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举报是可耻的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1-06-30

一个大学生,因为在豆瓣上写了一条差评,被举报了。

接到举报的校方不得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这位学生也不得不在豆瓣上发表致歉声明:

被举报学生(豆瓣用户@高晗)在个人豆瓣账号上发表的致歉声明。

图片来源:豆瓣@高晗
被差评的是一本译著,乌拉圭著名诗人、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1920-2009年)的小说《休战》。
| 韩烨所译《休战》,目前豆瓣官方已隐藏了本书的豆瓣评分与全部评论。
作者:[乌拉圭] 马里奥·贝内德蒂
译者:韩烨
原作名:La tregua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差评写于3月16日,评论全文为:

「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Benedetti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同时,高晗给这本书打了个两星。

高晗的评价,说白了就一句话,译者水平不行。当然,她并不是简单地说不行,还举了例子,指出问题所在。

本书的译者韩烨,硕士曾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艺术史系,至今翻译出版了三本著作:《蒙台梭利亲子课》《对话博尔赫斯》《休战》,其中后两本都属于拉美文学(西班牙语裔)范畴。

对于差评,韩烨说自己并非科班出身,有不足,愿意接受批评:

「作为译者,尤其还是非科班出身的,愿意虚心接受来自所有人的意见,也时常反省、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但他同时也表示,自己因为这条差评而很不高兴:

「但是『机翻』属于职业道德问题,逐字逐句认真翻译、反复修改的书稿被说『机翻痕迹严重』,感觉挺糟心的。我觉得这和『翻译不好』不是一个概念,近乎人身攻击了。」
不管是打差评还是回应差评,都在豆瓣的评论系统范围内进行。
直到一位自称是韩烨好友的人(据报道,应为译者豆瓣好友,姑且称之为豆瓣用户A),在一番争辩后,在韩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向高晗的学校举报这则差评。
于是,校方「批评教育」了高晗,高晗发了「致歉声明」。
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味了。

举报是可耻的

举报者认为,高晗的差评,是「在豆瓣网上以毁谤和捏造事实的形式去攻击《休战》一书的译者韩烨」。

也许,举报者至今都没意识到「举报」有多可怕,在事情于网络上不断发酵后,这位豆瓣用户A的好友(豆瓣用户B),又跑出来替其发文称:

「......我(A好友)觉得向校方反映虽然不是什么最明智的处理方式,但也是A和当事人可以选择的途径之一。虽然这点是一些网友诟病的地方......(但)向校方反映情况,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
其坚持认为,举报是「可以选择的途径之一」「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是法律与程序规定了人们可以向校方反映任何问题。
问题是,「规定了」就能代表它就是一种「正当的」、「正义的」途径吗?就代表我们就可以随意使用它,让自己不爽的人闭嘴吗?

难道这两位豆瓣用户会连举报是一种「告密文化」下的龌龊行为都不知道吗?

| 图片来源:The Conversation

难道他们从来都没有使用过差评吗?

倘若被他们用过差评的作者、译者,也去他们所在的学校/单位/公司举报他们,让他们闭嘴,他们也会这般坚持举报的正当性么?

想唐朝武皇时期,大兴酷吏告密,朝堂百官一片惶恐,擅长告密的周兴,最后也被另一位最擅长告密的来俊臣给「请君入瓮」了。

通过举报让人闭嘴,不让人说真话,甚至不让人说话,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卑鄙无耻的行为。

用举报而非讨论、协商的方式让人闭嘴,实际是用一种高于个人的权力去侵害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

为什么言论自由如此重要?

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论自由》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清晰有力的答案。

穆勒认为,没有谁能垄断真理,想要确保某一信条为绝对正确无误,除了长期不断求证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保证可以信赖。因此,只有言路一直保持开放,才能期望更正确的真理被发现。

无论是科学、文学、艺术、政治问题的讨论,任何人都不应该压制不同意见的发表。

可惜啊,在人类历史上,对思想言论的打压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甚至法律都被用来铲除那些最贤明的人和最崇高的学说。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与他那个时代的公众意见发生了冲突,竟被人们审判,被判不道德的罪名处以死刑。所谓不道德,不是指苏格拉底的品行差,而是指他的思想影响了青年,在这样的指控面前,苏格拉底竟然就「有罪」了。

对于举报者和支持举报的人,大抵也是认为,差评会「影响」他人对译著的评价,所以差评不应该存在。

可是,如果真知道差评会影响读者的判断,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消灭差评所指出的问题,而是事后消灭差评和给差评的人呢?

如果不让给差评,不让人说真话,那评分机制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为什么要有评分机制?

像豆瓣这样的评分与评价机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少见。
你上淘宝买东西,会看评分和评价,也有可能给出自己的评分和评价。
这类机制的存在,就是给那些没有看过、没有买过这个产品的用户提供参考信息,让用户在交易行为发生前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而对于生产者来说,那些老老实实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卖家,也能在评价中脱颖而出;反之,生产劣质产品的卖家,便会在差评中淘汰出市场。
评分机制,实际上源于我们现代生活的特性:
一是流动性大,人与人之间变陌生了;
二是分工更加细化,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钻。但分工越细,市场越大,交易双方的信息差也就越大。
流动性与分工,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信息不对称。
大多数情况,生产者都是信息优势方,因为他最清楚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同类产品相比,是好是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信息劣势方的买家,也成了交易中的劣势方。
平台也因此应运而生,像淘宝、大众点评,以及豆瓣,属性都是平台,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减少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差,让产品的好坏(真相)浮出水面,减少市场的交易成本。
豆瓣的图书评分,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电影评分。也是如此。
像电影这类体验型产品,它与物质型产品相比,不在眼前、无法触摸,为短暂、美好的体验而消费。无论你知道得再多,你获得的消息也没有电影制作方多,可能得走进电影院了才发现货不对版,和宣传片压根是两种感觉。
这时候,评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第一批观众把自己的观后感分享出来。这个反馈给了你一个心理预期,你就会考虑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与可能收获到的心理体验是否成比,根据评分来进行决策。
豆瓣这类提供评分,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平台,根本上就是抓住了「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充当了一个「信息甄别」的机制。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概念,信息经济学是专门「对付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学问,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
|  王则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通识课程。
再比如,你去到一个城市租房,会与房东签订合同。这个过程中,双方都知道的叫做「公共信息」,比如房间大小,家具布置;当然了,也有一些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就叫做「隐蔽信息」。
因为这些隐蔽信息的存在,就可能出现欺骗(不讲真话)与违诺(违背诺言)的行为发生:也许这个房东曾经胡乱克扣押金不还,也许这个房子设备陈旧,或是个隔断房。
这些都会因为两方之间的信息差,使得一方有占便宜的动机,另一方无形中吃了亏。
再以电影为例,一部电影给出高大上的预告片,把大家都吸引进了电影院。可进了电影院你发现,预告片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了,这不就亏大了吗?
图书也是,一本书,封面设计精美,腰封上写满了名家推荐,但你买了以后,翻了几页,大呼上当:这写的什么玩意儿。
评分的作用这就出来了,在你买书之前,看看评分,再三思量。
我们通过获取到的信息(评分)来将好书与坏书区分开来,将那些自己可能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电影区分开来,这在信息经济学中称为「分离均衡」。

美国经济学家斯宾塞(Andrew Michael Spence)所提出的「斯宾塞模型」,就应用到了分离均衡。

| 经济学家斯宾塞提出分离均衡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片来源: 王则柯教授《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课程
一个好的评分体系会实现分离均衡,你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出你要的部分,可如果这个体系不太完善,就容易陷入「混同均衡」中。
「分离均衡」要实现好,并不容易。
因为现实中,不少因素都在干预这类让人讲真话的机制。
比如,通过权力手段干预自由的评分机制,让人闭嘴,或者不让人写差评,图书一出来都是高分,彼此间差距不大,无法辨别优劣,最后伤害的其实是市场本身,也是我们每一个用户。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机制能够更有效的让人讲真话,让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分离开来,这样的机制也会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比如说,我们想知道一部电影的评价如何,大多会打开豆瓣看看。事实上,微博、猫眼这些平台都有提供电影评分,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豆瓣?
这是因为,豆瓣更倾向于是一个大众评分机制,豆瓣创始人阿北也曾写过一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来向用户解释这个机制的纯粹性。相比之下,微博更偏向社交,猫眼则偏向宣传,评分也就不那么客观了。
讲真话对于市场是重要的,对于人类社会更是如此。
就像穆勒对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所归纳的那样:
(1)即便某一意见被压制而至于沉默,但那个意见有可能是正确的;
(2)即使被压制的意见是错误的,它也可能或确实包含部分真理;
(3)纵然公认意见是全部真理,除非它经受了极其有力的挑战,否则大多数接受它的人抱持的仅仅是一种成见,对其为什么正确的理性根据毫无理解或体认;
(4)信条本身的意义也将失去,由于这种真理仅仅剩下形式,对人毫无益处,从而妨碍了真诚的信念的生长。
只有言论的多样化,才能使真理的各方面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在政治、文化、科学还是其他领域,言论表达自由对于人类的精神幸福来说,都是必要的。
就此而言,用举报来伤害言论自由,不仅愚蠢,而且是坏透了。
要知道,若差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信息不对称」「分离均衡」都是生活中很简单的原理,可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并关注它,才能让生活更良好地运转起来。

因此,「大象」与「知鸦」特邀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信息经济学专家王则柯教授,联合推出由王则柯老师亲自讲授的《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视频大课,从最简单易懂的「信息不对称」讲起,让你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原理,化解困难。

你会发现: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历史上,已有4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了信息经济学的10位经济学者,可见信息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发展。
人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常让大家陷入丧失交易利益的困境。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关系的双方一方知情一方不知情,知情的一方有利用优势信息行骗讨便宜的动机。
《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这门课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家理解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解生活中的种种经济行为,分析身处这种环境的人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摆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课程限时特惠,原价99元,现只需69元,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开启学习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