晦涩、最神秘的一本著作」。
同时期,海德格尔还陆续写了六篇文章,后来集成了今天这本《林中路》。其中包括:《艺术作品的本源》《世界图像的时代》《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诗人何为?》和《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
这六篇文章从哲学谈起,走向对艺术、哲学史,直至现代人的生产状况和当代人的困境。
▲《林中路》
作者:海德格尔
译者:孙周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
抛开海德格尔短暂的纳粹党经历不提,只看他的哲学成就及学术影响力。不得不说,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孙周兴老师认为,有三个哲学家影响了中国的20世纪现代思想,其中就有海德格尔,另外两人则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思和尼采。孙老师对海德格尔的极高评价,正源于海德格尔超凡的哲学成就。
▲马丁·海德格尔
孙老师以20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将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成了两部分。1930年以前,海德格尔的哲学偏向于导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意在将以往本体论的哲学进行科学的改革,以使其走向对外部世界更具体的认识。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怎样的呢?
19世纪末,科学的方法俨然宗教一般统治着世界,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本体论思想。这种方法将一切事物都当做某种孤立的存在,用解剖般的手法去研究它,在此之后再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科学家们研究鸟的飞翔,就将鸟杀死,然后去查看它们的翅膀。
这样的研究无疑是一种「绕行」,在胡塞尔看来更是荒谬的,然而整个科学似乎都建立在这种想当然的基础上。胡塞尔感受到,形而上学的末日已经来临。在19世纪末,许多像胡塞尔这样的哲学家都希望能用全新的方法去研究世界,一种「进入」的方法。
▲海德格尔的老师胡塞尔。这位伟大的「康德式」的哲学家在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留下数千页恢弘巨著,指引后来无数存在主义哲学家。
于是,在胡塞尔的大著《第一哲学》当中,他采取了笛卡尔那样的方式,不断剥离开现象,试图回到一种「前科学」的时代中,从而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这最终就构成了现象学的一种基础。
孙老师认为,海德格尔早期思想就是沿着现象学的这种基础,试图「反对近代以来的主体主义哲学」,但最后却意外地使得存在主义哲学强化了主体主义。
也就是说,现象学的方法不但没有带领科学去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反而消除了客观存在的合理性,使得客观存在与人的「视域」紧紧相连了。
因此,孙老师提到了海德格尔的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还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我们人通过我们的活动构造起来的」,认为「构造世界的人,最后跟世界可以是一样大」,这就导致了非常「夸张」的结论。
而在1930年以后,海德格尔开始对自己过去哲学思想做出一系列反思和修正。这些反思和修正很大程度上都展现在了《林中路》这部著作中。
02.
梵·高的鞋子
《林中路》是海德格尔哲学转型阶段的经典著作。孙老师在领读时指出,这部《林中路》包含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三个方面,即艺术本质观、存在历史观和现代人生产状况观。
所谓「林中路」也正是这个意思,路很多,但有歧路。海德格尔并不是用《林中路》来立论,而更像是指出思考的方向和道路。
在《林中路》里,艺术本质观主要见于《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关于里尔克的《诗人何为?》两篇中,是海德格尔通过艺术来阐释他哲学观点的重要作品。这也是孙周兴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林中路》的艺术观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它「提供了一种解读艺术的新方式」,成为20世纪美学家们所激烈讨论的对象。
孙周兴老师在这个部分主要分析了《艺术作品的本源》这篇文章。他认为这是《林中路》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从形而上学的批判开始,走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首先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物的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以三种角度来解释物这个概念。
第一种和第三种都和亚里士多德相关,是用实体加上属性,或者质料加上形式来解释物的。
也即,任何一个物体,要么它的背后有一个完全完美的模型,它分有了这个模型,要么就是物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并展示出它独有的属性。
另一种则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观念。洛克认为,物就是人的感觉经验的复合: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仅包含它固有的性质,比如体积、面积、质量等,也包含着我们附着上的观念和它的用途。
▲洛克,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开创了认为人的全部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哲学,与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分庭抗礼。其学说影响了贝克莱、休谟、康德,乃至20世纪分析学派等等。其著作《政府论》成为英国革命的重要成果,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的诸学说。
海德格尔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孙老师解释道:
「(海德格尔)认为事物的存在,事物的意义在于我们是如何使用它的、如何遭遇它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什么样的视域里面?什么样的境遇(语境)里面?」
所谓「视域」,实际上就是一个物体所存在的范畴。任何物体的存在,在海德格尔那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时时刻刻与周边的一切相关,与一切遭遇。但也因此使得物体存在的一贯性产生了动摇,即我们如果从来都在流动,「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么我们是否有着连续的存在呢?
于是,海德格尔修正了《存在与时间》中的哲学态度,人不再是构成世界的了,艺术反而成为了构成世界的基本力量,艺术成了一个连续性存在的依据。存在本身变成了一个神秘的「道」,艺术显示了这种「道」。因此,艺术的表达,人类的艺术活动,就显示了真理的发生。
《林中路》中的这种艺术观,看似非常晦涩、神秘,但在孙老师看来,它清晰地表达了四种观点。
一是反美学,以艺术存在论代替了艺术知识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美的问题当作真理问题来理解,艺术不再是人类活动的一小部分,而是一贯存在的;
二是艺术真理论代替了艺术感性论,这与尼采《悲剧的诞生》有关。生活本身是冲突的,不是和谐的,这是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点。因此艺术不再是对世界的一种感受,而是表达自身的真理;
三是艺术是一种本源性活动,而非天才的主体主义活动;
四是提出了一个如何讨论艺术这样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看法。
海德格尔在书中举了梵·高的例子,就是在探讨「艺术-世界-人」的关系,告诉我们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对人的世界的建立,和一个作品如何建立了一个人的世界。
当我们看到梵·高画笔下的鞋子,不是单单观看一个静止的艺术品,而是通过鞋子感受到了人的生活,生活表象后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到一个世界。画中的世界、艺术展现出的艺术世界、作者的世界和观者的世界,共同形成了艺术。
这是海德格尔有别于绘画图像论和绘画形式论的重大成就,他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观看方式。
▲《一双鞋》 梵·高 1886 37.5X45
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通过对艺术本质的研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哲学路径,这才有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风貌。
03.
这个时代我们怎么思考?
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或者说哲学史观,是通过分析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和黑格尔,描述出了哲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始于希腊哲学家。从阿那克西曼德开始,希腊哲学家们产生了最早的对于哲学的「存在之思」,他们从万物的构成思考到存在本身。
一边是最终产生的科学的,关于事物规律的思考,也就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所阐发的哲学。
另一边则是对于存在方式、存在本质的思考,比如巴门尼德、芝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这一阶段直至苏格拉底的出现就逐渐消失了。
第二个历史阶段则是形而上学思考的阶段,是将哲学作为根基,从而建构庞大哲学体系的阶段。它始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达到顶峰。
这种哲学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对此,孙老师解释道:
「古典哲学家认为事物的存在或者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本身,所以我们要去讨论事物的本身的结构。这是古典哲学,那种哲学我们把它叫做本体论。」
在海德格尔看来,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就不再有这种明确的本体论倾向了。相反,哲学家们开始不自觉地反对这种倾向。产生了一个转折性的时代,孙老师说道「一种后形而上学或者非形而上学的思想正在兴起」。
这样,海德格尔就继而关注起了在后形而上学的时代中,现代人所遭遇的存在危机,也就是《林中路》的第三部分。在这部分中,海德格尔探讨了现代人生产状况的思考。
孙老师解释道:
「当代思想无法回避的问题主要有两项,第一项就是所谓价值虚无。在西方是由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所判定的虚无主义时代的人类精神生活的无根状态。第二项就是技术困境。是由现代技术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些困境和问题,灾难性的现实。海德格尔把这两个问题,纳入到西方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虚无主义的本质和技术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由此看来,《林中路》的艺术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海德格尔存在历史观和现代人类观的补充,同时又提供了某种出路。
就像叔本华的学说那样,爱和艺术是使人超越苦海的出路,海德格尔某种程度也保持着这种「悲观主义」,他也给予了艺术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它成为了孙周兴老师所特别想要阐述的方面。
▲晚年海德格尔在乡下
在《林中路》的背后海德格尔不仅有着对以往哲学和早期存在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同时还为现代人、现代艺术的问题提供了某种解答和探讨。他的早期哲学为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结实有力的基础,可他却没有囿于自己所创造的哲学空间中。
在世界发生巨变的20世纪,他不断思考人类真正的精神困境,而《林中路》正是他这种思考的起点。从这里出发,海德格尔穿过幽暗的森林,不断拣选着未来人类的道路。
正如孙周兴老师所总结的那样,海德格尔玄妙的形而上学和美学思考最终都指向了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发现人的这种虚弱,脆弱,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搞定就能搞定的。那么如果我们搞不定这个世界,我们承认有比我们更强大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怎么创造?就变成一个新的话题。」■
注:文内引文部分,未交代出处的,均引自孙周兴老师在「知识圈APP」上导读《林中路》时的原话。
▲扫描海报二维码,收听孙周兴老师原声导读《林中路》,限时5折抢购哦~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明白特推出「重读民国大师」读书活动(「阅读民国」第一季)。我们挑选出15位民国大师和他们的25本作品,以供大家阅读:
朱自清、鲁迅、胡适、徐志摩、梁启超、朱生豪、郁达夫、萧红、闻一多、陈梦家、周作人、戴望舒、张荫麟、傅雷、老舍。
本次活动由学友共同参与,您既可以「读」,又可以「听」:
📖读:从25本书里,选择一段您愿意读的作品章节,用您本人的声音,以您自己的理解,一字一句,亲身朗读完毕,提交给我们。
📖听:我们会将学友朗读的所有音频择优收集在一起,汇总成音频专栏,再提供给所有学友收听。
对于热爱民国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民国读书人了。重读他们的作品,体味民国精神的灵光,是不是也是您心里暗暗期盼的?
朱自清先生已对您发出了入群邀请,点击下方图片赶紧加入吧~
👇爱智慧的学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明白知识店铺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